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美的写景句子摘抄加赏析
优美的写景句子摘抄加赏析
●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
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赏析】这段话运用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桐花盛开的美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机和动感.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繁华盛开的场景比作流动的江河,把阳光比作醇蜜,将这幅景象刻画得美不胜收.最后的排比句,语势加强,让人感受到桐花盛开时喷发的生命力,仿佛整个山坡都被桐花覆盖了,生命的张力无限延伸.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期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
【赏析】这段文字用优美的笔触表达了对梧桐叶子的喜爱.“簌簌”的象声词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让读者也能猜到那种场景.“神秘的美感”写出了秋日梧桐的特点,神秘的,优美的,梧桐叶子在作者眼中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和美好,极富有感染力.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梧桐叶子的形态.作者从颜色、形状等各方面做了描写,同时将叶子比作小船,穿上还有船舷,船舷上是梧桐子,让每个读到的人都心驰神往,也想看一看这优美的梧桐树.作者想象力丰富,将秋天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2.关于风景的优美句子 片段 加赏析
到了最后,做一个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人。只有这样才会让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努力向上面升起来。这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果然,在那里就出现了太阳的一小半,过了一会儿。我们也应该像巴金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那颜色真红得可爱。 这体现出了作者巴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细致的观察。
赏析。其中的第二句话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又突出了日出时的美丽、神奇和壮观,完全跳出了海面,却没有光亮。这样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缓慢,把太阳当作“背重担的人”“一步步”向上升起,红是红得很:这是描写太阳初生的一段话,一步步地,终于冲破了云霞,慢慢儿、赏析
语段《海上的日出》—— 巴金片段
3.描写景色的好段加赏析
1、院中积水排泄不及,变为水塘,风撕下的叶子,像一叶叶小舟,摇晃着飘向出水口。
空中那豆大的雨点斜打在院子里的积水上,激起朵朵水花,继而又变成了一个个透明的白色水泡,像戴着泳帽的健将,在游向远方中消失。2、夏日的天空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一会儿便会乌云密布,一狂风刮来,顿时,飞沙走石,鸡飞狗跳,树木乱摆,门窗砰砰地响,雨点打在门窗,不是“哗哗”的声音,而是“啪啪”的响声。
夏天的雷声,犹如从遥远的战场传来的炮声,而闪电一次又一次像条条浑身带火的赤练蛇,飞过天际,照亮乌黑的天空。3、太阳已经不凉了,天空像一汪无垠的靛蓝染缸,干净,没有一丝杂质。
窄窄的街道被两串挨得紧紧的大小不一样式各异的车辆挤得满满的。我不是一个会注意脚下的路的人,在这个不是很规整甚至称得上破败的地方,上空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街道的两边除了房子和车辆,还稀稀拉拉的伫立着年轻的银杏,在耀眼的阳光下小心翼翼的颤抖着,仿佛在柔声细语的向来人述说着,这不是目的地,它们不是这里最美最典型的代表,不要因为它们不算入流的容颜,打扰了心情,显得那么含蓄、谦卑。4、天渐渐转亮,看着快到滴水湖了,躁动不安的情绪慢慢的缓和下来,与辽阔的平静的湖面倾仪着,看着灰蓝色的湖面波光粼粼,湖中心竖立着滴水的标志,是那么的逼真,吸着从湖面吹来的气息,夹杂着些许湿湿的水分,让每一寸原本干燥的肌肤滋润着,看着欧式的建筑,沿着湖畔的栏杆漫步而行,感觉自己不是在中国的上海,错觉的认为真的在欧洲的某个城市,而湖畔的一个宛如港湾的地方让我觉得自己此刻是在日本名古屋。
5、透过路旁高大的松树,旁边一块棉花地,开着嫩黄的、紫红的花朵,偶尔可见一些小的棉花桃。那一朵朵竞相开放的花朵,在绿叶的衬托下,似乎在叙说秋天的硕果累累。
6、突然乌云密布,灰天黑地,车依然在高速上行驶着,看着开往南汇新港的高速车辆极少,三三两两的越过。这样的天气这样的环境这样的路面让人不由想起一部电影所述的地球末日。
