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看,多尔衮是个英雄,骁勇善战,功高盖主,如果生在当时,我想,很多人对这样的一个多尔衮是怀有崇敬之心的。但是这个英雄的一生却又是那么悲哀,与皇太极争夺帝位失败就暂且不提,可在后来明明就压豪格一头,却还是在最后把皇帝位置让给了自己的亲侄儿。又出于对这个侄儿的喜欢,屡屡为侄儿征战沙场,,以保大清江山的稳固,可就在自己的权力登峰造极的时候,又在最灿烂的时候熄灭,偏偏那么多妻妾,竟然没有一个人给他生出个儿子,从此就算是绝了后。
网络配图
可是,他也做过两个月的皇帝,虽然仅仅只有两个月。当然,不是在他生前,而是死后。顺治七年,也就是公元1650年,这一年年底的时候,这个在大清朝呼风唤雨的皇父摄政王就那么陨落了。可能是侄儿顺治感到了心酸,也可能是迫于这个人当时的威望极高,顺治竟然给了他一个谥号,足足十七个字,当然,如前所述,摄政王已故,这是追封的,这十七个字是,“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义皇帝”。顺治竟然追封他为皇帝。这或许是对他功劳一生,却至死没有像朱棣那般,对自己的亲侄儿来个靖难之役的最好的回馈。多尔衮既然一生觊觎帝位,那顺治索性就给他一个。但是,按照清朝的规矩,皇帝的谥号应该不多不少整整十九个字,比如皇太极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温宽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为什么多尔衮只有十七个字呢?这是一种阉割和不太配合的否定。不过即使这样,多尔衮在泉下有知,或许就可以安息了。可是好景并没有多长,仅仅是两个月后,顺治竟翻脸不认人了,1651年2月,顺治皇帝突然就莫名其妙地下了道圣令,毫不留情的将多尔衮“削爵,撤庙享、罢谥号、黜宗室,籍财产入宫”。翻译过来就是,削去你的爵位,撤掉你的宗庙称号,连皇帝的封号也不给了,这就不说了,竟然还把他踢出了爱新觉罗的队伍,甚至于连丁点财产都不给你留,统统上缴。
网络配图
短短两个月时间,顺治为什么又会出尔反尔呢?这才是今天要讲的重点问题。也就是多尔衮的悲哀之处。
首先,顺治是不想给多尔衮这个皇帝称号的,虽然多尔衮待顺治并不薄。试想,顺治亲哥哥豪格死于谁手?再想,孝庄皇太后为什么要下嫁于他?这时候有人说那是游牧一族的传统,可游牧族并没有将皇太后下嫁给王爷的传统,不是吗?那么再想想,多尔衮是有多么嚣张,把皇帝大印拿到自己家里,这事情他干过。这样的一个多尔衮,顺治会心甘情愿追封他为皇帝?如果真心,那就不会只给他十七个字,虽说十七个字低一级,但是在程序上,是与十九字相同的。
其次,顺治不得不追封多尔衮为皇帝。多尔衮离奇死亡之时,也是他的权力到达人生巅峰之时,万人之上,连皇帝顺治都在他的权力之下。天下威望尽归于他,八旗子弟尽归于他。手下强兵干将不乏对他忠心耿耿之士。如果顺治当时就把他“削爵,撤庙享、罢谥号、黜宗室,籍财产入宫”。你想那些人会怎样对待一个由孤儿寡母坐镇的大清王朝?有些石头是需要搬开的,有些重要岗位是需要换人的。只有把这些都搞定了,这孤儿寡母才可以安心。当然,这一切,都有一个精打细算的圣母皇太后在背后张罗。等一切水到渠成,别说追封皇帝,就你家里那点儿财产都给你追缴了。
网络配图
综上两点,所以才让多尔衮做了两个月的阉割版大清皇帝。这也就是多尔衮的悲哀之所在。试想,如果多尔衮想做皇帝,凭他的权势那简直是易如反掌。可他却没有那么做。一呢,孝庄对此有精密的安排。二呢,多尔衮本就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目标并不是做皇帝,而是替大清荡平天下,成为大清的传奇。尤其是孝庄的那一层关系,或许他根本就彻底放弃了做皇帝的念头,可还是不明不白的死去,甚至于将他逐出宗族,没收财产。你说多尔衮悲不悲哀?后来明眼人乾隆就看到了这一点,最终给多尔衮平反,恢复名誉,重新回到大清爱新觉罗的皇室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