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心情日记范文锦集九篇

2020年07月28日19:17:38

【热门】心情日记范文锦集九篇

心情日记 篇1

在我十八岁时,我曾养过一只蟋蟀。

那一年,学校特别流行斗蟋蟀,作为追赶潮流的我,自然不甘落后。在想尽了很多办法后,我请母亲回老家帮我捉了一只非常强悍的蟋蟀,取名叫无敌。

我小心地用盒子装好,随身携带着。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课,几个同学正在斗蟋蟀,看他们的蟋蟀斗得你死我活,我急忙把我的蟋蟀也放了进去,结果我的蟋蟀大获全胜。

斗蟋蟀是有学问的,必须以细软毛刺激蟋蟀的口须,这样才能刺激它的野性,鼓舞它冲向敌人,所向披靡。反之,如果触动它的尾巴,则会引起它强烈的反感,甚至宁肯被敌人杀死也不愿被侮辱。

当时,学校里斗蟋蟀的人多,但真正知道怎样指挥蟋蟀的却很少。为了维护我“蟋蟀王”的地位,我自然也不愿意说。

高考前的一周,我突然接到了一份挑战书,是来自于另一个学校的。我不敢告诉父亲,父亲最讨厌不学无术的人。记得初三那年,哥哥和几个同学去外面鬼混,父亲知道了要赶他出门,还是哥哥在门外跪求了一天一夜,父亲的火气才平息下去。

那一天,我和几个同学来到了事前约定好的一个废旧汽车站。忽然有人从后面赶过来拍我的肩膀,是个叫雷子的学生,雷子说:“听说你的蟋蟀是这个学校最强的,有胆比试一下么,谁输了谁就从对方的胯下钻过去。”那时年少气盛的我,怎会轻易认输,想都没想,我拍着胸脯就应允了。

各自掏出蟋蟀盒,将它们放在一个较大的瓶子里,各自挑弄一番,战争就开始了。

看着雷子的小蟋蟀,在我的“无敌”的摧残下,节节败退,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正要和同学商量着晚上怎么庆祝,突然有人喊:“军哥,你的蟋蟀不动了。”我扭过去一看,只见我的蟋蟀躺在盒子里,一动不动。

雷子正阴笑着。

我忽然明白,一定是雷子搞了鬼,我的无敌刚才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死了呢。握着拳头,我愤怒到了极点,也没计较后果,朝他奔了过去,双方扭打在一起。我的同学小惠也跑过来帮忙。

混乱中,我听到有人大喊,“有人中刀了”,接着便是小惠倒地的声音。

雷子他们迅速成鸟兽散。

那天,我在医院陪了小惠一个晚上,父亲过来的时候,在医院门口紧紧盯了我十分钟,才摔门而去。我愧疚地看着扎满绑带的小惠,我忍不住流下愧疚的眼泪。

小惠最终因为伤势严重,没能参加高考。那些他曾经对我多次憧憬的梦想,正如轻烟般消去无踪。

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去了远方。

以后的几年中,我和小惠几乎断了联系,听同学说,他一家人都去福建了。

一次出差到福建,我决定顺便去看看小惠。这些年来,我一直没有忘记那个下午发生的事情,那些痛在我心中无限地扩张开来,多少个夜晚,我都在睡梦中惊醒。

几经周折,我终于打听到小惠的住处。到达郊外小惠租住的地方,屋内没人,邻居告诉我,他刚刚出去,不知到哪里了。

我下楼后等了许久,还是没有等到小惠,正准备离开时,我却在小区外的一片草丛旁,看到了小惠的身影,他匍匐着身子,正在紧张地寻找着什么。受好奇心驱使,我问,你在干什么呢?他回答,给侄子捉蟋蟀呢。

我的心猛然间就开始有了疼的感觉。只见小惠忽然大叫起来:“找到了,找到了。”说着,便掏出一只盒子,小心翼翼地放进去。

我甚至可以看到那只蟋蟀的眼神,就那么望着我,冷漠,鄙视与不屑。

在蟋蟀落入瓶底的时候,我分明看到它的眼角边一片晶莹……

心情日记 篇2

去年底,我有个去湘西旅游的机会,但迟迟不能成行。先是旅程上的细节没有敲定,再是一场大雪阻了航班。等到出发的那一天,在机场候机时又被告知航班延误。这样的经历此前不曾有过,我难免心生涟漪:湘西究竟是什么样的所在?见她一面这么不容易。

