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七号飞船将进行太空行走并施放小卫星的消息一公布,马上引来国际军事观察家的注意。他们联系到近年来中国在大功率激光器上取得的进展,大胆地猜测“是否中国要以神舟七号飞船为平台,让军人身份的航天员进行对地侦察活动,甚至开展天基激光器的搜索与跟踪目标试验?”
不必过于避讳和敏感,这种猜测本来就不是捕风捉影。同其他先进科学技术一样,载人航天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战争”与“和平”的双重身份。在美国、俄罗斯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过程中,都曾把军事应用作为载人航天的一项重要使命。
载人飞船的秘密任务
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就在其第二代载人飞船“双子星座”上开始了军事侦察试验。两名宇航员使用红外遥感仪对一枚从潜艇上发射的“北极星”A-3核导弹进行跟踪观察。在跟踪过程中,一名宇航员操纵飞船姿态,使仪器对准目标,另一名宇航员则对导弹发射的全过程进行摄影,并及时向地面报告了导弹助推器分离情况。因为居高临下,视野极佳,这比在潜艇上进行的观测要清晰和快速得多。
航天飞机的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后,美国的空间军事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美国国防部除了用航天飞机运送军事有效载荷、维修组装军用卫星和空间军用设施外,还在机上进行了大量的有关人在空间进行军事侦察与监视的试验。与此同时,因为航天飞机具有飞得高、速度快和机动飞行、特别是横向机动飞行能力的特点,它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进攻性轨道武器。横向机动能力,能使它随时迅速离轨返航,有效地保存自己,要知道,这一点在军事上意义非同小可,保存实力就是最大的胜利。
对比以往的飞行器而言,航天飞机的另一个特点是飞行准备时间短。从返航到下次起飞的准备时间仅仅需要两周;而现阶段要发射一艘载人飞船或卫星,至少需要两个月的准备时间。航天飞机的这一特点是比较符合战时要求的。另外,航天飞机可以重复使用,这就大大降低了航天费用,从根本上提高了航天飞机作为一种战略武器的实用价值。利用航天飞机便于实施轨道机动和太空行走的特点,从1985年到1992年的七年间,美国军方用航天飞机至少释放了8颗秘密军用卫星。
因为“神舟”飞船的设计思想与“联盟”系列飞船一脉相承,情报人士特别注意分析“联盟”号进行过的军事任务:1976年的“联盟”22号任务中,苏联宇航员拍摄了北约军事演习和联邦德国境内的30个军事目标的照片。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不久,“联盟”TM号飞船就参加了对海湾地区的侦察活动,苏联宇航员用飞船上的“MK-4”相机拍到了伊拉克北部地区的一个秘密军事设施。专家判读出那是一个开采中的铀矿。而激光武器的搜索与跟踪目标试验也是1982年以来苏联军事航天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咱的卫星不能让人家轻易“摘”走
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军事宇航员的命那更是比普通人还要“值钱”些,这些用大量金钱和高技术打造的尖端战士在实战中通常进行侦察、太空武器系统的遥控、维修工作,不大可能出现在危险的前线。
谁代替他们冲在太空一线?这时,卫星武器就要大显神威了。
我们知道,在足球比赛中是允许队员有合理冲撞的。如果把合理冲撞的概念挪用到太空战场上,便可以说当在公共控制范围内和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双方有权指引己方航天器做出适当的且不违反《外层空间法》的“冲撞动作”。
具体说来,就是运用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来发展反卫星武器。无论是“联盟号”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还是航天飞机捕捉故障卫星,都属于两个航天器的交会对接。只不过这些交会对接要避免二者发生剧烈撞击,而反卫星武器需采用稳、准、狠的合理冲撞式轨道交会完成对敌方航天器的毁灭性撞击。
