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武安君,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白起。其实,历史上获封武安君这个封号的人有四个,一个是白起,一个是项燕,一个是苏秦,还有一个就是今天这篇文章的主角李牧。
武安君这个封号的内涵是:武安,以武功治世,以威信安邦。由此可见,真正当得起武安君这个封号的便只有白起和李牧两个。
李牧,战国末期柏仁(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人。爷爷是赵国的柏人侯。李牧算是出生于贵胄世家。李牧的生年不详,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时,他已经是赵国北边边界抵御匈奴的主将。
网络配图
秦王赵政十四年(前233年),赵政命大将桓齮率秦军10余万,东出上党,穿越太行山进入赵国后方,直逼赵国都城邯郸。赵王迁调遣大将扈辄抵御秦军侵犯,扈辄与秦军接触后,一再溃败,秦军陆续攻克赵国的赤丽、宜安等地,并斩首赵军10万。主将扈辄也战死沙场。
扈辄死后,赵王迁见秦军直奔都城、来势汹汹,而手边又无良将可以一用。只好将负责守卫赵国北边边界、抵御匈奴的大将李牧召回,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将赵国几乎全部兵马交给李牧,命他抵御秦军。
李牧将从北边带回的戍边部队与都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和后,在宜阳与秦军形成了对峙。李牧认为,秦军劳师远征,此刻连克数地,兵锋正在劲时,不可与之接触。只可深沟高垒,积极防御。等到秦军锐气丧失、兵马疲惫之时,才是赵军获取胜利的唯一时机。所以,李牧率领赵国兵马在宜阳按兵不动。
网络配图
赵军可以按兵不动,秦军却是不行,他们是长途奔袭,最理想的情况或者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速战速决,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于是,秦军主将桓齮决定亲自率领秦军主力攻打肥(今天的河北省晋州市西部一带)下,企图通过这一举动,吸引宜阳的赵军前去救援肥下。从而寻机在运动(暴露)中,将赵军歼灭。深沟高垒的赵军是歼灭不了的。
李牧得知这一消息后,并不决定救援肥下。而同在军中的赵葱,却认为必须救援肥下。李牧对赵葱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兵家所忌也。也就是说:敌人进攻某地我们去救援,是被敌人牵着鼻子走,这是兵家的大忌。那么,不救援肥下,李牧又能怎么办呢?
围魏救赵之计。秦军与赵军对峙,赵军不敢出战,秦将桓齮认为赵军怯弱,惧怕秦军兵威。所以,他去攻打肥下时,几乎带走了几乎全部秦军主力,留守秦军大营的只有少数人马。而秦军大营之中,有秦军的所有粮草辎重。
网络配图
李牧看准了机会,决定实施围魏救赵之计。趁着桓齮率领秦军主力前去攻打肥下,他决定攻打秦军大营。如此,有粮草辎重在,秦军必然回救(个人估计,不回救的概率只有1%,原因大家可以讨论),赵军便趁着秦军回救之时,寻机歼灭秦军主力。
可以说,桓齮和李牧的战术谋划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两个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桓齮攻打的肥下,李牧可以选择不救;而李牧攻打的秦军大营,因为有秦军的全部粮草辎重在,桓齮不得不救。
所以,战役的结果,李牧完败桓齮,斩杀秦军主力10万。桓齮兵败之后,害怕回到秦国被赵政处死,率领几个亲兵逃到了燕国。这一战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肥之战。也就是在肥之战后,李牧被赵王迁赐封为武安君,与白起并列战国四大名将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