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到底是一个正面人物还是被唾弃的窃国者?

2020年07月21日23:28:53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进入现代以后,有些观察家终于打破沉默。刺破历史的黑幕,出来为王莽喊冤。学者胡适在其《王莽》和《再说王莽》的两篇文章中,宣称王莽是一千九百年前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早就应该替他申冤平反。

不仅是胡适,还有更多学者加入了为王莽平反的阵营之中。何兹全撰文《王莽》,公开呼吁王莽是代表中下层阶级的改良者,王莽变法是一次改良主义运动。同时,他还强调,西汉末年统治阶级腐败,土地问题严重,农民和奴隶的暴动使封建统治摇摇欲坠。

网络配图

当时的中下层地主阶级,对于刘家王朝早已丧失信心,他们希望能有一个人出来挽救地主阶级政权,因此,改良主义者和改良主义运动便应运而生。而王莽正是这种形势下的杰出代表。

王莽凭借得天独厚的外戚条件,轻松地爬到政治顶峰,掌握了政权。由于王莽幼年孤贫和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使他认识到当时政治问题的症结所在,所以他就推出了“托古改制”的变革政策,主要是针对土地兼并、奴隶盛行、商人资本发达三个深层次社会问题进行的,因而获得了中小地主的支持。

史学家翦伯赞在《秦汉历史上的若干问题》中认为,王莽虽是一个最大的政治野心家,但他是西汉末年封建贵族中一个较有见识的人物。他指出,在封建正统史学家的笔下,王莽一直被描绘成一个典型的伪君子、篡窃者而受到谴责和责骂。

但实际上,“王莽篡汉”这件事对评价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莽实行的改革,因为这件事关系到当时人民的生活,是顺应民意的英明之举。

网络配图

当西汉统治集团腐烂到发臭的时候,王莽却能率先看到当时社会的主要危机是土地的高度集中及大批农民奴隶化,因而提出改制,这不能不说王莽是一个有远见的人。

当然,任何问题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王莽改制的主观目的,当然不全是为了农民利益,而是企图牺牲个别大地主、大商人的眼前利益,来重新稳定濒于崩溃的整个地主统治,也就是“杀富济贫”政策。

但在客观上,这样的行为对农民是绝对有利的,正因为如此,他的改革才遭到大地主、大商人的疯狂反对而陷入全面崩溃。

但令人遗憾的是,胡适、何兹全、翦伯赞等人的赞成王莽的声音与巨大的反对声浪相比,毕竟显得微乎其微,也无法从根本上撼动人们对王莽的传统认知,所以他们的赞成声也很快淹没在反对者编织的汪洋大海中。

为何近现代学者的平反之声难于掀起波澜?这是因为反对者认为自己抓住了正史。所谓的正史,主要依据是后汉时代承袭下来的记述和评论王莽事迹的材料,也就是东汉班固的《汉书·王莽传》,还有《汉书·食货志》所记载的“王莽改制”的有关内容。这些内容都为官方撰写,而学者又对此较为赞同,因此王莽的平反迟迟不见进展。

然而,如果单从史学家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记载具有典型的官方政治色彩,因此不免有失公允。

网络配图

东汉政权和西汉政权毕竟有血缘上的联系,自然不会给予颠覆西汉政权的王莽以正面的评价。东汉政权如果肯定王莽,不但是给西汉政权的祖宗抹黑,也是对自身政权地位的嘲讽,所以唯一能做的,那就是对王莽抹黑,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棒杀了王莽,还让后世的人们因无法窥知历史真相,从而对王莽的形象认知产生重大颠覆。

所以说直到今天,即使有人为王莽平反,依旧会遭到正统派的联合封杀。由此可见,处在西汉和东汉政治夹缝中的短命王莽政权要想还原那段历史,让真相大白天下还真的很困难,所以,王莽的黑锅注定还要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