微型卫星就是这样一种先进的反卫星系统。一颗微型卫星可“同步”运行在一颗敌国卫星附近,它就像遥控炸弹,一旦有必要就可以抵近目标对其进行攻击或电磁干扰。而且,这种攻击不需要微型卫星携带武器或者炸药,地面控制人员只需轻点鼠标,调整轨道参数,微型卫星上的姿态调整发动机就可自动点火,以合适的速度与敌国航天器“意外”相撞。除非有确凿的证据,否则只能认定这是“偶然事件”。随着禁止太空军事化条约的签署,这种方法无疑是最好的反卫星手段,它将赋予缔约国一种实施“合理冲撞”的反击能力。
2007年5月5日,美国国防预先研究计划局的双星“轨道快车”任务完成了首次自由飞行分离与对接演示。其中“自主太空运输机器人”航天器(ASTRO)和NextSat航天器分离至相距大约10米的距离,分别绕地球运行一圈,之后再次对接。任何地面控制人员都未介入这次演示。以往需要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或是操纵航天飞机机械臂才能完成的卫星抓取工作,现在可以由无人航天器自动完成了。美方宣布希望借助此项技术在卫星之间开展器材传送和维修工作。但军事观察家认为,这也可以看作是交会对接式反卫星武器的首次试验,一旦成功,便可以任意掳夺敌方卫星了。
中国在2007年1月11日进行了首次反卫星武器试验,从地面发射的一枚导弹准确地击中了一颗报废的气象卫星。这在美国军方引起了一阵恐慌。与天基反卫星武器花费大、“弹药”用尽后难以补充不同,地基反卫星武器具有发动打击时间灵活、发射数量不受限制等优点。果然,2008年2月,美国以“销毁”一颗失控军事卫星的名义,从军舰上发射“标准3”导弹,完成了其自1985年以来的第二次反卫星导弹试验。虽然海上发射反卫星导弹具有发射平台机动灵活的特点,但是美国此次打击的卫星轨道高度已接近大气层,远小于中国的那次试验。射程上稍逊一筹。两种武器系统到底孰优孰劣,还有待时间验证。
谁是太空一号杀手?
拥有巨额军事预算的国家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根据自身在太空战领域的多种优势,美国的反卫星武器已经开始向集合了态势感知、防御和进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攻防兼备的方向发展。这种“N合1”式的反卫星武器不但可以减少自身对太空监视卫星的依赖,缩短作战响应时间,还可以主动发现敌人的反卫星武器,自主规避危险。这一点,它颇具电影《星球大战》中“死星”的风采。
1987年第一次发射的前苏联“极地号”无人作战平台是世上唯一成型的在太空部署的集成式武器系统。其主要武器是反卫星核雷,此外,还装有雷达、遥感设备、卫星致盲激光武器和近程防护火炮。但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发射时就因为导航故障而坠毁。前苏联解体后,因为国际形势转暖,加上国内军费紧张,“极地号”再未上天。但美国从未放松对这个领域的关注。二十年来,在航天技术及电子信息技术进步的催化下,美国再次提出了攻防兼备的太空武器系统,近期重点研发的“近轨道红外试验”(NFIRE)卫星就是一个最好的代表。2007年4月23日从弗吉尼亚州瓦罗普斯试验场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近地轨道。该卫星的跟踪传感器能够探测弹道导弹的发射,绘制弹道导弹尾焰图像并确定其特征,为反导武器攻击目标提供帮助。另外,该卫星还将是一个太空杀手,它自身可携带杀伤拦截器,在轨道上摧毁对方的导弹或其它航天器。因此,“近轨道红外试验”卫星的发射被视为美国迈向外层空间武器化的一个步骤而倍受关注。
把“光速盾牌”带上天
1991年的海湾战争开创了弹道导弹攻防战的先河,也推动了机载激光武器的诞生。
机载激光武器的核心是大功率化学激光器和射束控制仪,这二者可以视作坦克的“炮塔”,承载武器的“车体”就是经改装的波音747-400货机。计划中,这台会飞的激光炮将在13000米高度巡航,不但可以摧毁正在爬升的洲际导弹,也可以对运行在近地轨道的卫星形成威胁。在实战中,瞬间功率达10000亿瓦的高能激光束将从机头窗口射出,经过射束控制仪校准,准确命中目标。这样强大的激光当然需要庞大的能源供应。按照设计要求,作战部署的机载激光系统将采用由14个模块组成的氧碘激光器,其总重量不超过78.75吨。而现在为样机研制的激光器仅有6个模块,重量却已达到80多吨。因此,未来作战用的机载激光飞机上只能安装模块数量较少的激光器。这必然导致激光的功率降低,有效杀伤距离减小。这更意味着庞大的激光飞机必须在靠近敌方目标的空域作战,这将大大降低载机的生存能力。