早年读沈从文的《边城》,从字里行间读出的湘西,纯朴而淡远,神秘而静穆。这片由河流、山寨、古城、扎染、姜糖、土匪、苗家大集和赶尸人组成的世界,是培育人类想象力的天堂。我经常会掩卷凝思:生命之根深扎在这样的土地里,除非沈从文不愿意,否则他命中注定要成为文学大家。

文学家丰富的想象力往往与生俱来,与他的出生地,与他早年生活的地方有着紧密而神秘的联系。充满想象力的湘西,成就的不仅仅是文学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行当,他们的人生大多与众不同。产出沈从文的地方,既会产出了熊希龄那样的政坛精英,又会产出了陈斗南、陈范叔侄那样的行伍英杰。政治家和将军同样需要想象力。

画家黄永玉写过一篇名为《蜜泪》的散文,文中对他的出生地湘西凤凰古城,以及自己的童年生活进行了诗意的描述。有一段话非常打动我,他写道:“为什么诗意、牧歌、欢乐能跟苦难、愚昧糅合在一起呢?活像一碗调和了蜜糖的痛苦的眼泪。”在想象力飞动的湘西,儿童时代的黄永玉为我展示的是另一个湘西:甜蜜而痛苦,快乐而忧郁。这些矛盾体组成的湘西,化成色彩和线条锲刻在记忆里,通过想象力的腌制,注定成就剑胆琴心的人生。

虽然从未谋面,但我早就迷恋湘西,对那片土地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亲近。

我的家乡在皖江岸边,除了偶尔的远行,我四十多年的生活,局限在皖江两岸方圆几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的出生地江北,是一片水网密布的圩区,龙沟、弯梓树、茅草岗、小树林和土里刨食的乡亲,绘出我人生初年的画卷。长江滩涂、稻浪、麦田、油菜花以及被江水冲走大半的荻埠洲,构成我青少年时代的全部记忆。在当下生活的江南,我司空见惯的是高高矮矮的山林、零星的明清古屋、残缺的旧时老街,以及千篇一律的现代城市建筑和忙碌熙攘的人群。

生活在家乡近处,内心里却总有一种漂泊感、疏离感。我需要找回自己,潜意识里,湘西才是我的故乡,只有到那里我才能找回自己。

我终于踏上了湘西的土地。从湖南省会长沙出发,一路向西。坐在旅游大巴上,我凭窗而万望,掠过的山水房舍、城市乡村似乎与我生活的家乡大同小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呢?难道已经被岁月掩埋了吗?还是现代交通工具太快捷,导致我与沈从文的湘西擦肩而过了呢?

我甚至怀疑自己被沈从文、黄永玉们的文字所欺骗。纯朴而淡远、神秘而静穆的湘西呢?甜蜜而痛苦、快乐而忧郁的湘西呢?当我抵达传说中的边城,这种怀疑更加强烈。吊脚楼和姜糖远不是沈从文说的那个味,河流、山寨、古城、扎染的气息,并没有那种浓浓的诗意。

毋庸置疑,这座叫凤凰的边城,确实曾经是一座充满想象力的古城。在沱江的水波里,在凤凰山的苍茫中,在南方长城的砖缝,在小巷深处的名人故居,我还能看见沈从文湘西的踪迹,尽管非常依稀。其实,湘西还是那个湘西,问题是时光已经远去,人物面目全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形态,无论是湘西还是我自己的家乡。

有句俗语,相见不如想念。走进湘西,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是的,假如当初沈从文不离开湘西,湘西再有魅力,他也有可能和大多数湘西人一样,因为司空见惯而无动于衷。只有当他远离故土,深情回望时,湘西赋予他的想象力才会被瞬间激发出来,激发想象力的触媒不是湘西,而是千山万水的距离。就像此刻,我行走在遥远的湘西,忽然发现自己的家乡是那样美不胜收、魅力无穷。实际上,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湘西”,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湘西”。

