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有一类铁肩担道义的人,被世人称为“一代廉吏”。廉吏的形象如包拯、海瑞、于成龙,只要一提起,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也有的人却是静静的以“一琴一鹤”相伴千年,默默地留名青史之中、百姓的怀念之中。大文豪苏轼平生看得上的人并不很多,亲手为其树碑立传的更是屈指可数。范仲淹、欧阳修,因个人文品、人品赢得苏轼钦佩,从范仲淹、欧阳修,再算下来,大概就是赵抃了。
赵抃提倡“三廉”:廉于自身,从自己做起;廉于职务,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要干净干事;廉于社会,提倡节俭,反对奢靡。入蜀为官时,面对官场中由来已久请客送礼的歪风,赵忭深恶痛绝!他不是随遇而安,而是斩钉截铁地表示:“决不随波逐流,更不同流合污!” 经过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有针对性的强化措施精准施策,蜀川沉疴多年的奢靡之风为之一变。
网络配图
赵忭自律甚严,深信人在做, 天在看,头上三尺有神明。他白天处理完公务,每到晚上,都要焚香拜天,口中念念有词。有人好奇问他在向上苍密告什么,赵忭笑笑说:“哪是什么密告呀 ! 无非是将自己白天做过的事,一件件一桩桩地在心里说上一遍,借以检点反思。倘若一个人连在那种场合都还不好意思启口,那就必定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自己就需要警醒了!
赵抃第一次入川在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这年他51岁,在朝中任殿中侍御吏。侍御史属言官。因不畏权贵,揭发弹劾贪官奸吏,伸张正义,威震京师,被朝野上下称为“铁面御史”。成都离汴京路途遥远,铁面御史匹马只身,带着平生喜爱的一琴一鹤,风尘仆仆地赶去赴任。这次,朝廷任他为成都转运使。
赵抃到任后,从访察民情人手。赵抃挑了个十字街头最热闹的茶馆。只见一群茶客围坐一桌,高声大嗓地正在议论本地官员请客送礼的种种花招。赵抃正听得紧,忽然发现隔桌一位茶客在暗自掉泪,便移坐过去跟他搭讪起来。原来四川各路州县之间,一年中四时八节都互相间要馈赠节酒和土特产,派衙前差运送,而且规定要在节前安全送到。为此,官府在摊派这类衙前差时,一般都挑选殷实人家。万一有什么差池,便拿其家产抵押赔偿。这位掉泪的茶客就因运送节礼失误而倾家荡产,亲友们花了不少钱,好不容易才把他从狱中赎出来。
网络配图
之后赵抃从自身做起,谢绝了为他举行的接风宴请,更不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对于那些敢于顶风违抗的官员,赵抃绳之以法,严惩不贷,并且从成都推向各地,连穷城小邑也不放过。经过这样雷厉风行的惩治,苏轼在神道碑中说,成都地区一些恶吏悚然,乡亲父老惊喜相慰,蜀风为之一变!
赵抃后来二次入蜀都政绩斐然,深受“蜀民称道”,特别是最后一次出任成都太守时。当时剑州地方有个叫李孝忠的,纠集200余徒众,私造度牒,度人为僧,骗取钱财,以谋逆罪被捕入狱。听说赵抃要来成都,这200多被囚的人个个心中十分恐慌,认为自己这下死定了。
因为赵抃前次治蜀,向以严格执法著称。谁知赵忭到任后,先一一查清这些人的底细,再认真地审阅案卷,认定李孝忠一案性质只是私造度牒,并不是聚众谋反,决定从宽处置。刑其首恶,余皆释放。“蜀民大悦”。不料当地有人告到朝廷,称赵抃包庇叛众.为其开脱罪责。皇上闻知后严令有关官员调查此事,调来李孝忠案全部案卷,细细查审,一致认定赵抃处理得完全正确,维持原判不变。所以苏轼在传中说他“公为吏,诚心 爱人。时出猛政,严而不残”,“为世所称道”。
网络配图
晚年的时候,赵抃多次想要告老还乡,但是,神宗每次都去挽留,后来只好妥协让他在他家乡附近的越州担任知州。元丰七年,勤政爱民的赵抃驾鹤西去,享年七十七岁,神宗闻讯后,为其辍朝一日,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十二月,赵抃葬于西安莲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