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奴十二年》读书笔记

2020年12月31日20:54:04

《为奴十二年》读书笔记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奴十二年》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奴十二年》读书笔记1

最近看了一本小说,《为奴十二年》。这恐怕是我看书的最快速度了,因为平时一般不看小说,啃历史啃社会学的书多了,突然拿一本小说看起来,无比的流畅,两三天就搞定。

但是小说并不一定会减弱它的深刻性,速度快也不代表这是快餐文化。内容其实并不复杂,说的是一个北方纽约州的一个自由黑人,被人诱骗拐卖至南方贝夫河当奴隶的悲惨故事。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当时的美国还存有奴隶制度,作者本来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妻子有孩子有房产,虽身为黑人,但却是一个自由人身份,他勤劳聪颖,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让小家庭的生活虽不至富裕但也有滋有味。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就是因为对财富对更好生活的渴望,他上了一条贼船从此好比一叶破败不堪的小舟,任人侮辱、蹂躏、摧残,甚至险些掀翻至海底。

被辗转倒卖,经历数个主人,作者仍抱有最大的善意。他反复说到,奴隶制度是万恶的,但是其下的白人并不都是恶的。比如他的第一任主人,那个“可敬的上帝的仆人”威廉福特,他温文尔雅和蔼可亲,从不曾随意羞辱和打骂奴隶,在安息日,福特主人甚至会把种植园里全部的奴隶集合起来,一起阅读并解释《圣经》。他向奴隶们传递善念和对上帝的信仰,教他们做正直虔诚的人。除了善良的福特之外,还有文末才提及的“天使般仁慈的”麦考伊小姐。

作者说贝夫河上所有的奴隶主并非都像埃普斯、提比茨或吉姆伯恩斯那样残暴不仁。运气好的话,也许数量很少,但偶尔也会遇到好人。

当然,虽然他们善良,他们如天使一般仁慈,但是他们并没有站起来反抗的觉悟,甚至也可以说他们是这十恶不赦的奴隶制度的帮凶,因为他们身在其中,参与其中。但是,制度会禁锢人,却禁锢不了人性。制度能摧残人,却摧残不了人性。良善的人们在如此残暴的制度下仍保留着人性的温度,他们不仅收获了奴隶们的尊重,也让奴隶们投以忠诚的回报。

作者自己也一样。他因为能干强壮又聪明被主人选做监工,监工手上都执有长长的鞭子,一旦发现有奴隶偷懒就要用力地挥过去。手下留情还不行,因为狡猾的主人还会不时地偷看地里的情况,一旦发现监工执行不力,监工自己也要遭受更为严厉的鞭笞。所以作者时间长了就总结出一套挥鞭的技巧来。比如每次远远地看过去好像鞭子打在了奴隶的耳朵上,背上或是手臂上,但其实鞭子只是落在了离耳朵、背部和手臂仅有一寸之遥的地方,而奴隶们也早就心领神会地在鞭子落下的那一刻默契地扭动身体,发出大力的尖叫声来。

这让我想起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必须开枪射向犹太人的士兵,他接到指令不得不从,但是不忍的他在关键时刻让自己的.子弹偏离了心脏。恶的制度有时候普通如我没有办法抗争,并且有些人可能压根就没有抗争的觉悟,好比小说中的这些南方种植园的园主们,他们生来就已经存有了这些制度,他们的经验世界告诉他们这一制度是天生的,是与生俱来的,就好像地里播撒了种子自然会长出庄稼一般自然,你可以说他们愚昧说他们无知,但是对于像福特先生和麦考伊小姐这样的人你无法说他们恶。

我们都知道好的制度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让好人变坏。但是坏的制度不会让真正的好人变坏,只会让坏人变得更坏。比如声称要割断作者喉咙的埃普斯,连他那十来岁的儿子都有样学样地对奴隶呼来喝去以打骂取乐。

