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朱元璋为了把皇太孙朱允炆推上皇位,把各个儿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规定他们不能随意进出封地。一来可以帮助建文帝固守边疆,二来可以防止藩王们起兵造反。这看上去,似乎是个完备无缺的方案,但是不料,建文帝登基的那年七月,公元1399年,朱棣便以“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为理由,在北京起兵反叛,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朱棣放着这堂堂的藩王不做,却要铤而走险,走上反叛的道路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吧。
第一,姚广孝的鼓舞。马哲里面说外因(周围环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先来看看朱棣身边的谋士姚广孝吧。姚广孝,史书上记载此人三角眼,面若病虎,乃是相貌丑陋,狡猾凶狠之人。他是朱元璋安排给朱棣的主录僧人,平时帮助他做一些法事。姚广孝的法名叫道衍,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了,说此人在84岁临死之前,要求朱棣放了建文帝的主录僧人宗泐和尚 ,朱棣答应了。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僧道衍是本是读书人,生长在元朝末年,这人屡试不第,感觉前途失意,便出了家。出家后却仍然关注天下大事,是个胸怀大志,一心要做一番大事业的人。朱棣21岁就藩北平之时,道衍和尚主动要求跟随朱棣一同去北平。
网络配图
朱棣有些纳闷,道衍和尚说了一句,我要留在你身边,我要送给你一顶白帽子。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朱棣本身是藩王,“王”字上面要加一个“白”的帽子,就是“皇”。朱棣听后,大惊失色,不料眼前的道衍和尚竟然说出这等叛逆的话来,但是随后两人一拍即合,一同上了北平。
姚广孝还推荐了好几个人到朱棣身边,其中一个叫袁珙,史书上记载说袁珙第一次见朱棣的时候,冲过去就趴在地上说:“大王,您怎么跑到这儿来了?”朱棣很纳闷,两眼望着他。袁珙继续说道:“我看就相貌不凡,将来年过四十之时,胡须过胸,你就能登上皇位了。”朱棣听了连忙说道:‘这个话可不能随便说!“虽然朱棣嘴上叫别人别说,但是恐怕他内心深处一直是这样想的吧。
我一直觉得这姚广孝并非贪图富贵的人,史书上记载朱棣举兵成功,登基为帝之时,曾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被姚广孝拒绝。明成祖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你说这样一个不贪图富贵的人,却要主动鼓舞朱棣谋反,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个人认为姚广孝是因为想名留青史,想证明给天下人看,我虽然屡试不第,但是我却是个人才,可以帮助别人取得天下。我个人觉得这个人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惜挑动别人造反,致死天下大乱,没有菩萨的慈悲心肠,不是出家人所为。
网络配图
二是文帝削藩。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说有一次,朱允炆问朱元璋,说分封诸王后,叔叔们帮我镇守边境,边境自然无事,但是有一天叔叔们要是起来闹事,我该怎么办?朱元璋听后,无言以对,反问了一句朱允炆该如何处理?朱允炆静静地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再不行就只能派兵讨伐了。朱元璋闻言后,沉默了一会,淡淡地说“无以易此矣”,意思说也只能这样了。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朱印文对诸王还是极为担忧的。
朱允炆一登上大位后,便和文臣们一起商量削藩的问题,削藩怎么削比较妥当?最后,他们决定先由易变难,先削周王,因为燕王实力最强,而且是藩王之首,他们不敢拿燕王先下手,但是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削了周王就削了燕王的手足,然后再削齐王、代王、岷王、湘王。这些藩王在封地里平日里为非作歹,劣迹颇多,朝廷手中掌握证据罄竹难书,所以不到一年之间五个王死的死、废的废,一时之间,各地藩王人人自危。
我个人这个削藩的方案是不恰当的,如果朱元璋在世的时候,肯定不会同意的。因为你先削弱小的藩王,那么朱棣必然会出头,主动联合其他藩王一起反抗建文帝,那么建文帝就要同时对付那么多藩王,局面很难控制。但是如果建文帝一方面暗中笼络住其他藩王,另一方面先拿最强大的藩王朱棣开刀,那么到时候即便其他藩王不会帮着建文帝来打朱棣,也决不会跟朱棣一起反叛建文帝,局面就容易控制多了。
三是朱棣军中威望极高,还是藩王之首。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战绩显著,还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生擒了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而且他每次战斗身先士卒,在军中威望极高。到了朱元璋的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的先后去世,朱棣在家族尊序上成为诸王之首。因此,朱棣在军中威望高,而且还是藩王之首,从客观上来讲,有一定的实力对抗建文帝。我个人认为,按照嫡长子制度,这个时候他便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了,也便成了合法继承人了。
四是朱棣早有反叛之心。马哲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原因,内因才是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姚广孝等人一味地鼓动朱棣谋反,固然影响着朱棣,但是我想让朱棣日后走上反叛之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他自己。或句话说,他内心深处也想夺取皇位。前面我们说到过,朱元璋出了个“风吹马尾千条线”的上联,朱允炆对出了“雨打羊毛一片毡”的下联,而朱棣对的是“日照龙鳞万点金”。
网络配图
从这里就能看出朱棣的气魄,非一般人所能比,有帝王之相也。史书上还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情,说有一次,朱元璋上朝一看,燕王朱棣站在左边,朱允炆站在燕王朱棣的右边,按照明朝的规矩左为上,左边应该是朱允炆才对。但是朱棣敢让朱允炆站在其右边,显然是没有把他的侄子放在眼里。朱元璋对此很生气,狠狠的责骂了燕王朱棣,并把他赶出了宫。史书上还记载,朱元璋临终的时候,还对朱允炆说“燕王不可不虑”,或许那时,朱元璋就看出四子朱棣有反叛之心。从这三件事情上可以看出,燕王朱棣并没有把年少的侄子朱允炆放在眼里,或许那时他就有谋反之心了。
总之,我个人认为虽然客观上姚广孝等人一定程度上鼓动了朱棣,建文帝的削藩,朱棣乃是各地藩王之首等外因对朱棣日后谋反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朱棣自己。或许即使没有建文帝的削藩,也没有姚广孝的鼓动,朱棣照样会走上反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