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从建安十二年出山辅佐刘备,到建兴十二年病死五丈原,前后效力于“刘氏集团”近三十载。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实力薄弱的“刘氏集团”也因这位青年才俊的加入而一步步走向强大,诸葛亮作为“刘氏集团”的战略制定者,也是建设者之一,他见证了集团发展的前后。从对工作的规划及其选择的角度来看,诸葛亮无疑是成功的,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榜样,那么身处乱世的诸葛亮到底是出于何种原因才选择“刘氏集团”的呢?
诸葛亮的出身并不显贵,他在正式上班之前“躬耕于南阳”,对此陈寿在《三国志》上是这样说的:
“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畊陇亩,好为梁父吟。”
网络配图
父亲虽然做官,但很早就过世了,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就跟着叔叔诸葛玄,按理说凭诸葛亮的才华和能力在叔叔诸葛玄的身边混个一官半职问题也不大,但不幸的是诸葛玄的官位也搞丢了。
所以最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似乎多多少少带有一点无奈.但他可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农夫,陈寿也对此做出了自己的评价:“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每自比管仲、乐毅”,“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诸葛孔明、庞士元也”。所以,早在诸葛亮正式找到工作之前,他的名声就已经传播在外了,在当时绝对是个青年才俊。
再看看当时的社会状况,简直乱成一锅粥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但是却也不乏实力雄厚的公司,北边的“曹氏集团”、荆襄地区的“刘表集团”以及江东的“孙氏集团”等,实力薄弱的小公司也很多,刘备的“刘氏集团”就是其中之一。
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找工作当然是要去一个实力强大的单位,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更应该去大公司历练一番,然而诸葛亮却不这么认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诸葛亮之所以隐居隆中,就是在静观时局,看看到底哪个单位更适合自己。经过多年的观察之后,终于在建安十二年二十六岁的诸葛亮做出了最终的决定,他选择了“刘氏集团”,这个在当时看来并没有什么发展前景的单位。
其实诸葛亮的选择是很多的,而且凭他的才能不管到哪个公司,都会受到礼遇,但是为什么他却偏偏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刘氏集团”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咱们不妨先来看看其他几个公司的具体情况。
网络配图
“曹氏集团”无疑是当时最具实力和发展前景的公司。
地盘广,员工多,资金雄厚,董事长曹操先生更是爱才如命等等,总之好处多了去了。但是这些优势在诸葛亮眼里却恰恰变成了劣势,诸葛亮未来的工作岗位应该是类似于今天的策划、总监之类的,是拼智商,耍阴谋诡计型的,然而“曹氏集团”里不乏聪明的脑袋,特别是董事长曹操先生,无论是战略眼光还是智商都绝不亚于诸葛亮。因此,如果去“曹氏集团”工作的话,诸葛亮的发展前景是很有限的,再者说了,“曹氏集团”就像一座高楼大厦,原本就已经高耸入云了,不会因他诸葛亮这一块砖或一片瓦而变得更加雄伟,在那里他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估计也大不到哪里去。
再看看江东的“孙氏集团”。
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人才辈出,领导者孙权董事长年轻有为而且慧眼识珠,发展前景也是相当不错的,而且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也在那里上班,兄弟团聚岂不更好,可是诸葛亮也没选择“孙氏集团”。
网络配图
对此曹魏的袁孝尼是这样解释的:“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孙氏集团”传到孙权手上根基已经很稳固了,而且也有自己的智囊团,诸如周瑜、鲁肃等人也都不是吃素的,由此观之,似乎也是因为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而拒绝的。
综合来看的话,“曹氏集团”和“孙氏集团”就像是一个大鱼缸,空间虽大,但是鱼也不少,呆在里面太挤了,不自在,更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游水技艺。至于荆襄的“刘表集团”就更复杂了,领导不行,领导的老婆和小舅子事儿还多,自然入不了诸葛亮的法眼。然而就在青年才俊诸葛亮迷茫彷徨的时候,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司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就是他后来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刘氏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