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九大镇国之宝是由《国家人文历史》独家邀请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专家,在国宝中做取舍之间的思量、权衡,盘点出中国文物中的九大“镇国之宝”。公认的文物九大镇国之宝分别是:金银器:太阳神鸟金饰。青铜器:西周利簋。石刻壁画:秦石鼓文。文献书简:《孙子兵法》竹简。书法:《平复帖》。绘画:《五牛图》。工艺品:真珠舍利宝幢。陶瓷:定窑孩儿枕。玉器:渎山大玉海
中国文物九大镇国之宝9、玉器:渎山大玉海
8、陶瓷:定窑孩儿枕
7、工艺品:真珠舍利宝幢
6、绘画:《五牛图》
5、书法:《平复帖》
4、文献竹简:西汉《兵法》竹简
3、石刻壁画:秦石鼓文
2、青铜器:西周利簋
1、金银器:太阳神鸟金饰
9、玉器:渎山大玉海
渎山大玉海是中国元代玉器。又名玉瓮、玉钵。器体呈椭圆形,高0.7米,口径1.35-1.82米,最大周围4.93米,约重3500公斤。由整块大玉雕刻而 成。渎山大玉海颜色青绿,石质柔和细腻,图案精美,形神兼备,玉渎内外有十几种动物图案,用龙、螭象征蒙古汗,下面有羊、鲤鱼、犀、螺、蟾、蚌、鳌鱼、 马、兔、豚、鼠头鱼等。它的雕琢装饰继承和发展了宋金以来的起凸手法,随形施艺,整件玉器颇具匠心。
史料称,渎山大玉海是在至元二年完工,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置元大都太液中的琼华岛广寒殿,明末移至紫禁城西华门外真武庙,至清乾隆十年(1745)弘历命以千金易 得,于4年后迁于今北京北海公园团城上的承光殿前,再配以汉白玉雕花石座作衬托,他又命四十名翰林学士各赋诗一首,刻于亭柱之上。并建亭保护至今。
渎山大玉海的玉料为青灰夹生黑斑色,产地南阳,它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特大型玉雕。它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艺的最高水平,也预示了明清时代又一个玉作高峰的到来。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排行榜,品牌排行榜专家周南泉点评称:“元代的渎山大玉海是现存最早的大型玉器,鲜有出其右者,且在历史上流传有序,元明清三代都有历史记叙,承载的历史记忆非常丰富。大玉海从广寒殿到团城,也间接反映了北京的历史变迁,综合考虑,可以作为镇国玉器之首。”
8、陶瓷:定窑孩儿枕
北 宋的陶瓷定窑孩儿瓷枕地洁白,通体施釉,釉层均匀,仅在衣褶等凹处有积釉现象,釉色白润如玉,光亮可鉴,釉层较厚处,色泽白中透青,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而且保存了民俗史、服饰史等珍贵的材料。此外,它也反映了定窑的工匠们对生活情景的真实捕捉和高超的艺术再现技能,特别是刻画 衣纹皱褶,使用不同的刀法,表现出软硬不同的质感,一丝一布,使人一目了然,令人叹为观止。
定窑孩儿枕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我国台北“故宫”中也收藏了两件北宋时期的定窑孩儿枕,与北京故宫的孩儿枕如出一辙。
瓷器专家叶佩兰点评称:“定窑瓷器以白瓷为主,大都为实用的瓶、罐、碗等,孩儿枕是难得一见的器型。这件定窑孩儿枕不仅是宋代风俗的见证,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陶瓷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7、工艺品:真珠舍利宝幢
真珠舍利宝幢是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制作的一件珍贵的佛教工艺品,是用琥珀、珍珠、檀香木等佛教中的“七宝”连缀起来的一个存放舍利的容器,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真珠舍利宝幢造型优美,制作巧夺天工,精美绝世。塔上17尊檀香木雕的神像充分显示了雕刻者的功力,每尊佛像高不足10厘米,雕刻难度极大,然而,不论是天王的威严神态,还是天女的婀娜多姿,都在这小小的宝幢上被雕刻得生动传神。
据传真 珠舍利宝幢的发现过程颇具极富戏剧性,1978年4月的一天傍晚,三名小学生来到了瑞光塔游玩。当爬到第三层的时候,他们忽然发现宝塔的塔芯柱里有一个空 洞。当时三个孩子认为里面会有鸟巢,就都钻了进去想掏点鸟蛋。但在洞中搜寻了一会,什么也没有,准备走的时候,他们忽然发现脚下有一块活动的长方形石板,石板很沉,把石板翻开后三个孩子发现地洞中有一个很大的黑箱子,便把箱子抬了上来。由此一座尘封千年的宝库就此打开了,除了宝幢外,箱子里还有经 书、彩绘描金的观音像等等。
从真珠舍利宝幢上,可以看出五代、北宋时期苏州工艺美术的繁荣和精美,同时也可见五代、北宋时期吴人高度的审美水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李久芳点评称:“整座宝幢造型优美、工艺之精巧举世罕见,代表了整个北宋时期苏州工艺的集锦。”
6、绘画:《五牛图》
排行榜,品牌排行榜《五 牛图》是唐朝韩滉(huàng)创作的名画,又名《唐韩滉五牛图》,此图作为手卷式组画,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在横卷上画了五条神态、性 格、年令各异的牛。全图除了一丛荆棘之外,不设任何背景,着重突出牛的既倔强又温顺的性格。“点睛”是牵动全局的关键,画家将牛眼适当夸大,着意刻画,使 五牛瞳眸炯炯有神,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所以元代大画家赵孟题有诗称:“五牛神气磊落,希世名笔也“,堪称神妙绝品。
