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谁发明的 文房四宝中的毛笔是谁发明的

2021年05月11日17:48:00

文房四宝谁发明的

  一文房四宝中的毛笔是谁发明的


  一提到书法,很多人就会联想到毛笔。可是毛笔是怎么由来的,却很少有人知道。


  笔在我国古代指毛笔。据传,毛笔是蒙恬发明的。秦统一六国后,蒙恬率军击溃匈奴,收复了大片土地。当时秦始皇军纪很严,凡重大军情均限时呈报,延误者都以极刑处置。蒙恬为奏报战争的事非常伤脑筋。因为当时奏章均用刀刻竹简,很费时。一急之下,蒙恬拽过麻做的枪缨捆在竹竿上,蘸墨在绫帛上写了一道奏章。但因为不太好使,蒙恬用过之后便随手把它扔到石灰坑里。后来,蒙恬又受命修北部长城,由于秦始皇防患心切,不断询问工程进展情况,蒙恬手下的秘书几乎天天熬夜赶制竹筒上奏近情。竣工之日,蒙恬报功心切,决定亲书奏折,但刻竹筒太慢,他想到上次扔到石灰坑里的东西,便捞上来再使用,结果发现比上回好用多了,便很快在白绫上写好了奏章。以后,蒙恬常用这种笔写奏章,制笔的笔须也改用狼毛,蒙恬就又为此取了名,曰笔,意为用毛和竹制成的。


  在毛笔的发展过程中,笔杆变化并不明显,因为笔杆优劣主要在于圆直与否,所以一般都选竹竿为材料。也有用象牙、犀角、玉石、紫檀木等名贵材料制作笔杆的,但实用性并不强,价格也昂贵,且重量太大,与笔头的比重不适宜以至影响书写。笔的长短变化也不明显。


  文房四宝之一:砚台是谁发明的


  砚,是磨墨器,又称砚台、砚田、墨池、墨海、墨盘。自古以来,砚的类别各异,品种繁多,从砚的质地分可分为玉砚、银砚、铜砚、铁砚、陶砚、瓷砚、石砚、漆砚等,然而最普遍、最实用的还是石砚。刘禹锡《送鸿举游江西》诗中写道:使君滩头拣石砚,白帝城边寻野蔬。砚台有多久历史?是谁发明的?据《古今事物考》说:自有书契,即有此砚。盖始于黄帝时也。


  据东北师范大学考古学教授魏存成介绍,1978年,在山东临沂市区东南隅的金雀山附近的第11号汉墓内,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盒砚,这套彩绘盒砚,包括砚石、砚盖和砚盒三部分,砚石是一块经过仔细加工的长方形石板,长16厘米,宽6厘米,厚0.2厘米,砚面上还残留着墨迹。这是汉代的一件实用研墨器,它距今已两千多年了。考古学家还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发现了一方石砚,砚及研墨石都是在鹅卵石的原形基础上稍略改动一下后制成的,这方秦砚及砚石面上均有使用过的痕迹和墨迹。


  但上述的石砚还不是最早的砚台实物。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姜寨遗迹发掘出一套绘画工具,其中就有一块石砚,上面还有石盖,掀开石盖,砚石凹处有一支石质磨棒。据魏存成教授讲,姜寨遗迹属仰韶文化初期的一处母系氏族村落。这一发现,把砚台的历史推到了五千年之前。由此可见,砚台是随着华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砚台经秦汉,越魏晋,到了唐宋,出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开始了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的歙石,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砚台的历史,生产了著名的端砚、歙砚、洮河砚。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研》中记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于是史书上便将端、歙、临洮,合称为三大名砚。清代末期,又将山西绛州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砚,合称中国四大名砚,一直到今天,人们还是这样讲。据省书法家协会的专家介绍,在四大名砚中,端砚最上乘,名声最大,它有群砚之首、天下第一砚、文房四宝的宝中之宝的美誉。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在我省文具市场上一直大受欢迎。据《石隐砚谈》记载:始于唐武德(唐高祖李渊年号)之世。因肇庆在古时属端州,端砚因此而得名。端砚的石品优良,其质坚实细腻,滋润娇嫩,素有秀而多姿、发墨不损毫的特点。关于端砚的成名,民间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晚唐时,端州有个姓梁的举人赴京会试,应试之地京都正降大雪,天寒地冻,考场内应考的举人们研出的墨汁都结了冰,唯独端州的梁举人在端溪砚台上研出的墨汁不结冰。梁举人考中了进士,皇帝得知,将端砚列为贡品,从此端砚名扬四海。


  端砚历来被文人墨客视为珍宝。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得到一块端砚,上面有一种花点,碧玉晶莹,凡见到此砚者都赞不绝口,称之青花,李商隐在青花砚的背后刻上玉溪生山房几个字。据说它磨出来的墨不仅不结冰,而且还香气袭人。后来这块端砚到了苏东坡手中,苏东坡爱之如命,并在砚铭上刻上: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我省业内人士指出,古时开采端砚的砚石得来十分艰难,由于坑洞终年被水浸渍,坑道倾斜弯曲,不仅劳动强度大,且有生命危险。