心情日记 篇3

我要讲述的是一段美好的恋爱,一段美妙的陪伴,一段不顾一切的告白。

奶奶是第一个将画笔交到我手上的人,在我还不能理解绘画是什么的时候,奶奶告诉我蓝色的是天,绿色的是树,红色的是花······就这样,一个个颜色,跳进了我的生命,从此不曾离开。

童年的时光,我们从未分离,不知道用完了多少只铅笔,不知道画满了多少张纸。在你的陪伴下,我是安静的,是充实的。母亲忙于工作,常常无暇照顾我,我只能趴在一台旧式的缝纫机上,铺开一张纸,拿上一只铅笔,一待就是一天。每当有人走过,都会默默地站在我身后看着我涂鸦,形成了一种无声的默契。他们常常在母亲面前夸赞我不调皮,不吵不闹,母亲总是笑而不语。

随着年龄的增长,手中的画笔从普通的铅笔,变成了当时流行的彩色铅笔,更多的颜色流入了我的画纸,我也无师自通了削铅笔。即使割破了手指,也只是默默地裹上一层棉布,默默地继续我的“创作”。直到晚上回家时,才发现血液在棉布上凝固,死死地粘在皮肤上。

开始上学后,我开始尝试着学习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素描,水粉,国画······但是,我似乎不适合那样一板一眼,循规蹈矩地按照步骤绘画。绘画在我心中是自由的,没有任何约束,不需要任何刻意的步骤,只需要心情的舒张,这才是它的迷人之处。一年后,我便放弃了相应的课程学习,依旧喜欢没有目的与主题的涂鸦。

虽然是这样毫无章法地绘画,却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我也开始变成了美术老师的宠儿。而我的各种突发奇想的涂鸦,也开始被老师用于参加各类比赛。还记得展览在小学橱窗的一张手抄报,获得了读书周绘画的一等奖,也是我第一次被大家所肯定的作品。此后,教室的墙壁上,学校的黑板,橱窗,开始慢慢出现我的足迹,我以此为傲,他们都是见证者,见证着我与它的相知。

走进高中大门,画笔不再是我手中唯一的文具了,单调的黑色挤满了我的生活。写字的时间开始增加,最后完全将绘画的时间挤出了我的生活。高三那年,是我最痛苦的一年,手指上冒出的茧,书本上唯一的彩色就是画满的标记,我将画笔放在了笔筒里,只有周末才能与它腻腻歪歪片刻,但很快也被父母夺去。

灰色的高中一结束,我就迫不及待地拿出来画笔和画板,虽然这是一些没有任何艺术价值的涂鸦,但是,我用这三个月的时间去满足内心对绘画的渴望。就像部分同学积压了三年的仰慕之情,在高考最后一门铃声响起的时候,倾泻而出,在毕业之前说出心声。

那是我对画笔最诚恳的感情,是我最长情的告白。

大学,是这段恋爱发展最适宜的时期,我开始用生活费给自己买各种画具,尝试各种画风,因此,我认识了许多与我有着同样爱好的人。

画笔给我带来了大一丰富的生活。一个小小办公室,一个小小橱柜,无数颜色被关押在里面,一个十几平米的空间,成了我在这个陌生城市的家。我开始将我除了上课以外的时间全部放在这里,每一次推开门,拿起笔,世界上就只剩下了我与我的画笔。

这是美好的独处,也是最好的陪伴。

在这里,我认识了志同道合的人,他们有的是专业学习绘画的,也有和我一样全靠一腔热血的,不管理由为何,我们相聚在这里。他们教会了我很多,对颜色的把握,对线条的掌控,对用具的挑选······

常常有人问我:天天画,对着这些颜色,你不烦吗?

