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名儒杨时:杨时有什么值得后世学习的地方

2020年07月22日17:23:17

  杨时在中国理学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作用,而今天我们主要讲与理学无关的一个杨时。要讲这样的一个杨时,就要先了解杨时是哪个朝代的,那么到底杨时是哪个朝代的呢?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杨时出生于公元1044年,这个年份属于北宋仁宗庆历四年,所以杨时就是北宋时期的人。杨时在熙宁九年考取了进士,被授予汀州司户参军,但是他以生病为由,没有前去赴任。元丰四年,杨时又被授予了徐州司法,这回,杨时才真的算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绍圣元年,杨时又被派到浏阳担任地方官员。刚到浏阳的第二年夏末,整个县城出现了重大的旱灾,许多农民都颗粒无收,大量的难民都纷纷逃离了浏阳县城,寻找新的出路。于是杨时上书请求朝廷拨款,将官仓里的粮食全部用于救济难民,终于缓解了灾情。

  可是好景不长,绍圣四年,浏阳县城连续下了好久的暴雨,浏阳成为了“水泽之国”,大批量的农田被淹没,农民又遭受了许多损失。于是杨时又紧急向朝廷上书,请求朝廷拨款赈灾,并且减免灾民的赋税。杨时为灾民们争取到了许多利益,是真心实意为百姓的一名好官。

  政和二年,杨时又被调往了萧山,担任萧山县的县令。当时的萧山县城附近的农田容易有旱涝等自然灾害,附近的农民深受其害。杨时到任后,就听取了百姓们的意见,在附近修筑了一条湖,取名叫做湘湖。 

  杨时湘湖

  湘湖是杭州萧山区的一条湖,那与著名理学家杨时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会有杨时湘湖这一说法呢?原来在公元1112年,杨时被派到萧山做知县。他在做知县的这段日子里,为萧山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许多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主持修筑了湘湖。今天我们就讲一讲杨时湘湖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湘湖原来是萧山城内的一个天然湖泊。但是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湘湖的湖面渐渐的缩小,到了北宋年间,这个湖就已经变成了长满芦苇的沼泽地了。于是当地的土豪乡绅们一个个迫不及待的圈地开垦,将这些地方据为己有。

  杨时来到萧山之后,听取了百姓们的意见,将那些被豪绅们所占领的田地全部废掉,然后修成一个湖泊。这个湖泊形似葫芦,可以灌溉附近九个乡的农田,因此得到了“九乡水仓”的美名。由于湖光山色宛若潇湘,于是这个湖泊就被称作湘湖。又由于这个湖在之江南岸,于是这个湖泊又有“之垂湖”的美名。

  整个湘湖的景色十分秀丽,山上树木葱郁茂盛、山下湖面波光粼粼。萧山有著名的八个景,其中有三个景点都在湘湖。分别叫做“湘湖云影”、“西山梅雨”、“石岩望秋”。古时候,还有“湘湖八景”这一说。不过经历了这么多个年月,这八景基本上已经都不存在了。但是杨时当时主持修筑湘湖的功劳,却一直受到萧山人民的颂扬。 

  杨时求学

  杨时,不仅自己对理学的研究颇有成就,而且将理学从北方传到了南方,让理学不仅仅只在北方传播,被世人成为“闽学鼻祖”。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杨时求学的故事。杨时求学的过程被流传成了一个成语故事——程门立雪。这样说大家可能就十分熟悉这个故事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理学大师程颐在官场上遭人陷害,官职遭罢免后流放故里。而且洛学在那个时期不是正统学说,一直受到官方的藐视,于是程颐就下定决心归隐洛阳。杨时得知这个事情之后,就与好友游酢一起前往洛阳探望程颐先生。

  当时正好是隆冬,朔风凛凛,天寒地冻。寒冷的北风肆无忌惮地刮着。但是杨时和游酢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而是将自己的衣服裹得紧紧,背着北风向前行进着。一路上杨时和游酢二人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理学思想。在第二日天刚刚亮的时候,二人终于到达了程颐的住处。但是不巧的是程颐刚好去了嵩山书院,不在家里。

  杨时和游酢二人虽然已经身子冻得瑟瑟发抖、嘴唇冻得发紫、双腿也冻得迈不开退,但是急于见到程颐先生的心,还是支撑着他们二人一路赶到了嵩山书院。傍晚来到嵩山书院后,又被告知程颐已经在早晨的时候回去了。二人只说了句真不巧,又匆匆赶回了程颐先生的住处。

  等赶到程颐住处时,程颐先生正在闭目养神。二人觉得不应该打扰大师,于是站在屋外静等先生醒来。等到程颐先生醒来,发现二人正站在雪中,连忙将二人迎进门,此时屋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