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原文并不见载,仅见于补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认为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于简单,令当时的大学者裴松之作补注。
“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而操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网络配图
《魏氏春秋》里的文字则出自袁绍攻伐曹操前的“檄文”。此文出自“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之手。陈琳确是当时的大才子,诗、文、赋都很拿手,这篇《为袁绍檄豫州》,成了陈琳流传后世的散文名篇。如果不是陈琳揭露了事件真相,曹操盗墓的史实恐怕就难辨真假了。
在陈琳所作的檄文里,写到曹操盗刘武墓时,有三条信息相当重要。
盗墓时,曹操是亲临现场指挥取宝的。这在历史上的盗墓名人中比较少见,这些人一般都是由手下去操办。
在军中设置了专职盗墓机构,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中国盗墓史上第一次出现专业的盗墓名词,这是鲜见的。
网络配图
曹操盗墓非常狠和彻底,“所过隳突,无骸不露”。隳突(huī tū)就是破坏的意思,破坏得很彻底,这也是盗墓者的典型性行为之一。当然,曹操的行为里可能包含着阶级仇恨。
盗墓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就是因为盗掘秦陵,让战争对手刘邦抓住了把柄,坏了自己的名声,也坏了帝王大业。陈琳将曹操的盗墓行为写进檄文,正是考虑到盗墓行为的不义不伦,希望通过社会道德法庭来审判曹操,搞臭曹操,用笔是相当老到和歹毒的。
曹操有头风病,据说曹操在看陈琳写的檄文时正犯病,看到要紧处时,曹操惊出了一身冷汗,头也不觉得疼了。
虽然如此,曹操对陈琳对他的盗墓指责,并没有过分的恼怒。《三国志·魏书·陈琳传》(卷二十一)记载,袁绍兵败后,陈琳归顺了曹操集团。曹操对陈琳说:“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
网络配图
意思是,“你以前跟袁绍时写信(檄文)给我,只需列举我本人的罪状就行,为什么要往上骂我的父亲和祖父呢?”陈琳当时听到曹操这样的态度,立即低头承认自己有罪。曹操是个爱才的人,没有进一步追究陈琳。从此番话来看,曹操既没有承认自己的盗墓行为,也没有否认。
应该提到的是,袁绍在指责曹操盗墓逆行的同时,自己也是一屁股屎。他手下的数十万大军也都把盗墓当做战争期间的“助兴节目”,甚至比曹操还厉害,每过一地,都会将古墓盗掘一空,造成了当时中原“地无完冢”的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