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英法联军不愿顾及中方感受执意焚毁圆明园,负责交涉的恭亲王极端愤怒,差点拂袖而去,离开北京,终止交涉。
对于恭亲王的想法,俄国公使伊格纳切夫耐心劝阻。他告诉中方:英法就是逼着中国接受《天津条约》,就是公使进驻北京。假如恭亲王不谈了,交涉终止,战争不会结束,中国必须承担更大损失。丢掉和谈机会,对中国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俄国公使的说辞深刻影响了清政府。1860年10月15日,咸丰帝下达几道命令:任命胜保为钦差大臣,总统各省来京援军,做更坏打算;令恭亲王尽快派恒祺前往英法营地,弄清情况,假如两国仍遵前约,即可画押换约。如英法节外生枝,再事要求,那就让胜保厚集兵力,放开手脚大打一场。
根据咸丰帝指示,恭亲王适度变通,在与英法公使额尔金、葛罗直接交涉同时,商请俄国公使伊格纳切夫居间调停。
伊格纳切夫接受了中方邀请,迅即从通州赶往安定门外,与英国公使额尔金、法国公使葛罗举行会晤。伊格纳切夫劝说两国应设法与中国讲和,并表示愿意提供帮助。为此,伊格纳切夫参与了两国公使致清政府最后通牒的起草。
英法两国公使准备画押换约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朝廷,咸丰帝10月17日明白指示恭亲王及留守北京的王大臣积极行动,准备画押换约。咸丰帝对于联军占领北京毫无心理准备,他觉得英法此举羞辱了中国,是奇耻大辱,因而他的指导思想,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联军尽早撤兵。所以,咸丰帝利用一切机会、理由要求恭亲王抓住机会,从速进城,画押换约,让那些令人讨厌的英法人离开北京,以定人心。
有了咸丰帝的指示,又有俄国公使居间说合,恭亲王与额尔金、葛罗两公使通过外交照会就善后逐项问题进行了讨论,中方同意按照两国要求抚恤在这场战争中被难和受刑伤的人;同意两国提出的其他要求。中方惟一要求是联军必须尽快离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