我摇摇头,从我与画笔相遇那天起,便没有厌烦这样的词汇,与它在一起,每天都是崭新的,每一次不同色彩的碰撞,都让我感到无比激动,它所散发出来的魅力,让我难以抗拒。

也许,这是我的热恋,是我对画笔最无法舍弃的依赖,我甚至无法想象没有它的生活。

没有一段恋爱可以只有快乐,没有伤心难过,即使我对画笔爱的那样热烈,也无法避免一些痛苦。大学生活中,我遇到的高手越来越多,有人擅长工笔,有人擅长水粉,有人热爱水彩,有人拔尖于国画······他们让我羡慕,让我嫉妒。我也开始尝试着学习,这过程是痛苦而又漫长的。即使此刻,我的手边也正放着一本《水彩画手绘教室——花卉篇》。因为爱的深沉,我总觉得不够——远远不够了解绘画,永远得不到满足。即使每一次尝试都是缓慢而又艰难,我也愿意与它靠近。

一次练笔,三四个小时;一张海报,七八个小时;一张图,三四天······我毫不吝啬地在绘画上挥霍着时间。如果画上一年才能靠近你一厘米,我愿意画上一生,只求与你无限接近。

这是我最慎重的选择,也是一生的承诺。

我的青春,绘画占据了最美好的时光。我可以坐在自己的小书桌前,从日出开始握笔,直到夕阳西下,直到月挂树梢,也不会疲倦。母亲常常给我打电话,总会问一句:在干什么呀?我常常欢快的回答:还能干什么?母亲心领神会地笑了,不忘提醒我别画着忘记了吃饭。在父母眼中,绘画时的我永远是快乐的,永远是最美的!

我一直感谢着,感谢我能喜欢上绘画,这份感激之情常常充溢着我的心灵,让我觉得我是那样幸运。

记得我最近看的一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不是因为在最美好的时光遇上了你,而是因为遇到了你才有了最美好的时光。”我与画笔就是如此!

与画笔谈一场恋爱,即使长达一生,我也甘之如始!

心情日记 篇4

九月的天津暑气仍未消尽,黄昏的校园林荫道上偶尔有三两片落叶。这是她第一次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来来往往的同学,她会跑上去找他问路,也许感觉他比较顺眼吧。她和他就这么相遇。

他是个不太爱说话的男生,只是领着他走到了她要去的那个地方,等到她交完东西出来的时候,他仍然在那儿,安静地在林荫道上等着她。

她问:“你为什么还不走?”

他说:“我怕你回去的时候会迷路。”

她轻轻地笑了,比天边的霞云还美。她第一感到这个风比较大,天比较干燥,绿意比较少的城市有些可爱,不为别的,只为眼前的他。

快到她宿舍的时候,她问了他的名字,小野。等他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叫住了他,对他说:“记住了,我叫安宁。”

九月的校园,像挂在梧桐树的叶子干瘪而缺少水分。她每次军训完脱掉沾满汗水的衣服,冲个澡后,累得趴在床上胡思乱想。她开始有点想家,想家乡的大海,小河,小树,还有家里那条懒散的大黄狗。有时候她会突然想到那个叫小野的他,她希望能再遇到他,莫名的。

他们再次遇到的时候是在影视社团里,开学的时候学校很多社团纳新,热闹极了,安宁比较喜欢摄影,和宿舍里的同学出去的’时候,就报了一个影视社团。军训完了,社团第一次开会的时候,安宁在人群里一眼就看到了他。他还是那般不爱说话,独自坐在角落看着一本漫画书,安宁对他好奇极了。

后来他们渐渐熟悉,他们会在值班的时候聊一些事情,两人相对,隔着电脑,灯光是柔和的。

他说,你一定看过大海,它一定很壮观吧?

她说,恩,一望无际,天是蓝蓝的,海也是蓝蓝的,美极了。

他说,闭上眼睛就能听到海浪的声音,赤脚走在沙滩上,海水漫过脚踝的时候,会有小鱼亲吻你的脚趾吧?

她说,是的,还有海鸥从头顶上飞过,沙滩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金子,而大海此时安静就像一块蓝色的大琥珀。

偌大的校园到处都是水泥,除了老教学楼那儿有个花园。花园那儿有一个长长的石头走廊架子,上面密密缠绕着常青藤。他们都有空的时候会一起去那儿看会书。校园的广播里有时会放一些怀旧的歌曲,那时他会放下手中的书轻轻地跟着哼唱着,她会托着腮帮看他。

