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有感
读《孟子》有感1仅读《孟子》几章,可将其为政理想概括为:为政一处,造福一方;为政一时,泽被千秋;为政以仁,民众拱之如日月;为政以利,民众视之如草芥。
而对比今之为政者,有些领导,如日月乎?如草芥乎?其对己,恨不能尽天下之财物为我所有;对他人,恨不能有一毫财物为他所用;视己为至贵至尊,视他则至微至陋;口里大呼“君子当淡泊名利,自强不息”,实则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利盈我”;美其名曰“领导就是公仆,心系员工生存”,实则为“只让牛儿奔跑,不让牛儿吃草”;口里曰“府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实则为“员工真的成了牛,吃的是果真是草,挤的确是鲜奶,而领导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吃的是奶,挤的是邪恶与虚伪”。
民德不厚已久矣,民风不淳也已久矣!究其根本,上行下效已久矣!苟欲民德归厚,则必得为政者以德文己,以己化民。如此则春风可化细雨,润物亦可无声。
自己贪得无厌,而呼员工要大公无私;
自己奢侈浪费,而呼员工要简以养德。
如此为政者,与禽兽何异?是披着羊皮的狼,还是披着人皮的兽,不得而知。唯愿为政者能日三省乎己,为人为兽,自可定论。
读《孟子》有感2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跟孔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实孟子是在孔子去世后很久,才出生的。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他还去到鲁国,想找孔圣人的门第来教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逝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孔子的学生)最重视的学生,不过,一场疾病导致了他不敢见人,因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地长出了一个锛傂∩角痫紓,于是他隐居与树林里,谁也没见过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听了孟子的讲述,决定收他为徒,三年后,司徒牛让孟子离开了那里,劝他去更加开阔的地方展示才华。
孟子泪别老师后,回家兴学育才,凭借着他的本领,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师。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带着几个门徒去了齐国。起先,他受到了齐威王的欢迎,齐威王知道他是一个人才,但孟子齐国不被重用,因为他坚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齐威王却行霸道,他想要把整个天下拒为己有,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锛偽淦黠紓--口才,他说话滔滔不绝,又因为他学士渊博,知道的东西很多,随口就能说出大道理来,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说服齐威王行仁政,他给齐威王讲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脑海里积蓄的知识,要是我是齐威王,都会听得晕头转向呢!
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衔,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再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他整整呆了35年。
85岁,古稀之年,孟子带着邹国百姓的叹息声,徒弟的哭声,去世了。
出殡这天,雪更大,风更狂,连天地山川都为一颗巨星的滑落而哭泣,各地百姓都赶到孟子的家乡,披麻戴孝,在风雪的呼啸下把孟子送向天堂……
其实,就算是圣人,我也觉得他会有错的地方,孟子也不例外,因为,孟子总是说,孔子说的都是对的,然而,孟子的功勋远大与他犯下的错误,他谦虚,他好学,他还有一副好口才……
孟子真是一位伟大的“老师”。
读《孟子》有感320xx年暑假,利用休息时间翻了翻尘封许久的四书五经,在读至《孟子·梁惠王章》时,见孟老夫子与齐宣王针锋相对,旁征博引,利用梁惠王的诸多谬论式的发问,避实击虚将自己的论点反拨回去,同时还起到了谆谆诱导的目的。
正因为如此,我对孟子的辩论技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与个别后进生对峙时,可以轻松的拆招破招。昔有章沧授先生分析归纳孟子“不同凡俗的论辩技巧”:一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针锋相对地辩驳答难,二是引出话题,抓住要害,步步紧逼,势如风雷,三是对比论辩,尖锐深刻,淋漓痛快,从而形成了孟子“锋芒毕露、剜心入骨”的气势与风格。另外,孟子辩论颇具技巧和方法,能够在说服别人,且不得罪对方的同时,又能够保证自己的不吃亏。