我今天在这里探讨这个主题可能意义并不大,恶的制度我们只要看到其坏的那一面足矣,对其所残存的人性去歌颂去抒写只会让大家对恶放松警惕。但是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不应忘记人性的微光。正义战胜邪恶,良善战胜丑恶,如果没有一些人超拔的人性我们谁也无法走得更远。

  《为奴十二年》读书笔记2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落下帷幕了,在看过报纸、网站上各种大篇幅报道之后,让我对获得最佳影片的电影《为奴十二年》充满了好奇。

电影根据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之前的美国大陆,主人公所罗门本来是生活在纽约州的自由的黑人,有身份、有妻儿、有工作。却被两个自称要为所罗门谋一个马戏团伴奏工作的白人所骗,当他一觉醒来,却发现自己身在华盛顿成为了一名奴隶,没有了名字,没有了身份,也没有了做为人的一切尊严。经过十二年苦不堪言的奴隶生涯,最终得到一个加拿大木匠的帮助,重新获得自由,回到家人身边的故事。

有人说过,看电视剧看的是故事,而看电影看的是意境。看电影不仅要知道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更要感受其中的意境。该电影以浓重沉郁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主人公在身为奴隶的十二年里经历的和看到的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揭露了奴隶制度的残忍与不人道。

在观看电影的整个过程中,我时刻感受着文化的冲击,在那个黑白分明的世界里,人被明显的分成三六九等,对于当时美国南方的庄园主来说,黑奴是赚钱的工具,是没有人权的私有财产,是可以随意处置的玩具。在无奈的历史车轮里,黑奴们变得越来越麻木不仁,他们失去了反抗的能力,甚至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奴隶的命运。但电影的主人公没有接受命运的捉弄,他从未停止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他试图逃跑,却发现自己根本逃不出广袤的奴隶主控制的土地,他好不容易写了一封信,却被白人监工告发,他忍痛将信烧毁。

人是生而平等的,一个朴素的真理,对那个年代的人们竟然是如此的困难。主人公追求平等与自由的坚定信念,深深撼动我的内心,也让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幸福。

  《为奴十二年》读书笔记3

今天下午我在优热网看了一部美国大片——《为奴十二载》,看完后,感觉非常震撼。

这样一部直面美国历史上最黑暗一页的优秀电影,却出自一位青年英国导演,史蒂夫?麦昆的手笔。根据真实事件和真人传记改编,《为奴十二载》讲述了1841年,住在纽约州萨拉托加的自由身份的黑人所罗门被欺诈绑架后卖到南方庄园,几易其主,最终重返自由的故事。

电影第一个镜头就是田地特写,然后直切一排毫无生气地等待主人训教的黑奴,然后就是重复的劳动,类似的镜头,又在影片中反复数次出现,时代的背景,奴隶人性的压抑、自由的剥削以及商品属性,就通过几个镜头暴露出来;夜晚与身边女性黑奴的互慰,又切到与妻子的同床温情,似曾相识却迥然不同的情境,触发男主对家庭和自由过往的回忆。

配合充满质感的画面,影片还有效的运用了穿插的歌谣来渲染彼时黑奴的境况和心中的苦楚,棉田里的劳动应和,以及在累死同伴葬礼上的吟唱,将疲惫认命的苍凉和无以附加的悲恸推向了高潮。而饰演监工的保罗?达诺在片中有段调侃逃跑黑奴的歌曲,在演唱时,穿插着黑奴们的各种劳作场景,即调节了节奏,又增加了多元的表现手法,还让观众感到两种对立的情绪正在以一种微妙的方式被催生着。

《为奴十二载》并非完美的电影,但它对一个如此熟悉的题材的把握方式不说是绝后,却几乎是空前的。它并没有提供一个新颖的视角,它只是凝视得特别用心,直到一切模糊之后却又重现,展开了一个新的格局。“我不想只是生存,我想要活着。”即使在遭遇不公的待遇时,主人公所罗门·诺瑟普依旧有着这样的。正是这点让我认为这次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它是绝对的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