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燃爆竹(宋)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
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二、拜年送名片(明)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载:元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
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三、饰梅花妆(唐)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 人日,据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