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钱塘江涨潮时优美的句子
唐代孟浩然在他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曾经这样描述钱塘潮“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刘禹锡也在他的《浪涛沙》里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白居易在他的《忆江南》中说:“江南快,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重重游?”同时在他的作品《潮》中写出了这样的诗句“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2.关于钱塘江的精彩语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望采纳哦亲
3.赞美钱塘江的句子
【描写钱塘观潮的名句】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王在晋《望江台》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范仲淹 《和运使舍人观潮两首》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李廓《忆钱塘》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刘禹锡《浪淘沙》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
——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李白《横江词》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白居易《潮》
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徐凝《观浙江涛》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苏轼《观浙江涛》
4.形容钱塘江的句子
描写钱塘江潮的诗词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唐•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杭州观潮 唐•姚合 楼有樟亭号,涛来自古今。
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 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
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沉。 鸟惧多遥村,龙惊不敢吟。
坳如开玉穴,危似走琼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
岸摧连古道,洲涨踣丛林。 跳沫山皆湿,当江日半阴。
天然与禹凿,此理遣谁寻? 钱塘江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暧树, 谁家春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东湖行不足, 绿杨荫里白沙堤。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钱塘江潮 唐•罗隐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复向平流。 狂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似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向阳候。 樟亭观潮 唐•宋昱 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
雷震云霓里,山飞霜雪中。 激流高失岸,吹唠上侵空。
翕辟乾刊异,盈虚日月同。 艅艎从陆起,洲浦隔阡通。
跳沫喷岩翠,翻波带景红。 怒湍初抵北,却浪复归东。
寂听堪增勇,晴看自发蒙。 伍生传或谬,枚叟说难工。
来信应无己,申威亦匪穷。 冲腾如决胜,回合似相攻。
委质任平视,谁能测始终。 钱江借取筑钱城 五代•钱缪 天分浙水应东溟,日夜波涛不暂停。
千尺巨堤冲欲裂,万人力御势须平。 吴都地窄兵师广,罗刹名高海众狞。
为报龙王及水府,钱江借取筑钱城。 忆钱塘江 宋•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似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 观潮 宋•齐唐 何意滔天苦作威?狂驱海若走冯夷。
因看平地波翻起,知是沧浪鼎沸时。 初似长平万瓦震,忽如员峤六螯移。
直应待得澄如练,会有安流往济时。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望海潮 宋•柳永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 和运使舍人观潮 宋•范仲淹 何处潮偏盛,钱塘无与俦。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
海浦吞来尽,江城打欲浮。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
万叠云才起,千寻练不收。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
高岸惊先裂,群源怯倒流。腾凌大鲲化,浩荡六螯游。
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
把酒问东溟,潮从何代生?宁非天吐纳,长逐月亏盈。 暴怒中秋势,雄豪半夜声。
堂堂云阵合,屹屹雪中行。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巨防连地震,群楫望风迎。 涌若跤龙斗,奔如雪雹惊。
来知千古信,回见百川平。 破浪功难敌,驱山力可并。
伍胥神不泯,凭此发威名。 绍圣二年八月十八日观潮浙江亭 宋•米芾 怒势豪声迸海门,州人伟是子胥魂。
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高与月轮参朔望,信如壶漏报朝昏。
吴争越战成何事,一曲渔歌过远村。 钱塘晚望 宋•谢翱 钱塘江上夜潮过,秋尽寒烟白露多。
吴越青山明月裹,舟人各唱异乡歌。 十八日观潮 宋•陈师道 一年壮观尽今朝,水伯何知故晚潮。
海浪肯随山俯仰,风帆常共客飘飘。 催试官考较戏作 宋•苏轼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风味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宋•辛弃疾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
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 朝又暮。
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
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向,万里长鲸吞吐。