北方的冬天总是来得比较快,似乎夏天过了,冬天就到了。校园里下起了小雪,她第一次看到雪兴奋极了,他陪她在校园里看雪。光着枝丫的梧桐树上落着小雪,路口的石膏雕像上也落着雪,她走过去这儿捧些雪,那儿捧些雪,揉成雪团朝他身上扔,开心极了。走出老教学楼的时候,她嗅了一下鼻子,有一丝淡淡的香味。

她说,好香。

他说,应该是梅花开了。

她说,我们去看看吧。

是腊梅,在花园的一角里孤独的开放着,小而红色的花朵上还沾着些许雪花,梅花并没有完全盛开,旁边还有好些花骨朵。

她说,好美。

他说,是啊。

他用他的手机给他拍了一张照片,梅花,小雪,红彤彤脸蛋的姑娘。

回来的时候,他轻轻地拉住了她的手,她的红红的脸上,色彩更浓了些,好像梅花。但她没有拒绝,他们踩着雪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到了图书馆的时候,他停了下来说,就在这个地方我遇到了你。那一刻他们俩好想牵着手就这么一直走着,在淡淡梅花香的雪地里走到天老地荒,海枯石烂。

校园东区马路边上有好多小吃店,有时候他们会一起去那儿吃麻辣烫。一张小桌子,两个人坐下来。有时候她会对他撒娇让他喂她吃,有时候她会夹给他吃,看到他张开嘴巴的时候古灵精怪地收回来丢到自己的嘴里,然后得意地对他坏笑。但每次看到他吃完嘴边粘着油渍的时会用纸巾给他轻轻地擦拭。他会温柔的摸一下她的头。那个冬天,像麻辣烫一样在心里暖烘烘地,他和她都是如是想。

她看到宿舍里几个女生在空闲的时候织围巾,她也买了些毛线和图样和她们一起学着织。她织错了很多,浪费了很多毛线,连手都被扎破了好几次。终于在摸索了几个星期之后织出了一条有点围巾样子的围巾。她看到他把这条围巾小心翼翼地围到脖子上的时候,所有的累和苦都通通化作了喜悦和甜蜜。

他喜欢画画,他画了好多画送个她,有她笑的样子,有她发呆的样子,有她焦虑的样子,也有她生气委屈哭鼻子的样子她把他送个她的那些画贴在床头,贴在书桌旁,用相机拍下来都存储到手机相册里,在上课烦老师的时候,就拿出来看。

时光总是飞快的流逝,刀光一闪,人未到,伤口已经深入心脏。时间就是个最高超的刀客,信念一刀,刀光不闪,无影无形。未来的世界,并不在校园里。他们要出去工作,要去生活,要进入社会。而进入社会的过程总要遇到一些事情。比如分别。他们在某个地方相遇和分别,然后再相遇再分别。

那年,他,小野21岁,大四。

那年,她,安宁19岁,大一。

他说,我要走了,希望你以后都要幸福。

她说,我会等你过来看我。

他说,你不要等了,找一个比我更好的吧。

她说,我一定会等你,等你一起和我到我的家乡去看海。

他毕业后递了很多简历,在很多公司面试,碰壁了还在努力着。最后他离开了这个生活了四年的城市,去西部,去西藏支教。青年变得更加沉默,心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成熟,但也有柔软的时候。每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他总会想到她,一个叫做安宁的女孩。青藏高原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安宁。他在心里默默地呼唤着,听得见他的只有外面的雪原和风声。

有一次他去同学家里做家访,在5000米高的雪原上,他看到一大丛盛开地花朵,在风雪中。美丽并不娇艳,柔弱但是坚强。他看到第一眼就感觉有点像那年冬天校园独自盛开的腊梅,于是过去采了一朵。他的学生告诉他这是西藏的格桑花,格桑花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幸福。

他把那朵格桑花带了回来,做成标本放在床头。每次凝视这朵格桑花在心中就暗暗地祈祷她幸福。

安宁,你还好吧,我在5000米的雪域高原上想起和你一起走在校园高大的梧桐树下,想起你清澈的眼睛,可爱的脸蛋,马尾辫,白皙的皮肤,还有向我坏坏的笑容。很多年了,具体是多少年了呢,我应该是忘了,但是我还记得,你说你会等我,等我和你一起去看海。