自古君王只要沾上“声、色、货、利”一点,对于治国平天下都有影响,而齐宣王全都爱好。幸好齐宣王很坦诚,一一向孟子表白。孟子则是将其所讲的问题,像打太极拳一般反弹回去,变成了自己的论点:行王道,施仁义,君民齐心,以宽政达到统一。
齐宣王向孟子讲说自己喜欢音乐,孟子马上以上古陶冶心性的礼乐来讲解。宣王把头一摇,称自己喜欢的是流行音乐而非高雅音乐,孟子却说,爱好现代音乐并没有什么不对,提出“独乐乐”与“众乐乐”哪一个更快乐的问题,只要你能够把这好乐的精神推广开来,与民同乐,方可君民无隙,齐国得以治理顺畅。
在这里,孟子没有采取全盘的否定,说齐宣王听流行音乐不合礼法,而是更换看问题的角度,易于君王实行,便于王者接受,将一个不愉快话题的阴影化于无形。
又如,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檀甫,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先说说“好货”,齐宣王说自己喜欢金钱物资,孟子佯装不懂地说,作为一国之君,喜欢财富是应该的,就像周朝的先祖--公刘开创基业时,积极的从事经济发展,创造财富,救济国人的话,齐国必富强。看来孟子毕竟是圣人,提醒宣王应扩充好货的境界。
再说“好色”,孟子引用《诗经大雅绵》中说,古公父潇洒,带着美人骏马。清晨水边兜风,来到歧山脚下。盖起宫舍新居,相伴美人安家。那时在古公父的领导下,姑娘们都能找到如意郎君,小伙子们没有一个打光棍的。现在大王你好色,也没什么关系,只要能像古公父那样,将心比心,让天下的男女皆成眷属,天下百姓家庭美满,这岂非是大好事。
由这篇文章,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孟子的辩风。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只要坚定自己的立场,找准对方荒谬言论中一丝有点正确感的内容,将其大而化之,引入到教师的立场上来,使其在无话可说的状态下,再由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学生的缺点,辨证施治,以取得教育的效果。还要说一句的是,对于那些问题学生,不要觉得无药可救。因为,在孟夫子的教育理论里,“好货好色”都可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教育,我们为什么不能大度一些呢?
读《孟子》有感4他在看了我的日记并得知我多次将他以真名写进去后有些不满,便让我不要再提到他,实在不行就用灵来代替,他说他喜欢"灵"这个字,我问他为什么,他敷衍过去;我赶快喊来妈妈和妹妹一同观看。也许是沙眼的缘故吧,受不了强光的刺激,我很固执而又不甘心地哭了。朋友可能离去,书却是你我最忠诚的伙伴,时光不断流逝,阅读却让我们永葆精彩!
孟子继承了孔子,并提出了“忧患”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业之兴败,国家之存亡,都与是否具有忧患意识相关联。忧国忧民之心也便是责任意识与承担意识的重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其意为:君主若把百姓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样百姓也会把君主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也是孟子对于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为国,爱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两个方面内容,一为孟子与君主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儒家其他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知道。《孟子》的文笔犀利,富有说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万章·上》中所提出对于诗理解的方法。“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就断章取义,曲解诗句,也不能有辞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诗句的真实含义,而因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论世”也便是评论他人作品的原则。
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因为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魄,犹如拨开云雾的万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耀眼光芒。
读《孟子》有感5中国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把它传承下去,把它发扬光大。
我读了《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这一篇文章后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孟子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的观点。他的思想对后代的影响很大。
