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那么勤政 为什么明朝最后还是灭亡了

2020年07月24日19:37:35

  1644年一个春日的拂晓,往日庄严肃穆的紫禁城一片混乱,一个中年人和他的一个随从互相搀扶着爬上了紫禁城北边的万岁山,他们找到两棵一人高的海棠树,然后拿出随身带着的绳子,在树上上吊自杀了。

  这个上吊自杀的中年人就是大明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崇祯皇帝死得非常狼狈,据说当时他披散着头发,穿着蓝色的衣服,左脚光着,只有右脚上穿着一只红鞋,但是即使是这样的情况下,崇祯皇帝为了避免后人对他的死产生不必要的猜测,还是特意留下了一封遗书,对他的自杀作了一个说明,那么这个当了17年皇帝的崇祯究竟为什么会自杀?他的死又是谁造成的那?

网络配图

  那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这位皇帝,崇祯,是明代的末朝皇帝。据史学家介绍,崇祯皇帝本人,倒并不是那种骄奢淫逸、昏庸无道的君主。相反的,他还比较务实,勤于朝政。在生活上,更是提倡朴素,节衣缩食。说起来,也可算是个很想搞好朝政、懂得节俭的皇帝。但问题在于,明代后面几朝的皇帝,基本上都是些荒淫无度的角色。他们贪图享乐,后宫淫乱。长年不理朝政,指派后宫太监去监督各部大臣,任用他们执掌生杀大权。横行不法,倒行逆施,已经将大明江山作践得差不多了。

  到了崇祯末年,内库空虚,外强中干。宦官当道,奸党横行。老百姓流连失所,赤贫千里。各地的起义队伍,此起彼伏,纷纷举起造反旗帜。灾民们一呼百应,夺城掠地。势如破竹,直逼京城。而这时的崇祯,再想独挽狂澜,已是力不从心。再加上他用人不察,听信谗言,错杀于谦等爱国将领,导致众叛亲离,孤立无援。最后,在清军与闯王的双方相逼下,走投无路,只能在景山上吊,自尽而死。

  这出戏,由周信芳主演崇祯皇帝。一开场,就描写朝廷的内库空虚,需要筹措饷银。在金殿上,崇祯要求大臣们慷慨解囊,捐款付饷。谁想,那些大臣们谁也不愿响应。甚至连富可敌国的国丈、太师周奎,也只肯出几两银子。这时,清军已集结关外,闯王李自成的大军,也已逼近京城。而崇祯晚上出宫,只听得各处府衙的官员,竟还醉生梦死,传出管弦之声。国难当头,他们还在寻欢作乐。这些,也便是当时国民政府大官们的写照。眼看京城难保,崇祯想将太子托太师带走避难,结果竟连门也未能进去。

网络配图

  崇祯万般无奈,深夜撞钟,想召集人马抵挡一阵,但是却无人应召前来,三次撞钟,只来了将领李国桢一人。最后,李国祯大战棋盘街,寡不敌众,直至阵亡。此时,崇祯已知山穷水尽,走投无路,身处绝境,只得自缢于景山。周信芳在民族危亡之际,演出此剧,深刻地讽刺了当时国民政府官员们不顾国家安危、沉溺于金钱声色的丑态。同时,也大声疾呼:如果不奋勇抗战就只有灭亡的惨痛结局。唤起人们起来反抗,勇于战斗。保卫祖国,保卫家园。因此大家认为,周信芳在那时演出的《徽钦二帝》,具有一定的鼓舞作用与积极意义。

  崇祯皇帝一共是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三个逃跑的太子后来投降了李自成,再后来就不知所踪了,被砍伤的长平公主昏睡了5天后终于奇迹般的活了过来,长平公主经过这一劫,得了抑郁症,顺治2年的时候她曾经请求顺治允许自己出家,但是顺治却没有同意,还将长平公主嫁给了原来崇祯选定的驸马周显,但喜事反倒加重了长平公主的抑郁,第二年她就病死了。死的那年她只有18岁。

  再说崇祯杀完至亲后,带着十几个太监在京城转了一圈,他传着便装,带着数十名持利斧的太监,骑马跑到朝阳门,但接近城门的时候,城墙上竟然有太监向他放炮,崇祯一伙人又只好钻胡同前往正阳门也就是现在的前门,但是正阳门城楼上已经悬挂起表示情况紧急得三盏白灯笼,崇祯只好作罢,但他还不死心,又到北边的安定门,但城门怎么都打不开,崇祯皇帝看实在无法出城只好又回到宫中。

  在这天的午夜,实际上大顺军队已经攻入了内城,但是崇祯并不知道,在突围不成后,崇祯返回紫禁城,鸣钟开始召集众大臣,据说他的嘴里还喃喃自语说现在是上朝时间,大臣们应该上朝了。但是他敲了好一阵,却没有一个人来。

网络配图

  此时更敲五鼓,崇祯皇帝的身边只剩下太监王承恩一个人,两人手拉手走上了景山,到达了山顶的寿皇亭,这里看去北京城火光冲天,杀声不断。环顾四周崇祯皇帝的心中大概只剩两个字:绝望。3月18日凌晨,当东方刚刚露出一抹晨曦,大明王朝的第十六位皇帝朱由检,在寿皇亭旁的一棵海棠树自杀身亡。

  崇祯之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造成了清军入关、异族占领的严重后果。血雨腥风,民众遭殃。从此,中原大地被满族统治了三百多年。所以说,崇祯他那末日来临之际的遗恨,同时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国力衰弱,就会受到外族的欺凌与蹂躏。因而,在抗日战争前后,“南派京剧”的代表人物周信芳,特地编演了《明末遗恨》一剧,内容就是着重揭露那些身居要位的官僚,只图私利,不顾国亡。通过这出戏,呼吁民众奋发图强。同时,揭露与嘲讽当时国民政府官员们的贪得无厌,腐败无能。抗战不力,祸国殃民。该剧因为切中时弊,所以备受广大观众的欢迎。这在当时来说,等于是指斥当政者的昏庸无能,确实是要冒着很大的风险。周信芳演出这出戏,是需要具备高度的政治热情与胆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