他离开了,她哭了。大学四年里没有哪一次哭得有这么伤心。时间会修补一切,她现在还会想起他,只是现在想起来心早已不像最初那么疼了。昨天,一切就像昨天。大一的她也上完大四,然后毕业,然后工作,然后生活。她还是那个女生,白皙的皮肤,可爱的脸蛋,马尾辫。床头他画的那些画还在,有时候她会对自己说,他该成亲娶媳妇了吧。两个人的世界走到尽头的时候,剩下的只有回忆,而再往后,回忆都会慢慢消失。

小野,我一直在等你回来陪我看海。很多年前,我相信这一天总会到来。很多年后,我明白了这一天永远不回来了。你应该有了你的老婆,有你孩子,有了家吧。此时的你可能是一个摄影家,一个画家。一切都过去了,但我相信,你是我的爱情。大学里唯一的爱情,梅花的香味,麻辣烫的温暖,因为有你,那个冬天不会冷。爱上你,我不后悔。

十九岁后,我们再也没有相见。暑假回家,我一个人在家乡海边的沙滩上留下了串串脚印,海浪冲了抚平,再踩,再抚平。大海每天都在潮起潮落,而人,我在你不在。小野虽然你不在,但是我还是固执地在金色沙滩上划出了你的名字,陪着我看着海上日落,海鸥回飞的地方。承诺真美,有你名字的大海,是我见过最美的。

十九岁那年我感谢你,在大学的最初我遇到一生最美的少年,小野,那就是你。

一切都要结束了,不是吗?

他还在雪域高原上教着书,陪着孩子们他感觉很快乐。某一天他在格桑花开满的雪原上,看到一个文静的,皮肤不怎么白皙的藏族姑娘,那是学校新来的女教师,叫卓玛,并不像她。但是他一眼就感觉卓玛姑娘和他一样,他们是一个世界的人。还能说什么呢,他也已经老大不小了,该娶一个姑娘了。他留在了西藏,和她走到了一起。他和卓玛两个人夏天坐在雪原的一块石头上,卓玛靠在他身上,挽着他的胳膊看着下面被风吹得起伏的格桑花说,小野,看,多么像海,花海。

他和她的故事到这里应该结束了,没有任何悬念和续集。他和她一个在山的这头,一个在海的那头。也许她会在海里看到山,也许他会在山里看到海。

心情日记 篇5

鱼儿自由游弋于大海的怀抱,雄鹰自由翱翔于天空的臂膀,我们自由跳跃于大地的胸膛,而你却作茧自缚般将自己锁进了自己的心房。

夕阳下,我们狂奔,我们跳跃,我们玩耍,却少了你敏捷的身影;池塘里,我们拍水,我们嬉戏,我们潜渡,却少了你矫健的身姿;游戏机前,我们兴奋,我们狂欢,我们呐喊,却少了你狂呼的声音。

为什么?你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玩耍了,是生病了么,是“长大”了么,还是另有所好?为什么你总是一言不发,为什么你总是无精打采,为什么你总是不出家门?

我不知道你总在家中干些什么,我想问问你,可你总是沉默寡言。是我们没有让你玩游戏机么,你说不是;是我们谁说话伤害你了么,你说不是;问你为什么要自我封闭,你也不回答。我静静地等着你的回答,可你也总是静静地回答我,我只好静静地走了。

难道你以后就要消失在我的视线里了吗?难道你再也不和我们玩耍了吗?难道我们以后再也不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了吗?不,不会是这样的,你一定会破茧而出,再和我们一起度过难忘的岁月的。

可我该怎么帮助你呢,我该用锤子砸掉你心房上重重的锁码?不,这样你会心痛的。我该狠狠地破门而入吗?不,你会离我越来越远的。我应该轻轻叩响你的心门,让你听到希望,自己从幽暗的角落走出来。可是,你的痛处究竟在哪里呢?我该叩响那一扇门呢?

我努力地回想着,回想着过去的一切、、、、、、前一次考试,你好像考得很差,回到家后,我仿佛听见了你父母对你的咒骂声,声音持续了很长时间,然后你房里的灯一夜未熄。对,这应该就是你的痛处,你的父母从小就对你严厉,你从小就上了很多补习班,做了比我们多几倍的作业、、、

我又来到了你家,但我在门口徘徊,你会让我叩开你的心房吗?算了,试一试吧,我敲开了你家的门。朋友,不要再犹豫了,请敞开你的心扉,让我叩开你的心房,解开你的心结吧!