文中,孟子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告诉我们只要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只要按照时间砍伐树木,材木就会用不尽。是呀!顺应农时,就能使民生得到保障。如果人们忤逆大自然,人们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假如人们不按照时间进树林砍伐,而是乱砍乱伐,就会造成树木死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就会荒漠化,最终造成耕地总面积减少。人们一切美好的愿望都会被摧毁。有电视新闻中报道某一地区,在海边冲上来一条12米的鲸鱼,这条鲸鱼已经奄奄一息了,就在工作人员检查它的身体时,它突然吐出了很多垃圾。这就是人们不爱护环境,把许多垃圾扔进河里造成的。如果再这样下去,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动物濒临灭绝,造成的’后果是食物链被破坏,我们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发展,这样才能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反观现代社会污水横流,土地沙漠化严重,雾霾笼罩着都城,这是我们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我们国家遗忘祖宗的祖训遭受的惩罚。我们坚决对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执政理念说不。我们需要的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理想的生活状态。
文中,孟子还告诉我们要孝敬长辈。“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他告诉我们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之后,要兴办学校,教会人们孝顺长辈,尊敬兄长的道理,只要人们有孝心,头发花白的人就不用再劳作了,社会也就安宁,和谐了。可是,今天许多人早把我们的“孝顺”这个优良传统抛到脑后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一件小事而和长辈顶嘴,吵架,甚至殴打父母和长辈。新闻报道说,有一位初中生在学校里看到同学们都在玩手机,而且都是名牌手机,他觉得自己的不是名牌手机,拿不出手。他就回家叫他母亲帮他买一台名牌手机,他母亲没钱给他买。因此他很生气,对他母亲进行殴打,打到额头都出血了。他母亲不给他买手机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家是单亲家庭,而且生活不是很富裕。我觉得他的做法是不对的,父母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我们应该孝敬他们。俗话说:乌鸦有反哺之情,羊羔有跪乳之恩。更何况我们是人类,所以我们更加应该孝敬父母。孝敬父母这一传统文化一直从古代流传到现在,我们更应该把它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品读经典著作,吸取其中文化精髓,让我们把其中的精髓传统发扬下去。
读《孟子》有感6有一天,孟子和弟子们坐在一起,品评历史上的一些圣人。孟子举了伯夷、伊尹、柳下惠和孔子四个人,说他们都是道德品行可称得上“圣”的人。
有弟子问他:“夫子,你说这四个人都是圣人,那这些圣人的风节有不一样之处吗?”孟子回答说:“当然各有各的特点了。伯夷是圣人中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中勇于承担重任的人;柳下惠是圣人中随和的人;孔子是圣人中识时务的人。”孟子用最精炼的话品评了这些了这些圣人各自的特点,但见弟子们还是一脸迷惘,只好又耐心的解释了自己的评价:“伯夷这个人,眼睛不看不好的事物,耳朵不听不好的声音。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管束。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大乱就隐居山野。他不到□横行的地方去居住,认为跟粗野的乡下人相处,就像穿着礼服做到泥地上一样。商纣无道的时候,他住在北海边上等待天下太平。所以别人听到伯夷的风节,即使是贪得无厌的人也能变得廉洁,懦弱的人也有了不屈的意志。
伊尹却是另一种人,天下太平他出来做官,天下大乱他也出来做官。他说:“上天生养这些老百姓,就是要先知先觉的人来开导教化他们,我是这些人的先觉者,我必须用尧舜的之道来开导他们!而柳下惠不以侍奉名声不好的君主为羞,也不因官小而辞。被人抛弃,他不怨恨,处境贫穷,他不忧愁;跟乡下人相处他也满心高兴。他自己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在我身边裸露身体又怎么能沾染我呢?”所以,听到柳下惠风节的人,即使心胸狭小也会变得宽广,态度刻薄也会变得仁厚。
孔子却是这样的人,应该做官就做,不应该做官就不做;应该马上走就走,应该继续干就继续干;他离开齐国,不等米淘完就走;但它离开鲁国却留恋的想:“慢慢走吧,这是自己的祖国呀!”通过孟子的精彩点评,弟子们对这些圣人的了解深刻多啦!有一个弟子就问孟子:“夫子,这四种圣人的风节我们是明白了,可我想知道你做尊崇哪一位?”
