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项羽成功击败秦军真的是靠“破釜沉舟”?

2020年07月16日16:43:59

项羽破釜沉舟不是一时脑热,而是因为“看清了天下大势,自认为胜券在握”之后的一种激励军心的做法和策略,它并不违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用兵原则。

破釜沉舟一词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战,所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网络配图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破釜沉舟并不违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用兵原则,因为项羽让士兵们带足了三天的干(军)粮。项羽之所以能成功也确实是因为自己胜券在握。破釜沉舟其实是项羽激励手下将兵士气的一个手段和方法。在古代,有很多将领非常富有智慧,而破釜沉舟只不过是项羽军事智慧的一个表现。

在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假痴不癫”,而施琅在攻打台湾前就应用了这一计。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施琅在攻打台湾前,为振作士气,准备了100枚铜钱,他对众士兵说道:如果全部正面朝上,我们就能打赢。接着施琅将100枚铜钱抛向空中,最后的结果自然是100枚铜钱全部正面朝上,于是军心大振,施琅胜利攻克台湾。但是施琅并非傻到将战争交给了天意,他只是“假痴不癫”,真正目的是为了鼓舞士兵士气,他早就打造好了100枚两面都是正面的钱币。虽然这种举动对于士气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军事实力的支撑和将领智慧的保证。倘若兵力、实力不够,那施琅采用这个方法并不能取胜。

项羽破釜沉舟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时章邯率领的秦军虽有四十万之众,但已是强弩之末,各地起义军群雄并起、声讨暴秦。其中项羽手下的楚军约有五万之众,都是精兵,另有诸侯联军数十万。所以交战双方的兵力其实可以说是不相上下,当然在战争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项羽的五万精兵,所以这也算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网络配图

在巨鹿之战爆发之前,章邯刚打败并杀死项羽的叔父项梁,章邯认为楚地已不足忧,于是渡过黄河,汇合前来增援的王离军20万一起攻打赵国,大败赵军。这时候,赵歇为王,陈余为大将,张耳为国相,都逃进了钜鹿城。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包围了钜鹿,自己的军队驻扎在钜鹿南边,筑起两边有墙的甬道给他们输送粮草。陈余作为赵国的大将,率领几万名士卒驻扎在钜鹿北边,这就是所谓的河北军;同时,赵王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救赵诸军驻扎在巨鹿城北。为了试探秦军的力量,陈馀派陈泽率五千人先做试探,没想到全军覆没了。自此,诸侯联军没有人敢前去迎战。

为了鼓舞士气,更为了鼓舞诸侯联军,项羽命令全军破釜沉舟,烧掉房屋帐篷,带足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击败了章邯部保护甬道的秦军,断绝了王离部的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越战越勇。经过九次激烈战斗终于打退章邯,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秦将涉间举火自焚,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围困巨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

网络配图

兵法上说“攻心为上”,项羽破釜沉舟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因而在巨鹿之战中大获全胜。当然,项羽采取破釜沉舟的做法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源于他的当时天下大势的判断,他认为秦军必亡,而起义军必胜,于是才有了破釜沉舟之举。

反过来,项羽后来乌江自刎也是因为看清了天下大势已非自己所能掌握,所以才没有过河而是选择了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