心情日记 篇6

一声惊雷,划破天际,响彻万里

唤醒了大地

唤来了雨季

尘封在那寒冬的记忆

也被一声惊雷给唤醒

往事依旧如昔

那日那夜失魂的我

急行千里待伊人

三日三夜终未眠

屹立在那寒风冬雨中

仰望寒空,寂空无边

拭目街景,独留孤影

夜静,心难平...

汹涌的思潮

扑面而来

击打着我的心门

寸寸分离

刺骨的寒风 冰凉的冬雨

刺痛了我的心

冻僵了我的躯

孤立于在这空寂而又陌生的城市中

身无助、心无望...

三日三夜孤身戥待

奈何伊人终有属

伊人弃、心知无望

屹立在那瓷都大桥之上

望着那流向天际的昌江

自问:

我心亦属何方呢?

我心亦不知...

——

原本好好的两张归途的车票

骤然变成了一纸分手合约

人生路漫漫

只有经过的站台

没有错过的终点

经过的涌媛只会是记忆

到达的才会是自己的终点

只身、独影、孤心

收起泪水,关上心门

独自赴归途

只有前行方

没有后悔路

心情日记 篇7

做梦是一种享受,可以享受梦中的甜美与梦中的静谧,只有在梦中,你才可以摆脱一切,做想做的自己。

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有一个梦想,那个梦并不像其他的梦一样,那梦不是暴风雨一样,来得快去得急,那个梦或许很长很长,又或许很短很短,有时长得如一段漫长而又艰辛的旅程,有时短暂如微风掠过,轻然飘过,仅留下凉凉的感觉,当然那种感觉片刻就会消失,但却遗失不掉内心的痕迹。

梦想伴随着人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欲望的累积,知识、见解的延伸,梦想会不断的改变,如年似水,岁月如梭,昼夜更替般平常,有的梦是继前一个梦实现了而接连产生的,有的梦是还未被实现,就被现实挤兑的无处可寻,被人冷落在那暗淡的雨落,梦与梦之间的相互取代与排挤,也像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取代与排挤。

有人说:梦想的魅力在于它的未实现,或许那是真的,那又或许是假的,当然,我是对事不对人的。

梦像人一样,可以很坚强,也会有很脆弱的时候,梦是人赋予它生命与活力,梦的魅力需要人来衬托的,所以每个梦都需要个守护者,就像人一样,当不是个孩子时有母亲的守护,成年时,有丈夫或妻子的守护,年老时,有儿孙们的守护,所以我们的人生旅途不孤单,不缺少呵护与守候,为了不让梦孤单,让我们好好守候它吧!

心情日记 篇8

时间飞逝,岁月如梭。

还是在父母身边依赖着的我们,仿佛已经独立了。是啊,还是小学生的我们,上了六年级就应该要意识到我们要毕业了。坐在小考的考场上,就应该知道,这是真正的战场,一个新的起跑点。当领到第一本标志着“我们长大了,我们要学会独立学习了”的红红的“毕业证”时,可能才真正意识到我们已经毕业了,将要踏上新的学习,新的路程。是的,我们毕业了!

已经盼望很久的暑假,真的来到了。有不舍,有高兴。因为这是最后一个在小学里度过的暑假了;又一转眼,暑假过了一大半,小学同学搞了个聚会“同学聚会”,是啊,往经的同学只能叫小学同学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哭了一大场,还是非常不舍得,可是还是要放下。因为我们毕业了,是的,我们毕业了!

真的领到盼望已久的“录取通知书”兴奋了·害怕了,考上了理想的中学,确害怕那里的一切;真的踏入中学了,是真的。是真真正正的中学生了;新的坏境。新的同学。新的老师,全是新的了。害怕了么?陌生了么?退缩了么?是的,真的害怕了,真的陌生了,真的退缩了,真的毕业了!

第一次,陌生的同学和自己打招呼,第一次,同学们友好的笑容。突然觉得,初中,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同学们的友好,老师的和蔼。突然觉得,不再那么担心。害怕了。真的,不害怕了,不紧张了!

