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之战期间,刘邦从敖仓到荥阳一带建立了一条专门输送粮食的甬道,这一条甬道是刘邦荥阳守军的生命线,是刘邦派重兵把守的对象,也是项羽派兵攻取的重点对象。
攻取甬道,不但可以切断刘邦的供给线,楚军甚至可以从这里掠夺战略物资,相比较楚国长途运输粮草来说,这个要近一点,只是难度也大一点,毕竟刘邦是不会坐视项羽将粮草夺走的。只不过,甬道争夺战对刘邦来说还是吃亏的比较多。项羽不依靠敖仓的粮食就能进行持续性的战争,而刘邦就不行了。一旦失去敖仓,荥阳就保不住了。
网络配图
刘邦找来郦食其商议,郦食其向刘邦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说:“当初商汤伐夏桀的时候,把他的后人封在了杞;武王伐纣,将纣的后人封在了宋。后来,秦国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诸侯社稷,使得诸侯国无立锥之地。陛下如果能够立六国之后为王,那样子的话,各诸侯国的君臣、百姓一定会对您感恩戴德,他们一定会感慕您的恩义,听从您的调遣。到时候,大王就能率领各诸侯国与楚国对抗,楚国一定会失败。”
刘邦一听,这个建议似乎挺不错的,当时反秦的时候,六国之后也纷纷称王,对灭秦也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于是,他就赶紧让人去刻制印玺,等刻制完就让郦食其带着印玺出使各国,去找各国的王室后人。
就在郦食其等待印玺制作的时候,张良从外面回来谒见刘邦,正好遇见刘邦在吃饭。张良是刘邦的第一谋士,张良一来,刘邦就对他说:“子房啊,你过来坐!今天有门客对我献了个削弱楚国势力的计策,你帮我参谋参谋。”接着他便把郦食其的计策跟张良说了一遍。
张良一听,就觉得不对劲了,严肃地对刘邦说:“这是谁为您献的计策,大王如果依此计而行,那大王的江山就要失去了。”
刘邦一听,心里有点凉凉的,这个计策也不差吧,怎么会这么严重,他赶紧问张良:“这个怎么说呢?”
网络配图
张良的心思是很缜密的,刘邦一说出那个计策,他心里就冒出了无数个否决的理由,他说:“大王请让我拿桌上的箸来比划,借以向大王分析此时不可行的原因。当初商汤、周武能分封夏桀、商纣的后人为王,是因为他们能够掌控这些前朝后人的生死,如今大王能够决定项羽灭亡的命运吗?这是第一点。纣王残害忠良,武王入殷的时候才得以表彰商容的德行,释放被囚禁的箕子,翻修比干的坟墓,如今大王能像武王一样表明自己的贤德吗?这是第二点。周武王曾经发放巨桥粮仓的粮食以赈济百姓,散鹿台的钱以资助贫穷,如今大王有条件这样做吗?这是第三点。殷商灭亡后,武王把战车改成普通的车,倒悬兵戈,已示天下无战事,如今大王能做到吗?这是第四点。武王能将战马放养在华山难免,以示不再征用,如今大王能做到吗?这是第五点。武王能将牛放养在桃林北面,以示不再用他们运输粮食,如今大王能做到吗?这是第六点。天下远游的士子离开他们的父母,抛弃祖宗的坟墓,与朋友分别,跟从大王争夺天下,不过是为了得到那日思夜想的一点点封地。如今大王复立六国之后,那这些士子肯定会纷纷回到他们故主的身边,到了那个时候,又有谁来为大王效力,大王依靠谁去争夺天下呢?这是第七点。况且如今楚国一方独霸,大王立了六国之后,他们反过来投靠项羽,那怎么办?这是第八点。大王如果用了那位宾客的谋划,那大王的大事也就去了。”
郦食其以商汤、周武王的行为来劝刘邦立六国之后,而张良也借此来阐述立六国之后的不可行,因为形势已经不一样了。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就该做出什么样的决策,如今的形势与千年前的已经不同了,如果还一味地遵从前人的做法,那只会适得其反。
网络配图
张良原本就是韩国王室之后,他能理解韩国王室以及六国故人那种迫切的想恢复六国的渴求,张良曾经也努力过,只是事实证明过去已经成为了过去,即便现在的人再怎么努力也回不到六国的原状了。所以,他才果断地放弃了复国的念头,全力支持刘邦争夺天下。因为他知道,大一统的天下格局是必然要出现的。七国征战了数百年,真正的目的不还是为了取代周的地位,一统天下,只是胜利的果实是被秦所摘取罢了。秦的统一不仅仅是地域的统一,他更是一种文化和认同感的统一。秦国统一至今已经二十余年了,统一的思想和习惯已经开始在新一代人的心中蔓延。他们没有经历过战国时代,他们一出生就是统一的天下,当他们站在天下的舞台上的时候,他们也会偏向统一。这是大势,不可逆转的大势。
所以,张良才会极力反对重立六国之后,因为天下需要的是一统。张良的建议坚定了刘邦一统天下的心,也为百年后汉武帝执行大一统的政策奠定了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