感觉着空气中每一个紧张的细胞。看着反光镜中后面厚厚的云层,黑压压的一片向我们的车狂奔而来,犹如要将我们吞没在这灰色的世界中。
7、武汉的夜晚虽然有耀眼的的霓虹灯把整座城市照耀的无比美丽。但武汉的夜色却是那么的悲凉。
每个人喜欢看那红红的灯光,却无人愿意抬起自认为很高傲的头颅欣赏这悲凉的天空。有时候多次的抬起头,看着天空,却怎么也寻找不到眨眼的星星。
悲凉的天空,连星星都在默默的角落里落泪。8、喜欢上了一个人欣赏月色、看灯光下的梧桐叶,寻找岁月的尾巴。
每次一个人站在月光下的时候,就会想起《琵琶行》中那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害羞才女,如果她在我的身旁该多好,我也很想听她弹奏一曲,跟随着那优雅的曲声,想象着自己在李白的声旁,和他一起在月光下手拿酒杯,遥望远方的美丽天空。9、太阳慢慢升起来了,我走上了甲板。
风还有一点微冷。远处的山清晰可见。
一座山如马如猴如骆驼,如笔如柱如姑娘。我看更像一道道魏然的墨绿屏障。
我们的船从山角游过,山角的岩石已被水日月的冲洗,形成了深深的凹痕,那陡峭的岩石犹如鬼斧神工所赐。其间上天用神来之笔描绘出一幅幅天然之作,特别是那九马画山,九匹马栩栩如生,有的人还没辨清,船已驰过了,只好看迎面而来的山山水水。
10、水韵之舞剧场,总建筑面积9565平方米,最高点28.6米,长90米,宽80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采用国际最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呈现各种奇妙表演,通过舞台机械,打造出水升降舞台,水漂台,实现舞台的水陆变化,观众可真实感受到茫茫水雾喷洒而下的感觉,也可以看到演员如出水芙蓉一般从水中跃出,以其震撼的视觉效果和音响效果,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那种惟妙惟肖,让人感觉置身海市蜃楼之中。
11、石拱桥有很多,形状各异,体态不一。有敞肩式,有上下腹式,有推力式······有的喜爱热闹成群结对,在桥底开了四五个过道;也有的桀骜不群独享安静,只此一人,绝不同行。
然种类虽多,却都有相同之处。无论哪座桥都有水绕,都有人行。
12、十几株竹子,一簇成团,不见平日迎风招展清新高雅高耸挺拔,摇摇欲上的风姿,由于雨水压迫,弯腰甩头,借助风力,奋劲抛撒减负,表现出虚怀若谷,坚贞不屈的品格。13、满树都是安静的金黄,那么浪漫、梦幻,又那么忧郁、悲凉,那么馥郁、温婉、醇香、清高、优雅、尊贵,如同谦谦君子,温文尔雅,临风而立,又那么尖锐、孤傲、不合群,冷眼旁观着脚下的人群,桀骜不屈。
这些常年坚守这片宁静的保卫者,一身金装,却丝毫不烦冗艳俗,相反气质奇佳,毕竟,它们是供世人仰望的。14、那年夏天干旱无雨,那时的乡村公路与其说是路,到不如说只是一个路坯。
很多地方还是连泥土都没有垫一点的马骨岩。太阳一晒,整个路面出奇的烫。
一些垫了土的路面,风一吹便扬起一片尘土,铺天盖地的,连眼睛都睁不开。15、旁边几株小桃树也正含苞待放,深红的花蕾,挡不住它艳丽的风采,教人很想看看它绽放时的惊艳。
前几天路。
4.写景的句子摘抄简短及赏析
又到草黄时节。
遍野的绿色斑驳着消失,只有那干枯的浅黄渐次布满了人的视线,是生命终结时最柔韧的余唱。 喜欢看落叶掉到枯草上的情景,红的叶片,黄的草茎,很鲜明的美丽,看着它们,会想起夕阳一轮西下,缓缓下坠时那种有些凄凉的辉煌,会想起石阶上风烛残年的白发老人携手而行,从容安然的那一抹温馨,那一些些的感动。
寒冬的第一场风雪后,它们会在地面消失,重新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安息。等待,漫长的等待之后,第一声春风轻柔的呼唤,就会将它们的子孙全部叫醒。
喜欢看草绿江南岸的亮丽,萧索的冬季在它们的浅笑声中逃遁,是怎样柔嫩的一茎茎新绿哦,在石缝里,泥土上,勇敢地挺直它们的细腰,在乍暖还寒的冷风凄雨里,一寸寸地成长,一点点把堤坡,大地湮染,蓝天轻风下编织出让人振奋的春衣。 萋萋芳草,踏之何忍,用手去轻轻地触摸吧,仿佛婴儿皮肤般细腻,一丝丝在手掌心滑过,若干纤小的生命韵律从手传递到心,不由人不在心中感叹:如此细弱的植物竟然有这样顽强的生命,硬生生率先回应春风,引来了桃红柳绿,蜂飞蝶舞,春光明媚。
喜欢看盛夏里的草长莺飞,小草在炽热的阳光爱抚下,将生命里所有的美丽一起释放,无边无际的绿色原野,把各色怒放的花朵衬托得鲜艳欲滴,蓝天在视野里也变低了,似乎弯了腰屈尊来与小草亲近。
5.描写风景的摘抄加赏析五篇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一望无边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握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鲁迅《故乡》)
赏析
这幅画是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通过“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及“一望无边的的碧绿的西瓜”的景物描写烘托出一个英俊、活泼的少年闰土.
二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王愿坚《七根火柴》)
赏析
这段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乐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部队给同志们带来了温暖和力量,从而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品质,突出了全篇的中心意思.
