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18岁的光绪该大婚了。为了将这头等大事办得风光体面,宫里提前一年多便开始大肆张罗,其中就包括给光绪帝购置洞房门帘这件事情。
这件事本应由苏杭织造处去办,怎奈织造处要忙得事情太多,实在顾不上,于是就把这些零碎小活儿交给了其他部门操办。
网络配图
其时,内务府大臣家中,有位姓郭的教书先生。当皇上大婚的消息满天飞的时候,这位迟钝的老兄还丝毫没有意识到“商机”的到来,还在家里就着小酒哼他的子曰诗云。某日,一帮在刺绣局子里做绣工的老乡找到他,说皇上大婚是大家发财的好机会,十分难得,希望通过他在内务府帮忙谋点差事,赚点小钱。直到这时,老先生才猛然惊醒。
接着,郭先生几经辗转找到了门房管家,门房管家替他向内务府大臣做了汇报。该大臣旋即点头同意,并告诉门房管家,你去跟老夫子说,门帘虽小,却是个面子工程,因此必须绣好,不要怕花钱,所用材料和绣工一定要是最好的。
郭先生自是从命:买了最好的材料,找来一流的绣工,精心绣完以后把产品交了上去。上头表示很满意,让他们开个价,并特意嘱咐郭先生可以多开一点,这样才能体现出门帘的价值不菲……“多开一点”?郭先生和绣工们欢喜不已。
网络配图
门帘成本花了50多两银子(约合人民币1万元),这在当时已经是很铺张的了。众人合计了一下,既然要求多开点就多开点吧,于是壮着胆子开了500两的高价。当郭先生忐忑不安地把账单送到门房时,管家一看竟然说开得太少了,要求改一改。众人好生惊讶,于是又翻一番,开了1000两。
这回门房管家倒是满意了,可内务府大臣接到账单后却直皱眉头,生气地批评说怎么开价的步子这么小?于是大家再次壮起胆子,开了个5000两的泼天价。这个数目和成本相比未免太离谱,大家都等着看大臣给减到什么程度,谁知大臣提笔一改,一下子给改成了25000两(相当于人民币500万元)!
结果,库里如数拨款,内务府大臣独得两万两,门房管家分得1000两,郭先生经众人再三“点拨”,分得3000两,所有绣工共得1000两。
网络配图
当时的读书人,教一辈子书都挣不到1000两银子,郭先生凭着一件门帘便可以活三辈子了。一个终身清贫、坚守道德底线的知识分子,就这么被“开窍”了!而绣工们也算得到了暴利,真是皆大欢喜。
一件成本50两的门帘,孙猴子翻筋斗,居然翻到了25000两,由此不难想象,光绪大婚花费的550万两开销中,隐藏着何等惊人的水分。与其说皇帝大婚的规格高,不如说从中捞钱的人太大手笔了。皇帝大婚这样的“国家工程”在当时是如此运作的,在现代社会中也不能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