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Ⅰ号”发现炮筒弹簧 推测为明代中晚期武装商船

2021年05月26日11:04:01

  记者从汕头南澳Ⅰ号古沉船打捞现场采访了解到,昨天,水下考古人员在打捞出成批青花瓷器的同时,又从船舱中新发现一批弹簧器状物具,共有十几个高近10厘米,直径约5厘米的弹簧被打捞出水,记者发现,该器物虽然历经400多年的海水锈蚀,但呈现的造型与现今的弹簧压制而成的造型无异,形状整齐划一。
  另外,昨天考古人员还对船舱中一大一小疑似炮筒的金属物体进行了探摸和拍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春明认为,由于炮筒还被一些沉淀物覆盖,目前还很难判断其质地是铜炮还是铁炮,在我国已记载的考古发现中,至宋元时代的商船都还没有发现过火器存在,所以应可初步断定南澳Ⅰ号为一艘明代中晚期的武装商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推测汕头南澳Ⅰ号为武装商船可能性较大,他说,明朝隆庆年间中央政府已经开关,海上贸易是合法的,当时从福建、广东沿海开到马尼拉的商船有50、60艘,满载中国货物。当时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国家在海上相遇经常会发现抢劫货船的情况,在中国沿海或许也会出现,中国商船装载炮筒有可能也是为了保护自己,防范贸易集团抢劫货船。
  针对新发现的弹簧状器物,吴春明认为,在中国古代器具中还没见过使用减震弹簧装置的东西,只见过类似螺旋状的作为器物的一个部分,因此对于新发现的器物是否为弹簧值得考究。秦大树则表示当时中国和西方进行的贸易是双方向的,从16世纪开始,欧洲已经进入工业革命时期,一些机械可能输往中国,而明代后期,中国手工业非常发达,会有一些机械装置需要弹簧,南澳Ⅰ号上发现的弹簧是成批的,很有可能是作为货物。他认为,弹簧状器物的发现,可以证明当时大陆与海外的交流贸易对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