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贤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为太子,可是就这样一位让李世民一直看好、悉心培养的皇子为什么最终没能登基大统?最终在一场莫须有的叛逆中被杀,结束了他这传奇的一生。
网络配图
李恪出身高贵,这份高贵是要远远优越于他的兄弟姐妹,乃至要高于他的父皇!这是中华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李恪父、母双亲皆出自隋、唐皇族帝裔,其曾祖母与外曾祖母都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大司马卫国公三朝国丈独孤信之女,其曾曾祖父亦是西魏开国功勋、八大柱国之一的唐国公李虎,,其外曾祖父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其外祖父是隋炀帝杨广,其母是隋炀帝爱女、隋朝公主,其祖父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其父是一代圣主唐太宗皇帝李世民,故李恪与其胞弟乃融杨隋、李唐和独孤氏三豪门之血脉,身兼两个大一统皇朝的帝族。
就是这样一个出身高贵的吴王李恪,他自小聪颖好学、对于文治武功都有自己的见解,当然这也与他的母妃杨妃见识非凡有关。杨妃出身皇室与身俱来的高贵让李世民喜爱不已,这份宠爱在由了李恪后自然对于这个儿子青眼相待,逐渐长大后李世民发现李恪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旧唐书》中对李恪的记录是“太宗常称其类己”,一个父亲对于像自己的孩子不由的偏心宠爱。
在嫡长子李承乾与唐太宗喜爱的皇子李泰因废之后,李世民的众多儿子中,也只有晋王李治与吴王李恪有继承大统的可能了。按理说,李恪性格与太宗类似,李治性格温和,李恪胜出的概率应该更大。然而事实是立李治为皇太子,李治后面也顺利登基。那么,李世民为什么选择了李治而不是更像自己的李恪呢?
网络配图
其一,李恪身份特殊,他荣耀因为他无与伦比的身份,可是他悲情的一生也源于此。李恪的生母杨贵妃是隋炀帝杨广之女,也就是说他是杨广的外孙,唐太宗如果立李恪就要冒风险的,以李恪刚强的性格为杨广翻案是极有可能的。而当时的功臣长孙无忌极力反对,他若被立,则会损害了长孙集团的利益。
其二,李恪不是唐太宗,能力有缺陷。李恪从性格上是很像唐太宗,但他毕竟不是。贞观十一年,李恪在任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的时候因狩猎过度、践踏庄家而被御史柳范弹劾,一个地方刺史都做不好,怎能指望治国。反观李治,在下去锻炼的时候政绩就不错,受到民众爱戴。
网络配图
其三,李世民保全所有儿子。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深深知道帝王之家兄弟残杀的残酷性,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重蹈覆辙。李治不喜骑射,喜读书,有儒生风范,可以做守成之主,李恪相反,喜骑射,可能也有些骄横之气。李世虽然杀兄逼父,他肯定不希望骨肉相残发生在自己的儿子身上,所以他最终没有选一个跟自己相似的人为储君,而是选一个年轻仁义的李治如果选了李恪。如果李恪继位,一向与李承乾、李泰有矛盾的他,可能不会放过李承乾与李泰。李治则不同,他性格温和,不喜欢杀戮,他当了皇帝各方都能保全。
但是百虑终有一疏,长孙无忌还是不肯放过夺储失败的李,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一个血统高贵的大唐皇子就此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