《五牛图》画卷上无作者名款,在拖尾的后纸上有赵孟頫、孔克标、项元汴、弘历、金农等自元及明至清十四家题记。它不仅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更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根 据画卷上的诗文题跋等可知曾流入南宋内府,元代时经赵伯昂、赵孟頫、元太子等人之手,明代项元汁等收藏过,入清,曾藏于浙江桐乡汪氏求是斋,金农曾两度观 赏《五牛图》,最后一次是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十二月。此后《五牛图》流入清宫。清朝末年,画作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 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五牛图》几经辗转,被香港企业家吴蘅孙买下,最终被中央政府出资购回。
杨臣彬点评称:“韩滉《五牛图》卷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因而受到广泛重视,堪称‘镇国之宝’。”
5、书法:《平复帖》
《平复帖》内容是写给友人的一个信札,其中有病体“恐难平复”字样,故得此名。帖内草书九行,计八十四字,秃笔枯锋,墨色微绿。笔意婉转,用笔朴质古雅,为传世最早的草书真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平复帖》是章草的代表作,对中国书法史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是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平 复帖》书写于西晋,根据尾纸董其昌、溥伟、傅增湘、赵椿年题跋,可得知《平复帖》历代递藏情况:宋代入宣和内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 丑。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䜣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后 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
刘光启点评称:“陆机《平复帖》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其上盖有历代名家的藏书章,帮后人层层把关。所以在书法国宝中,《平复帖》是堪称‘镇国之宝’的。“
4、文献竹简:西汉《兵法》竹简
银雀山竹简中的《孙子兵法》十三篇都有文字保存,这是现存最早的《孙子兵法》版本,大约成书于西汉初期,是最接近作者原始思想的版本,为校勘和研究《孙子兵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献价值非同一般。
而竹简本《孙膑兵法》整理出222枚,其中整简达137枚,残损部分每枚也在10个字上下,共得6000字以上,该兵法在消失了上千年后,失而复得。2500年前诞生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代表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最高境界,但是它的作者究竟是谁,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论。这些实物证据揭示了历史上的孙武孙膑并非一人,也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有关孙武、孙膑记载的真实性。
1972年,在临沂银雀山汉墓的发掘中,除了漆木器、陶器、铜器和钱币等常见随葬物品,一号汉墓出土竹简4942枚;二号汉墓出土竹简32枚。这些竹简包 含了古代兵书四部,即《孙子兵法》(105枚)、《孙膑兵法》(232枚),及其他内容的竹简,真实的还原了《孙子兵法》十三篇全貌以及《孙膑兵法》十六篇。
汝企和点评称:“《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其作者孙武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有‘兵圣’的美誉,他留下来的唯一著作——《孙子兵法》,不但成为其后中国历代研习兵法者必读之书,而且较早就有十余种文字的译本发行海外,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3、石刻壁画:秦石鼓文
