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早年是个泼皮无赖,这个世所公认,有案可稽。“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貰酒,醉卧”,喝烂酒,睡寡妇,私生子,打架斗殴,惹是生非。刘太公拿这个浪荡的儿子也没一点办法,只能作恨铁不成钢之叹。同乡的卢绾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俩人的父亲交情深厚,到了读书识字的年龄,一块上学,很是要好。正因为这一层,卢绾的学业也跟着荒废掉了。“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刘邦一逃学犯事被公安追逃躲藏,卢绾随之也不见了人影。
网络配图
刘邦的厌学淘气,本朝的《史记》和后代的《汉书》均白纸黑字记载,完全不当做是丢脸面的事。刘邦为何不爱学习呢?对此,日后登基做了天子的刘邦,有个冠冕堂皇的解释。在《手敕太子文》里,刘邦这样对他的儿子刘盈讲:“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爹我年少时遭逢乱世,正赶上秦王朝焚书坑儒,学习好、知识多成了一件对自己不利的事儿,所以我才特别高兴不必用功去读书学习。读书不仅无用,且会带来杀身之祸。
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始皇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后者比前者只大三岁。秦始皇继承王位在公元前247年,十三岁,这时的刘邦十岁;公元前238年始皇亲政,二十岁,刘邦十七岁;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三十九岁,刘邦三十六岁。照此一看,刘邦所说的“乱世”,应当指的是秦兼并六国的战争,是长达十年的合纵连横战事影响了他的学习。但我们都知道,在这一时期,许多人正是加紧求学以求诸侯君王赏识而光宗耀祖,更不用提孔夫子早就有言:吾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官至秦丞相的李斯,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何谈读书无用?
“当秦禁学”就更离谱了。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汉景帝时的经学家孔安国讲:“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结合《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等,史家一致认为,秦的“焚书”,发生在始皇已经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13年,“坑儒”则再后推一年,公元前212年。
而这时的刘邦已经年届不惑,四十二三岁了。也就是说,即使秦的暴政确实对文化和文化人大加残害,那也距青春年少该求知问学的刘邦,八竿子打不着了,他荒废的求学大好时光,早就成为二十多年前的过去时。何来因“秦禁学”而我才不爱学?我们再不妨以与刘邦同龄的汉丞相萧何为例,来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网络配图
萧何生于公元前257年,仅长刘邦一岁,与刘邦同是沛县丰邑老乡,生活在完全相同的社会政治环境下。史载,萧何勤奋好学,精通法令文书,早早就做了秦朝的公务员;由于其学问扎实,办事细心,曾经被秦中央派到泗水的考察组看中,提拔到郡里任职,后来又推荐他到首都咸阳的中央朝廷去做官,只不过因为萧何坚辞才作罢。假如真是像刘邦所说的“乱世”、“秦禁学”、“读书无益”,同龄的萧何知识从何而来?公职从何而来?
显然,尊为天子又为人父的刘邦,撒了个大谎。在儿子面前,他羞于提及自己年少轻狂不务正业的斑斑劣迹,为汉刘江山长远计,他又期望儿子好好读圣贤书,但生怕儿子问及他的学生时代,于是只好拿“乱世”、“禁学”作遮羞布,拿“读书无益”来为自己当年的痞子作风寻个借口。可惜的是把时间先后忽略了,所以闹了个大笑话。
其实,当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资本后——政治的或经济的,大多不仅不会以年少时的顽劣为耻,反而会以之为荣的。刘邦虽然在儿子面前撒谎,但夺取天下的他,骨子里压根就没把自己当年的不爱学习当做糗事。
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大汉新的首都长安,辉煌壮丽的未央宫正式落成,高祖刘邦大宴诸侯群臣,酒宴就摆在未央宫前殿。乐声一起,刘邦首先端起玉制酒杯,向他的老父亲太上皇刘太公祝寿,顺便问道:“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老爷子,当年你总说骂我是个无赖不学无术不务正业,老表扬我二哥刘仲,你说说,我现在所置的产业与二哥的比,哪个大哪个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臣子们都知道这是高祖在跟父亲开玩笑呢。
网络配图
以事业论,刘邦当然是巨大的成功者,但单就读书求学说,好学与厌学,主因在其性子上的贪玩好动,不爱学习是肯定的,客观环境是次要的因素。孟轲若不学,其母搬十次家恐怕也没用!
其实小编认为刘邦不爱学习与他日后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有直接关系的。如果当初他努力读书,那在我们面前的只是一介书生,何来征战沙场的大英雄。所以不爱读书也未必是坏事,只是你看问题的角度如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