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造英雄:探秘刘邦与朱元璋崛起的契机!

2020年07月20日04:44:00

刘邦崛起的契机是陈胜、吴广起义,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秦末各地的反抗暴秦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受命带着一支数百人的民夫,前往渔阳戍边。他们行至半路,遇到滂沱大雨,道路塌方,行程受阻,停留在大泽乡,已经铁定无法如期到达渔阳。

此时秦法过于严苛的弊病再次显现,秦法规定戍边人员如果不能在限定时间内到达目的地,就会被全部处死。而当时秦朝的执法人员,根本就不管你有没有客观原因,全都“严格”地按照秦法规定办事。

在这种情况下,陈胜、吴广等认为,反正左右是个死,大家不如组织起来反抗,推翻秦朝暴政,说不定还能闯出一条活路。于是,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这支数百人的民夫队伍,终于揭竿而起,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此次起义,史称大泽乡起义。

网络配图

大泽乡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迅速发展成燎原大火,各方势力纷纷响应,加入反抗暴秦的队伍中来。其中比较出名的有魏国魏咎、楚国项梁、齐国田儋、赵国武臣、燕国韩广所领导的起义等。

几乎就在各地起义风起云涌之时,刘邦也带着一队民夫前往骊山服徭役。他们没有遇到大雨阻道,但有许多役夫走到半路还是逃跑了。

刘邦自己估计,照此下去,未等到达郦山,他所带领的这些役夫大概都已经逃光了。所以,当他们走到丰西大泽之间时,刘邦干脆顺势而为,顺应民心,趁夜把剩下的役夫都给放了。

大部分的役夫就此逃之夭夭,但还有一小部分役夫觉得刘邦够义气,愿意跟随刘邦。刘邦于是带着这些人,躲到沛县附近的芒、砀一带的深山湖泽之间。

不久,沛县县令为了自保,也想响应各地起义。萧何、曹参等刘邦的老哥们于是趁机建议沛县县令,应该让逃亡在外的刘邦回来领导大家起义。

沛县县令一开始还满口答应,但等到樊哙等人出发去请刘邦回来时,他就变卦了,悍然下令逮捕萧何、曹参等。

萧何、曹参逃出沛县,与刘邦等人汇合,杀回沛县。沛县县令下令紧闭城门,把刘邦等拒之门外。刘邦于是写了一封信,射入城中,鼓动城中父老杀县令,响应起义。

刘邦在信中说:“天下百姓为秦政所苦已经很久了(天下苦秦久矣),父老们却还在为县令守城。现在各地诸侯全都起来反叛了,并且很快就要杀到沛县。如果沛县父老现在能够一起把沛令杀掉,从年轻人中选择可以拥立的人立他为首领,来响应各地诸侯,那么你们的家室就可得到保全。不然的话,全县老少都要遭到屠杀,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网络配图

沛县父老得到刘邦的信,带领年轻人杀死县令,开城迎接刘邦等人,并拥立刘邦为沛公。刘邦从此加入反秦起义的队伍,走上了开创大汉王朝的道路。

刘邦“斩白蛇起义”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我们且不论到底有没有“斩白蛇”这回事,单说起义的时间、地点也不对。因为史料记载的刘邦“斩白蛇起义”,是发生在丰西大泽之间,刘邦私放民夫之时。那时候,刘邦顶多只是有点革命的自觉,放了民夫,然后自己躲进深山老林,还谈不上是真正的起义。

所以,刘邦真正参加起义的起点,严格来说应该是在沛县鼓动父老杀县令之时。这一年是公元前208年,刘邦时年48岁。这真是老骥伏枥,有志不在年高啊。

而在刘邦同志参加革命起义的1560年后的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有一个年轻的和尚,单枪匹马前往濠州投奔郭子兴,也要参加革命起义。这个年轻的和尚,就是时年25岁的朱元璋。

元朝建立统治政权后,把全国民众分卫四等:社会政治地位最高的是蒙古人,次之为色目人(西夏、回回),汉人再次之,南人(原南宋统治的民众)最低等。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一个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价钱。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原因就在于此。

如此一来,自元朝建立起,国内民族矛盾就从未消停过。到元惠宗统治时期,元朝政治更加腐败,民族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日益激化。与此同时,官府百般压榨,加上天灾频繁,真可谓是天灾人祸。老百姓走投无路,被逼得只好铤而走险,纷纷揭竿起义。

网络配图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率先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此后数月,在蕲州有徐寿辉起义、在徐州有李二、彭大、赵均用起义。第二年正月,定远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也率众起兵,并于次月攻下濠州,郭子兴自称元帅。加上数年前在东南沿海起义的方国珍,元末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元朝统治岌岌可危。

在元末农民风起云涌、如火如荼的起义浪潮席卷下,极少有人能够独善其身、置身事外,特别是像朱元璋这种置身于风暴中心的年轻人。

于是,朱元璋终于被卷进起义的浪潮。这,也算是时势造英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