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秦石鼓文共有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外形象鼓,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用籀(zhòu)文分刻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是我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史 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巡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石鼓 诗歌通过从秦之建立、立国、发展、创立帝业这一发展顺序,对秦人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贡献的先祖烈公及始皇帝的重大历史事迹进行了歌颂。
石鼓在唐贞观时期被发现,但是它上面并无年代落款,也没有作者姓名,所书诗文简短,且文字古奥难识,诗意含蓄隐晦,因此至今都无法得知石鼓产生于何时,所作何用。但是石鼓文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
赵超点评扯称:“关于石鼓文的确切年代,几千年来学者讨论不断,提出各种看法,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够被大家都赞同的确定的结论。现有多位学者认为它是秦景公时的作品。”
2、青铜器:西周利簋
簋是一种古代食器,用来盛装煮熟的稻、粱等食物,犹如现在的饭盆。在祭祀或宴享时,它又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和鼎配套使用,供奉在神坛上祭祀祖先上帝。按周 代礼制中用鼎制度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九鼎八簋”组合的最高礼仪,此簋的主人名利,所以被称为利簋。利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该簋最为重要,也最有价值的是该器腹内底部所铸4行33字铭文,虽很简略,却记录了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即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武王征商簋”。
利簋是目前所发现的一件西周最早的青铜器,也是迄今发现最早有确切年代记载的珍贵文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的发现,使人们首次看到武王克商的实物证据,尤其是其铭文的内容同历史文献能相互印证,自然提高了相关历史文献的可信度,所以意义非常重大。天文学家依据铭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它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排行榜,品牌排行榜1976年3月,陕西临潼的农民在搞水利建设时,挖到一个窖藏,出土了青铜制品151件,其中就有震动学术界的一件青铜簋。
殷玮璋点评称:“一件不大的铜器,以它不多的文字,为破解上古史中一个重要的疑案作出贡献,足见其弥足珍贵。利簋无疑是一件国宝重器!”
1、金银器:太阳神鸟金饰
太阳神鸟金饰重20克,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为0.02厘米;且由自然砂金制成,含金量高达94.2%。这样精湛的工艺,即便是在今天都不容易达到,足以可见当时古蜀国手工业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太阳神鸟金饰现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饰外轮廓为圆形,图案分为内外两层,均采用镂空的方式来表现。内层图案为等距分布的十二芒太阳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外层图案由四只等距分布相同的鸟构 成,鸟均引颈伸腿,逆时针方向飞行。整体来看,内层图案像一个旋转的太阳;外层的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神话传说中与太阳相关的神鸟。据此,有关专家将其定名 为“太阳神鸟”金饰。太阳神鸟是古蜀人早期部落的图腾,“神鸟绕日”表达了中华先民向往太阳、崇尚光明的飞天梦想。
太 阳神鸟金饰的出土过程十分偶然。2001年2月8日,在成都近郊金沙村的管道施工中,挖出了一些铜器、石器等文物,考古人员随即展开文物大抢救,对挖碎的 每一块泥土进行地毯式搜索,早已被揉成一团的太阳神鸟金饰才得以重见天日。出土太阳神鸟金饰的金沙遗址,时间距今三千多年,大概处于公元前1200年到公 元前650年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是三星堆文明衰落之后的又一个古蜀国都邑所在。
丁孟点评称:“太阳神鸟金饰,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追求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太阳神鸟金饰又随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太空,象征着中华民族如神鸟一样,实现了千年飞天梦。”
关于“镇国之宝”之说一直存在争议,专家们的评选也只能算是一家之言,中国文物九大镇国之宝的排行才用了《国家人文历史》评选出来的九大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