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为何执意下江南?他可不是为了玩

2020年08月01日02:37:37

三征高丽失败之后,往昔强盛的大隋帝国境内已经烽烟处处,盗贼遍地。然而眼前的危机一过,隋炀帝故态复萌,又开始忘乎所以地要干他认为要干的事情,比如造龙船下江都。

自东汉以降,中国的政治权力就掌握在门阀贵族的手里,无论是汉族的士族,还是胡人的豪酋,都可以算在这个行列中。这些人不仅有力量,也有文化,有知识。隋朝的根基就是在关中发家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网络配图

出身于这个集团的隋文帝以权臣的身份篡夺了北周的朝廷,他有足够的威望镇住手下大臣,也有足够的经验和手段来摆平权臣尾大不掉这类很容易对帝国造成危害的事情,而继任的隋炀帝却没有这些优势。在一系列对外战争失败后,权臣的威胁越来越让他如芒刺在背。贵族高官杨玄感发动的叛乱更坐实了他内心的恐惧,让他更加不信任这些臣子。因此,隋炀帝觉得,当务之急根本不是尽快平定国内的叛乱和剿灭盗贼,而是怎么摆平手下这班不听话的大臣。

然而,隋炀帝上任以来的荒淫奢侈已经伤透了臣子们的心,越来越多的人与他离心离德。他能杀掉一个两个反对他的出头椽子,但不可能杀掉所有反对他的大臣。在感觉到大部分大臣都不赞同自己的政策之时,他害怕了,他感觉这个被众多关陇贵族包围着的帝都长安不再安全。于是,他决定下江南,去江都(今扬州)。

下江都,以常人的思维来看,简直不可思议:一个皇帝,置国家的政治中心于不顾,却流连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小城——要知道虽然当时的江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跟在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巨城长安比起来依然差得太远。这不但大大增加了控制国家的行政成本,而且打乱了之前已经成熟的政令渠道,使得整个上层无力化,简直是变着法子使国家走向毁灭的境地。

网络配图

不过,如果站在隋炀帝的立场换位思考,就会发现这其实非常顺理成章。

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年),当时还是皇子的隋炀帝被任命为行军元帅,统辖90路总管,雄兵52万,渡江灭陈,结束了南北朝长期的对峙,统一了全国。开皇十年,为了巩固对江南的统治,隋文帝任命隋炀帝为扬州总管,出镇扬州,长达10年。因此,比起长安,江都才是隋炀帝真正的“老巢”。呆在江都,远比呆在门阀林立的长安更能令隋炀帝舒心。

当然,盗贼蜂起也是隋炀帝最终决定下江都的一个重要原因。隋末的农民起义,发生在北方的比南方的严重得多。身前有到处流窜的盗贼,身后又有众多居心叵测的军事贵族,下江都也就成了一个非常自然的选择。

网络配图

然而,在江都,隋炀帝固然可以摆脱关中那些势力强大的贵族门阀,也可以远离越来越多的盗贼,但他也失去了对帝国北部的实际控制。经过前朝北周的苦心经营,关中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均十分雄厚,又是府兵制施行的重点地区,有着整个帝国最庞大的军事力量。隋炀帝离开了长安,就意味着他完全放弃了对关中的支配权。所谓“得关中者得天下”,觊觎这块肥肉的野心家大有人在。隋炀帝在远离了危险的同时,也同样远离了自己的根本,最终与整个帝国一起走向了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