三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以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也是极近的,极洪大的也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陆定一《老山界》)
赏析
先写所见,三种景物都作了比喻,星星比作“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山峰比作“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山谷比作“一口井”.接着写所闻,声响难以模写,用比喻才显得形象直觉:“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奇特的高山景色,多美啊!目的是什么呢?为了烘托出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四
走过木桥,越过避兵洞,迎面而来的是群猴观景峰.四周奇峰似姿态各异的猴子,或憨或顽,或刁或怒,似在欢迎远来的游客.他们是大自然凝固的音韵,遮阳山原始情趣的哲学遗稿.——据载,张三丰隐居后在此度过.张三丰可谓道教之仙,在此有许多遗迹.如他在绝壁上飞身用手指镂刻下的诗句,青石上踩过的脚印以及升仙之所.——退出藏经洞,穿过茫茫林海,抬头仰望,远处一线天依稀可见,不禁使人怀疑天外是否还有天.
(任宝剑《遮阳山纪行》)
赏析
作者以景点转移为线索,以游踪为序,把遮阳山的佳景古迹串连起来,对众多景点进行恰当的详略取舍,有的浓墨重彩,有的一笔带过.并加入传说,增添情趣.
五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的到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听的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郁达夫《故都的秋》)
赏析
这好似一幅风景画.最突出特点就是作者把握住了故都秋天具有特征的景物和景物所具有的特征.无论细描“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还是详绘“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都形象鲜明,逼真如画,渲染了寂静的气氛,达到一种微妙的意境.
6.关于风景的优美句子 片段 加赏析
《海上的日出》—— 巴金片段、赏析 语段: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里就出现了太阳的一小半,红是红得很,却没有光亮。
这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步步地,努力向上面升起来,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那颜色真红得可爱。
赏析:这是描写太阳初生的一段话。其中的第二句话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把太阳当作“背重担的人”“一步步”向上升起。
这样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缓慢,又突出了日出时的美丽、神奇和壮观。 这体现出了作者巴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细致的观察。
我们也应该像巴金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做一个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人。只有这样才会让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
7.摘抄写景的优美句子,进行赏析,并写出可以用在什么样的文章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ē,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以上是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摘录
赏析: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第四、五段最能体现这种美。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有着奇异的光彩。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里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但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还有很多具体的就不写了。上网查就行。感觉描写很细腻,美丽而感伤。可以用在作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