  正因如此,古时,端砚列为贡品,朝廷设有砚官督办砚务,禁止民间采制。但一些贪官污吏,恶棍土豪却借此巧取豪夺,贪赃牟利,鱼肉百姓,更加重了人民的灾难。然而也有例外,明朝王元珍在端砚的砚铭上镌刻着一则有关包公与端砚的故事,赞美包公执法不阿,为官清廉的精神。宋六宗庆历二年,包公奉调端州任知郡事。他爱好书法,更喜端砚。然而他为官正直清廉,坚持不取一砚。当他离任升任御史之日,行舟至羚羊峡时江面上突然狂风大作,波涛翻滚。包公站立船头,不禁仰平长叹:我包拯没做亏心事,奈何天理不容?说毕便让随从搜索船舱,看有无不清之物。家人包兴深知主人脾气,慌忙取出一方双龙争珠端砚,告知乃地方乡绅所赠,包公即将它抛入江中。顿时,江面上风平浪静,云散日出。与此同时,江边冒出了一块美丽的绿洲,后人将此绿洲称为砚山,至今犹在。


  中国第二大名砚歙砚,产于唐宋时的安徽歙州,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婺源县的龙尾山,又称砚山,这里出产的砚台称为龙尾砚。第三大名砚洮河砚:产于甘肃西南洮砚乡的洮河水底,颜色墨绿,经过研磨后可看到黄膘水纹,如浪似云。洮河砚在唐代就已名扬天下,它具有发墨快、耐用、蓄水持久、色浓保湿、利笔等优点。


  在四大名砚中,唯独澄泥砚与前三者不同,它不是石料制作而成。在长春市自由大路上的一家大型文具商店,销售经理告诉记者,澄泥砚是以澄混为原料,经特殊焙烧工艺而制成的珍贵砚台,它产于山西绛州,始于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唐砚。由于泥料可塑性大,因而它具有自己独特的雕塑风格,注重形象的塑造,讲究精雕细刻,图案和造型古朴大方,质地细腻,但又细而不涸,坚而不燥。澄泥砚在我省书法家和收藏家中享有很高的口碑。


  除了上述四大名砚外,在我省砚台销售市场上,常常可以看到山东的鲁砚;宁夏的贺兰砚;江西的金星砚、罗纹砚;吉林的松花砚;四川的陕砚;山西的段砚;浙江的西砚;河南的天坛砚;河北的易水古砚等。


  砚台乃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难怪有外国友人如此评价:从每一个砚台,可以体会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砚台,研磨用具。


  汉刘熙《降名释书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汉许慎《说文》:砚,石滑也。滑训作利,与研磨用义。我国自古就把砚解释为研磨工具。我国制砚,历史久远。古砚多用铁、铜、银、石、瓦、陶、澄泥、玉、漆等制成,最早的砚材,大概是石。品种繁杂,装饰各异。随历史的演进,形制也各具特色,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现产地以广东肇庆、安徽、甘肃、宁夏、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为主,都具有砚石细腻、雕刻精美、发墨快、不损笔、不易干涸和易于洗涤等优点。艺人因材施艺,充分利用砚石的各种天然形态、色汗纹理、透明石眼,巧于雕成各式砚台,风格清隽高雅,堪称文房之宝。


  中国最早的砚台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它和我们现在使用的砚台有何区别呢?


  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中,发现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很显然,这是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早期砚的形制。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故这方砚台的实际寿龄已超过了五千个春秋。


  砚这种附带磨杵或研石的形制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发生改变,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于现在的砚呢?目前所知,要直到两汉时期。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须再借助磨杵或研石来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尽管今天已不为所用,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


  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所以,现今社会上四宝中以砚最为多见,受人喜爱的范围也最为广泛。


  中国最早的砚台是什久时候产生的?它和我们现在使用的砚台有何区别呢?


  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中,及现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很显然,这是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早期砚的形制。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义化,故这方砚台的实际寿龄已超过了五千个春秋。


  砚这种附带磨杵或研石的形制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发生改变,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于现在的砚呢?目前所知,要直到两汉时期。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须再借助磨杵或研石来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尽管今天已不为所用,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


  文房四宝之一:纸是谁发明的


  蔡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家,造纸术的发明者。在没有发明纸以前,古代各国人民曾想尽办法,利用石头、砖头、树叶、树皮、蜡板、铜、铅、麻布和兽皮、羊皮等等,文字记录下来。


  在我国商朝时,人们把文字一笔一划地刻到龟甲和牛、羊、猪等动物的肩胛骨上;随后,人们又用规格一至的木片(又称简)和竹片(又称牍)来书写文章;以后,还用以丝织品缣帛为纸来书写的办法。东汉时期,随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竹简、缣帛越来越不适应书写的需要。为了制造一种比较理想的书写材料,蔡伦在前人利用废丝绵造纸的基础上,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为原料,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既轻便,又经济的纸张,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造纸方法,使造纸技术有了悦跃的进步。公元 105 年(元兴元年,汉和帝刘肇年间),蔡伦将造成的纸张献给朝廷,受到皇帝的赞扬。从此,人们都用这种纸,并在全国通称蔡伦造的纸为「蔡侯纸」。


  公元 121 年,东汉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牵扯到蔡伦,汉安帝刘祜命令他投案。蔡伦耻於受审,即洗浴全身,换上最漂亮的衣服,然后服毒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