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科学精神争论:爱科学更爱江山

2020年07月25日09:45:35

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什么人?套用现在一句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阎崇年教授对康熙皇帝的科学精神,对西方文明西方科学的兴趣推崇备至:“康熙皇帝是一位学习型的皇帝,是‘二十五史’中惟一了解西方文明、尊重科学精神的皇帝。”

的确,从现在记载的一些事实上,康熙很有科学精神,也非常好学。比如,他一直让张诚和白晋来教他数学,张诚和白晋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翻译成满文和汉文,可他们毕竟是外国人,翻译过来的文字不是特别雅驯,康熙用朱笔在亲自校改,所以他系统地学习过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有着很好的立体几何的知识。

按照阎崇年教授对康熙的评价,我们假设全部正确,康熙看到了科学对国力的提升,对社会改变的巨大作用。总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康熙完全明白,比邓公眼光还要犀利。

网络配图

  康熙为何不推广科学呢?

ok,那就产生了一个悖论,被评价为千古一帝的康熙,誉为“圣祖”,地位等同于孔子的皇帝,如此有作为,按理说更应该推广才能展现他的英明神武呀。但是,康熙却没有推广。甚至,康熙还对有科研探索发明精神的人员进行凶猛打击呢?比如将发明了连发二十八枪连珠铳的戴梓,流放宁古塔。

对此,作为康熙肚子里的蛔虫,阎崇年教授有独到的分析:“看看当时在康熙宫廷供职的巴多明留下的诸多信件,就不奇怪了。在这种仅有康熙皇帝与个别大臣对科学感兴趣的情况下,改进科研制度的社会条件根本不具备。”

按照阎崇年的看法,并非手握大权朝纲独断的康熙不想推广,而是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不允许科学精神在中国诞生。所谓,有心让大清走向日不落,可惜中国人太顽固,不肯学。

明朝真是科学的荒漠吗?

按照阎崇年的说法,中国历史就是科学的荒漠,就如足球在中国一样。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通过几个小记录看看。

《穷理学》是记录明朝翻译西方科学知识的汇编,如今只剩残本,残本中一大部分都是1627年明代李之藻和耶酥会士傅泛际开始合作翻译的《名理探》。至于完整版本,康熙不仅不让刊发,而且还毁掉了。

崇祯元年进士金声(后在隆武元年被清兵俘虏,不屈而壮烈殉国),精通西学,曾经说过“人之记忆皆在脑中,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

网络配图

明末思想科学巨人方以智的《物理小识》中也明确提到“人之智愚,系脑之清浊”。

其他的还有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等,其中《天工开物》在大清属于禁书,发扬光大于世界,晚清留学生去日本,才发生明朝人写过这本书。

康熙学习科学的动机和目的,只是维护江山而已

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泽宗写过《论康熙科学政策的失误》之后,感慨“一门新学科由于他个人的好奇就加以介绍,而由于他自己的不懂又定为无用。”

1944年,邵力子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对于西洋传来的学问,他(指康熙)似乎只想利用,只知欣赏,而从没有注意造就人才,更没有注意改变风气;梁任公(梁启超)曾批评康熙帝,‘就算他不是有心窒息民智,也不能不算他失策。’据我看,这‘窒塞民智’的罪名,康熙帝是无法逃避的。’”

虽然满清当时占了江山,但文人之间,依然认为统治者是蛮夷。所以康熙故意问汉臣一些物理知识,天文知识,结果汉臣答不上,于是遭到康熙的讥讽。

网络配图

另外,康熙或许也知道,如果放开有些科学知识,比如火器制造的话,满清骑射就没了优势,最终很可能会被汉人推翻,所以他根本不会推广科学知识。

和康熙同时代的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荒淫无耻,好大喜功,却创立了法国皇家科学院等等机构,有力实践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相反,康熙的科学精神只是嘴上飙车而已。

或者,我们高看一些康熙,假设康熙看到了科学对国家和社会巨大变革作用,于是康熙害怕因此危及满洲权贵的统治地位,于是不予推广。那么,这时的康熙就是有文化的流氓,就是典型的爱科学但更爱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