在未来需要投入作战使用的时候,美国可能会把机载激光系统部署到太平洋中的关岛、印度洋中的迪戈加西亚岛、阿拉斯加或英国等前沿部署基地。这些基地虽然比美国本土更靠近未来可能爆发战争的热点地区,但机载激光飞机要从这些基地飞到作战区域仍将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到达作战区域后,机载激光飞机需要在空中巡逻待命。空中加油和战斗机护航,都限制了它的活动区域。由于机载激光武器系统极其精密,每次完成作战任务返回基地后,都需要对激光器进行校准和调整。所有这些都会对机载激光武器系统的作战使用和后勤支援等提出严重挑战,甚至有可能断送机载激光武器计划的前程。
美国国防部计划到2010年拥有7架机载激光飞机。在今后20年中,这一机载激光飞机队伍将耗资110亿美元以上,早已超出最初估计的62亿美元。看来“星球大战”计划中的激光防御网不是那么一蹴而就的。
回到文章开头对于神舟七号“军事任务”的猜测上来,激光武器的优势在于能量密度高,但能源供应也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美军为了让激光炮上天,被迫使用了笨重的波音747-货机。80多吨重的激光器本身已超过了神舟号飞船的重量。就像中华武学崇尚四两拨千斤一样,即便中国要发展天基激光武器,也不会追求把对方烧一个大洞的效果。更可能是点到为止,通过精准照射,把敌人的传感器等娇贵部件烧毁,让它变成“瞎子”、“聋子”即可。
“先发制人”在太空不管用
无论是进攻之矛的复杂还是防御之盾的昂贵,它们都会延缓太空军事化的时间表。但是,真正能防止太空爆发战争的内因还是太空自身的特点。太空高真空、微重力的环境特点决定了太空武器自身不便实施防御。激光、粒子束等都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瞄准及击中目标。电磁脉冲炸弹更可以在瞬间毁灭整个太空武器系统。
目前,越是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其经济运转就越依赖卫星服务。如果哪个国家计划对别国卫星发动太空袭击,它首先要考虑自己是否做好了遭受同样袭击的准备。举例来说,美国卫星遭到袭击也会殃及欧盟、日本的经济运转,进而引发全球经济动荡。对卫星的攻击行动会损害所有太空强国的利益。这样看来,除非参战国到了生死存亡关头,否则单纯的太空战争很难打响。毕竟在太空中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种投鼠忌器的博弈模式有助于在太空形成类似于冷战中核武器造成的恐怖平衡。
任何试图发动太空战的国家都要冒着和敌方开展“无限制太空战”的风险。届时,在太空中开展运输、通讯、气象预报、导航、遥感等服务的航天器都可能因为其潜在军事价值而遭到袭击。这不同于传统的海战??被击毁的船只沉没于海底,在和平到来后不会影响航运。太空战则不然,战争中被击毁的航天器及其碎片不会很快进入大气层烧毁,它们将长期留在太空中,影响人类利用太空。一旦“无限制太空战”爆发,轨道上将漂满航天器的碎片,这些碎片在几千年内都将绕地飞行,对后来发射的航天器形成威胁。太空物体之间的碰撞概率也大幅增加??不但完好的航天器会被撞毁,产生新的碎片;碎片之间也会发生撞击、产生更小、更多的碎片。这是一个类似于“链式反应”的恶性过程。在很短的时间内,太空碎片的数量将像雪崩一样达到无法控制的地步,直到近地空间完全被碎片笼罩,再无航天器可以突破这个由碎片构成的牢笼。
这个可怕的前景,恐怕也是制止太空战的最大动因。一旦大规模太空战爆发,就意味着人类太空时代的终结。有人说,核战争将是终结一切战争的战争??地球上的一切有用东西都被摧毁了。那么仿此推论,太空战争恐怕就是终结人类太空时代的战争。这个恐怖的结局是所有太空国家不愿面对的,特别是像美国这样依赖卫星服务的太空技术超级大国,更是不愿冒同归于尽的风险丧失自己在太空的主动权。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来说,保持一定的太空战能力,确保对潜在太空敌人的有限威慑,就足以遏制全面太空战争的爆发。
(撰文/荆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战略问题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