人的一生就是这样,经历大大小小的事情,从小学生到初中生到高中生。大学生,生老病死。这些,就是人的蜕变过程。也许会有烦恼。也许也会厌恶。但是又能怎样呢?毕业了。毕业了,人会经历的不止是一次毕业,所以,让我们接受现实,勇敢面对,面对一切吧!

初一:361度奈奈

心情日记 篇9

1979年暮春,我带着弟弟在刚分到的责任田里劳作,起早贪黑。十几岁就挑起家庭的大梁,责任就是掌心的风景。没有号令,没有规定,也没有约束,可村民们暗地里憋着一股劲,犁田、灌溉、拔秧、插秧,哪样农活的进度和质量都超出人们的想象。毕竟,压抑多少年的激情得到释放了啊,就是一片普通的犁铧,也能点燃春醒。可我家的进度有点慢,我在自学高中课程,我得拿出一些像样的时间。暮春对我来说,来得有点迟,我在等初中一个老师的信,他已经从我所在的公社调到了县中学任教,他将给我带来高考的信息和吉祥的福音。

辗转了5人,终于等来了他的口信,他叫我到公社中学去报名。至于怎么报名,需要准备哪些东西不得而知。我站在碧绿的秧田里发呆,秧苗挺举的只是一些气息。只有温暖的阳光从高处倾泄而下,抚慰着我的身心和遐思。我第一次幻想:村里、大队抑或小镇邮局,有一部电话该多好啊。可那时的电话,对我来说,只在书本中,在上层社会中,在国外……

后来,我上了南京航校,电话虽于我来说不再是梦想,但离我还是遥远。我曾随要好的同学到邮局,看他们打电话回家的样子。陈旧的问候趣事,越嚼越有涩味。记得,邮局先将电话接通至对方中心局,再转接到支局,而后转到对方电话,或者去喊人来接,期间,要等待很长时间。我在旁边想象:假设直接拨通对方电话或者直接能够喊到人来接该多好啊。尽管有一个“慢”字在做主,可我毕竟看到了电话机,看到了两人隔着千山万水在通话啊!

毕业后,我被分配在一家大型企业的船舶上工作。这虽是一片漂浮的土地,但可以通过其高频无线电话和单位联系。如果有要事,通过中转,我还可以直接通过无线电话和家人联系。有线电话对我来说虽然陌生,但无线电话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压缩在一条直线上。

几年后,我被直接调到这家大型企业的办公室工作,终于零距离接近电话了。面对两部内外线电话,细腻的手势,让我滋生报效工作的力量。那时的电话机是旋转式拨号的,虽然一个一个旋转拨号,但由于号码只有5位数,电话数量有限,占线情况较少,拨起来还算方便、迅捷。越过电话,我得到了很多新鲜的气息。5位数时代,普通家庭能够装电话的,在一个城市寥寥无几。装住宅电话,平民百姓只是奢望,但电话毕竟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过了两年,号码升至6位数,工薪阶层都渴望装住宅电话。尽管初装费用很高,但装机潮势不可挡。与此同时,砖头式的手机“大哥大”风靡一时。拥有一部“大哥大”,成了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我家虽然装了住宅电话,但对“大哥大”却是奢望。羡慕,那是免不了的。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当电话号码升至7位、8位数的时候,便携式手机已经平民化。资料表明,近年来,无论是固定电话、手机产量、国内销量、还是手机用户,中国在世界上都排名第一位。现在,电话、手机和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手机的迅捷,把千山万水的距离压缩为零,有时,当我拿起电话或接听、拨打手机的时候,总能浮现20多年前的幻想,感慨最深的就是:变化怎么如此之快?梦想为什么这么快变成了现实!

20年来,我一直在办公室工作,并且后期一直主持办公室工作,亲历了电话的稀贵、零落和繁荣、繁忙。这不,我又拿起了电话,我又接听着手机。是啊,在电话和手机的背后,是一个叫做发展的速度;在速度的背后,是一个叫做国力的强大;在强大的背后,是一个叫做民族的希望;在希望的背后,是一个叫做改革开放的繁荣和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