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公仆”:春秋时期晏子誓不做君王的私仆

2020年08月02日06:20:34

春秋时期的齐国,一日“朝寒”(早晨天冷),丞相晏子正陪在国君齐景公身边。一阵寒风掠过殿堂,景公感到身上凉飕飕的。许是为了增加一点热量来御寒,他当即支使晏子说:“请进暖食(给我端点热食来)!”可是,晏子婉拒道:“我不是给您端茶送饭的人,不敢从命。”景公只得又说:“请进服裘(给我拿件皮袍来穿上)!”然而,晏子再次拒绝说:“我不是侍奉您穿衣的人,不敢从命。”(《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晏子两次“恕不从命”,理由很简单也很充足,他认为自己虽然在齐景公驾下为臣,但做的不是“奉馈(侍奉用膳)之臣”、“茵席(起居铺席)之臣”。这类侍奉君王生活的私事不属于丞相的职责,完全有权拒绝不做。然而,理虽如此,但他面对的毕竟是一国之君,或许会有人觉得,为举手之劳的小事而怠慢自己的顶头上司,这位晏丞相是不是太较真太傻帽了?

网络配图

历朝历代都有“拜官公朝,谢恩私门”的通病(《资治通鉴鉴晋纪》),不少官员得到了朝廷的任命,却上某某私人家门拜谢,原因是自己的提拔晋升得力于这某某的“提携之恩”。所以,拜官者往往都要感谢自己的“恩公”“恩师”,因而官场上溜须拍马者繁衍而不绝种。尤其是对君王这样的顶级铁腕人物,巴结尚且来不及,谁不甘愿效犬马之劳?《汉书书邓通传》记载:“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上嗽吮之。”汉文帝痔疮发作,疼痛不已,深受皇帝宠幸的邓通为了“谢主隆恩”,竟然趴到文帝的屁股上,接连几次为他吮吸脓血,奴颜婢膝,谄媚无耻,真是令人作呕。可叹这个邓通,虽然身为上大夫,但除了会侍奉主子之外,治国安邦一无所能,徒留下“吮痈舐痔”的历史笑柄。

网络配图

反观晏子,他虽然受到景公赏识重用,但他不像有些人那样,谁给官帽就拜谁,更不会丧失人格尊严和节操,去向其主子献媚讨好。齐景公没想到晏子会拒绝自己,尴尬之余禁不住问他:“那你是干什么的呢?”晏子说:“婴,社稷之臣也。”景公又问他,什么是社稷之臣呢?晏子回答道:“就是立于朝堂之上,掌管大政方针,能够安邦治国之臣……”在晏子看来,“社稷之臣”应当效命于国家,而不属于某一位君王,就是说,社稷的利益高于君王的利益,臣子可以为社稷苍生尽忠,而不必为君王私事效力。用现在的话说,“社稷之臣”是国家的“公仆”而不是某个上官的“私仆”。在等级森严的时代,晏子能够突破君臣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提出“社稷之臣”的理念,殊属难得。

网络配图

晏子宁可辞官不做也要为民请命,宁可得罪君王也要劝谏尽责,他内心充满着爱民报国的一片丹诚。有一年,17天淫雨不停,许多地方灾情严重,可齐景公却不闻不问,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晏子多次请求“发粟于民”都没得到允许,就先把自己家里的粮食分给老百姓。然后,他徒步去见景公说:“现在四处闹灾荒,我身为国家大臣,却使百姓饥饿贫困,求告无门;使大王贪恋酒色,失去民心,我的罪过实在太大了,愧对国家和百姓!”于是,他拜了两拜,毅然挂冠而去。景公醒悟过来后,追悔莫及,立刻派人把晏子请了回来,下令立刻开仓,赈济百姓,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噠北山》)在君主专制社会,难得有几人不做君王的私仆。读《晏子春秋》,晏子敢于谏诤、执政不阿、爱民恤民的形象却时时浮现在眼前,他的“社稷之臣”可以说是“国家公仆”的古典诠释,堪称古代官员为官之道中的一个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