孟子回答说:“这还用问吗?孔子是他们中集大成者,仁义礼智信都能兼顾,我一生都最尊崇的必然是孔子呀!”
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个性,即使同被尊为圣人的人,他们的气质与风节也不尽相同,我们要懂得欣赏不同的人,欣赏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学会辨别和分析他们各自的长处,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学习,如何进步!
读《孟子》有感7仅读《孟子》几章,可将其为政理想概括为:为政一处,造福一方;为政一时,泽被千秋;为政以仁,民众拱之如日月;为政以利,民众视之如草芥。
而对比今之为政者,有些领导,如日月乎?如草芥乎?其对己,恨不能尽天下之财物为我所有;对他人,恨不能有一毫财物为他所用;视己为至贵至尊,视他则至微至陋;口里大呼“君子当淡泊名利,自强不息”,实则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利盈我”;美其名曰“领导就是公仆,心系员工生存”,实则为“只让牛儿奔跑,不让牛儿吃草”;口里曰“府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实则为“员工真的成了牛,吃的是果真是草,挤的确是鲜奶,而领导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吃的是奶,挤的是邪恶与虚伪”,读后感《读《孟子》有感300字》。
民德不厚已久矣,民风不淳也已久矣!究其根本,上行下效已久矣!苟欲民德归厚,则必得为政者以德文己,以己化民。如此则春风可化细雨,润物亦可无声。
自己贪得无厌,而呼员工要大公无私;自己奢侈浪费,而呼员工要简以养德。
如此为政者,与禽兽何异?是披着羊皮的狼,还是披着人皮的兽,不得而知。唯愿为政者能日三省乎己,为人为兽,自可定论。
读《孟子》有感8寒假里,我读了《孟子》中的《梁惠王章句上》。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十分混乱。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们尊称为“亚圣”。这是一篇文言文的文章,记录了孟子和梁惠王、齐宣王的一些对话,介绍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读了这句,使我知道梁惠王是个贪图利益的人。然后孟子对梁惠王说,如果一个国家上上下下都争利益的话,这个国家就危险了。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仁义的心,国家就会太平、慢慢地强盛起来。孟子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我理解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有一颗仁义的心,有了仁慈和道义,心中充满关爱和礼让,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和谐了,大家都团结了。只要团结国家就可以强盛。这让我想到,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只要人人都讲仁慈和道义,不争夺利益,处处关心、礼让他人,那么家庭一定会很温馨,同学之间关系也会很融洽。
读《孟子》这本书不仅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很喜欢这本书,虽然文言文很难懂,但我会努力读下去。
读《孟子》有感9开始翻阅《孟子》,要从练书法之日起。练书法讲究心静,放下一切杂念,放空自己,静心练字,闲暇时日,拜读书籍,从而养心,凝神。孟子的思想,如今与自己的生活、工作相结合,也让我另有一番感悟。
生活本应秉持“专心有恒”的态度,现实中又有几许人坚持到底,我们总在羡慕成功者的胜利,往往忽略了他们坚持到底的决心,战胜困难的勇气。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态度,“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也就是说即使是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暴晒它一天,寒冻它十天,也不能生长起来。孟子是雄辩家,他善于用譬喻,语言简洁利落,却能引人深思,其实,我们不论做什么,学什么,都应该专心致志,持之以恒,而一曝十寒,三心二意是永远成不了大事的。“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学习如此,生活亦然,如果我们选择开始,就应该坚持,坚持走下去,必然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有时,我们离成功只差一步,选择开始,固然坚持!
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多种教学方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千篇一律的教育,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师生间彼此的尊重,只有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才能得到学生及家长的理解和尊重,孟子劝齐宣王以“三有礼”对待大臣,“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换位思考,在班级管理中,是否也能更多的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建议。教育就是爱。教师的作用在与引导启发学生,所谓解其困惑之处,而不是高高在上,与学生保持距离,只有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即使我领悟浅薄,局限视野,亦能感受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