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也不是神人来看看他有哪些决策失误

2020年08月01日01:48:37

小时侯看《三国演义》,最喜欢本事大如天的诸葛亮,感觉他比那些浴血疆场的猛将还厉害。每当看到诸葛亮出场,心里便不慌了。

诸葛亮为刘备服务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207年,诸葛亮那年27岁,刘备47岁,有极大耐心的刘备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出山,也正式成就了诸葛亮的伟业。跟随刘备与后来苦撑危局,诸葛亮一直为蜀国兢兢业业工作了27年,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网络配图

   人到中年,看待事物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历史有了冷静的审思,才发现诸葛亮也真不是神人,他也是肉体凡胎,一生中也有一些失误。

一、诸葛亮《隆中对》战略也有失误

刚刚出山的诸葛亮,自信心爆棚,作为见面礼,他迅即为心慌意乱的刘备支了一招,就是历史上那著名的《隆中对》战略。

诸葛亮的这个《隆中对》战略,让刘备大喜过望,人才啊,人才,我三顾茅庐,看来没有白费功夫!其实认真一分析,诸葛亮的那个《隆中对》战略也是无奈之举。

诸葛亮自己也很清醒,他这样认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隆中对》战略,也成为刘备后来执政的核心思想,基本没有偏离过。有对三国时期军事感兴趣的学者这样来总结《隆中对》战略,它有四大失误。

首先是与孙权建立联盟赢得了赤壁之战,之后夺得了半个荆州,之后以荆州(加上借了孙权的南郡)为基地夺取了益州,接着又夺取了汉中,实现了“三足鼎立”的阶段性目标,总体上比较顺利。

之后,出现了关羽失荆州、刘备征东吴两大败笔,使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诸葛亮及其继任者姜维执意北伐下去,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却劳而无功。

因此,他不但没能实现“复兴汉室”的愿望,相反蜀汉还是三国中首先亡国的。尽管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战略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网络配图

     正是按照这个《隆中对》战略,刘备在事业上的长路,走得有些跌跌撞撞的。

主要表现在:错失良机,埋下隐患。按照这个战略,刘备不愿冒其实并不算大的政治风险,未能抓住时机赶在曹操之前拿下荆州,导致赤壁之战后重新夺取,形成三家瓜分荆州的局面(关羽失荆州前是孙权三郡,刘备三郡,曹操二郡),孙刘由此产生了利益分配上的矛盾,为日后的联盟关系破裂埋下了隐患。

也就是说,刘备失去了一个可以真正联手打击曹操的同盟者——孙权。

二、诸葛亮事无巨细搞管理,太累了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诸葛亮这个人,个人能力确实超群,但他对每个人都要在心里要防一手。他这种战战兢兢提心吊胆的用人观,导致了他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地勤奋工作。

诸葛亮这样做的后果是,让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没有锻炼的机会,让为他服务的人不能放开手脚工作。

刘备托孤以后,那个历史上遭到嘲笑的刘禅基本上成了一个无事可做的耍皇帝了。软弱的刘禅只有憋闷着,因为追随诸葛亮的人,远远比他多。孤独的刘禅,只有在夜里望星空了。

诸葛亮做事心细到什么程度?

历史上有记载,说他“事无巨细,亮皆专之”,甚至“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如此这样的集权、积劳,一方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使他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有时候想想诸葛亮这样辛劳工作,也是很无奈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方面,才人的招揽和储备方面,确实有薄弱之处。尤其是当年马谡街亭战败一事,对诸葛亮带来的内心震撼极大,他才挥泪斩了马谡。自从那件事以后,诸葛亮对身边人更不放心了,连军队伙房里的事儿,也要亲自管一管。活了54岁的诸葛亮,你是累死的啊!

三、诸葛亮心胸不宽,不能人尽其才

刘备死以后,诸葛亮成为实际上大权独揽的人。他作为刘备的托孤大臣,在用人方面确实有不敢恭维的地方。历史上有周瑜的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说的是周瑜心胸狭隘。

但诸葛亮在用人上,也是心胸不大,他担心自己被夺权,牢牢控制着局面,睡觉也是半睁半闭着眼观察着风吹草动。

他还打击压制政敌人才,比如李严等。李严是何许人也,他作为刘备的托孤大臣之一,留镇永安,统领内外军务。

  

网络配图

     李严本人也非常有才,属于刘备集团之中的东洲派系与益州本土豪族派系关系密切,主要是牵制诸葛亮,不过诸葛亮为了集权只能对李严痛下杀手,被罢黜为平民。

李严的命运,就是被诸葛亮改写了,他本来应该有更大作为的。

刘备留下的重臣,比如那个为刘备出生入死的赵云,诸葛亮也没有大胆起用,就更别说魏延、廖化、王平等一干名将了。

在后来的北伐中,总是看到诸葛亮带领部队亲征的身影,他也是孤独的,因为身边没有一个真正与他平等对话的人。他死在五丈原的夜色下,也让蜀汉江山,迎来了灭亡的暮色。

四、诸葛亮选的接班人,其实扛不起大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杜甫对诸葛亮的感叹。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前,他反复思量后选定了几个接班人,分别是蒋琬、费祎、姜维等,但这三个人,能力方面还是不太强,缺乏独当一面的实力。

他们算是诸葛亮的心腹,但依然在执政战略思想上完完全全吃诸葛亮那一套老本,按照诸葛亮的方式来治理蜀汉,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成效。

  

网络配图

     延熙十六年,费祎遇刺身亡,蜀国的军事大权完全掌握在姜维手中。姜维完全采取诸葛亮以攻为守的方针,不顾蜀国国力,“玩众黩旅”,频繁发动对曹魏的战争。

姜维连续三年对曹魏用兵,虽有小胜,但都因粮食运输困难,不得不撤军。

此后,姜维对曹魏用兵,屡屡受挫,至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维“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最后,在哀歌声中,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先消亡的政权。

以历史的再审视盘点诸葛亮的这些决策失误,或者是人性弱点,但依然不能否定他的杰出智慧,他为蜀汉江山立下的赫赫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