人间儿戏千弩。 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
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功名自误。
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观潮送刘监至江上作 宋•陆游 江平无风面如镜,日午楼船帆影正。
忽看千尺涌涛头,颇动老子乘桴兴。 涛头汹汹雪山倾,江流却作镜面平。
向来壮观虽一快,不如帆影青山行。 嗟余往来不知数,惯见买符官发渡。
云根小筑幸可归,勿为浮名老行路。 酹江月•浙江亭观涛应制 宋•吴琚 玉虹遥挂,望青山隐隐,细如一抹。
忽觉天风吹海立,好似春霆初发。 白马凌空,琼鳌驾水,日夜朝天阙。
飞龙舞凤,郁葱环拱吴越。 此景天下应无,东南形胜,伟观真奇绝。
好似吴儿飞彩帜,鹫起一江秋雪。 黄屋天临,水屏云拥。
看击中流楫。 晚来波静,海门飞上明月。
钱塘观潮 元•仇远 一痕初见海门生,顷刻长驱作怒声。 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翻背雪山倾。
远朝魏阙心犹在,直上严滩。
5.关于钱塘江的精彩语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望采纳哦亲。
6.有关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
钱塘江大潮分一线潮、回头潮。
回头潮,乃人工大坝 横空出世,桀骜潮水触之顷刻粉碎,蔚为壮观。 擎云举日, 携海提峦, 挟雷裹电。
统百丈惊涛, 千里狂澜; 呼啸东来, 直奔西天。 气吞海宁, 威震吴越, 雁荡从此不称山。
曾几时, 叫钱塘倒立, 不见坤乾。 卧榻岂容人酣? 筑长堤怒把天公鞭。
急堆星垒月, 金汤倒灌。 拱天接地, 大坝高悬。
孰进孰退, 玉瓦两难, 一代英雄捶胸叹。 罢罢罢, 纵碎骨粉身, 亦男子汉。
唐双宁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杨万里 宋朝李觏写有《忆钱塘江》诗: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
宋朝朱继芳也写有《钱塘江》诗,“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描绘出一副色彩鲜明的钱江图: 极浦无高树,苍茫只远空。 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
两岸东西浙,千帆来去风。 中原山色外,残梦逐归鸿。
元末明初的诗人金涓,作有《浙江晓渡》诗,浙江就是钱塘江,让我们从他的诗中,体会一下钱塘江的神韵: 片帆风力饱,凉气碧飕飕。 江阔欲沉雁,天空惟见秋。
渔歌闻四起,人影在中流。 隔望秦峰出,东南第一州。
清代宋维藩有以《钱塘江》为名的诗,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钱塘江的风貌: 钱塘江水势如铺,此日扁舟胜五湖。 野旷天低连海峤,山青翠叠浸冰壶。
蜃楼缥缈群仙集,瑶岛依稀只鸟孤。 不是前人功德远,沧桑几度事模糊。
明朝女诗人王素娥有《渡钱塘江》诗,写一江景色: 风微月落早潮平,江国新晴喜不胜。 试看小舟轻似叶,载将山色过西陵。
明代丁师虞的《渔浦晚归》写出了钱塘江畔的特有意境: 春在山颠与水涯,江流曲处有人家。 晚来渔棹长歌去,回首残烟点暮鸦。
远山、曲江、人家、晚霞、渔棹、长歌、残烟、暮鸦,组成了一幅美丽朦胧的钱塘江边村落图。 文学家郁达夫写《夜泊西兴》诗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江边情景: 罗刹江边水拍天,山阴道上树含烟。
西兴两岸沙如雪,明月依依夜泊船。 在现代诗人郭沫若的《溯钱塘江》诗中,钱塘江已是另一番模样: 快艇溯钱塘,秋阳力尚刚。
一江流碧玉,两岸染红霜。 木伐铺滩下,风帆背日张。
鲥鱼时已过,齿颊有余香。 东晋孝武帝时苏彦已写有观潮诗: 洪涛奔逸势,骇浪驾丘山。
訇隐振宇宙,漰磕津云连。 唐朝温庭筠的《钱塘曲》说明唐朝时这一天下奇观就已经被诗人们写入诗中: 钱塘岸上春如织,淼淼寒潮带晴色。
淮南游客马连嘶,碧草迷人归不得。 风飘客意如吹烟,纤指殷勤伤雁弦。
一曲堂堂红烛筵,长鲸泻酒如飞泉。 李白来到杭州以后留诗不多,但却有诗形象地描写了钱塘江的潮水,这天下奇观,连见多识广的李白也感到惊奇: 浪打天门石壁开,海神来过恶风回;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唐朝孟浩然也有观潮诗,描述了观潮的过程和钱江大潮的特点: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回,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唐朝刘禹锡的《浪淘涛》,写出了钱江大潮的雄伟气势: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宋代诗人米芾云:“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苏轼登望海楼,写有《望海楼晚景》一诗,望海楼在杭州凤凰山上,当时在望海楼上就可看见杭州市区段钱塘江的大潮,苏轼在诗中描写了钱江大潮奔腾而来的情景: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十二回。 苏东坡还有一首咏观夜潮的诗,也很别致: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宋朝齐唐曾做过一首《观潮》: 何意滔天苦作威?狂驱海若走冯夷。
因看平地波翻起,知是沧浪鼎沸时。 初似长平万瓦震,忽如员峤六鳌移。
直应待得澄如练,会有安流往济时。 宋代潘阆《酒泉子》很有名,其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诗句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仍常为人们引用: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7.观潮中三个优美的句子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战国时庄子在《南华经》中写道:“浙江之水,涛山滚屋,雷击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势。”这是历史上有关钱塘江的最早记载。观潮的习俗起源于汉魏六朝,唐代形成观潮之风,沿袭至宋,盛况空前。历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描绘过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和观潮的风俗。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这时,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白线。宋朝诗人杨万里在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中,把这条“白线”比作了钱塘江上的一条白玉腰带。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丈”是长度单位,1丈约等于3.33米。文中把水浪比作“水墙”,形容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