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是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怪胎,其基本特征:一、自卑,因生殖器被阉割,不仅无生育能力,还因永远失去作为正常男人的机会而为社会所不齿。二、由于没有高深知识,缺乏匡时济世造福苍生的高贵情操;加之宫廷生活极度狭窄,一般缺少远见和抱负。三、因年少时家境贫寒被阉割而备受社会歧视,因此怀有对正常人的仇恨和报复心理。四、无妻无后,为非作歹却无殃及子孙之顾虑,故行为歹毒,作恶不择手段,除非遭强悍外力遏制,否则其恶行不会自行终止。
宦官=太监吗?现在看,确如此。但在清朝以前,太监和宦官并不是一码事,二者并不是相同的概念。宦官这个词儿,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不过那时的宦官,并非都是阉人,悉用阉人是东汉以后的事儿。太监一词,直至辽代才出现。到了明代,太监和宦官才发生联系;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高级宦官;充任太监的必须是宦官,而宦官却不一定能当上太监。到了清朝,太监才成为宦官的同义词。
对太监的尊称是 公公,且多作面称,与遇到和尚、尼姑、道士等出家人,我们面称师傅一样。汉语面称,总是带有某种尊重意味。即使面对强盗或娼妓,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也称他(她)为大哥小姐。至于盗贼婊子之类,那是背称,当面一般不用。自然,谩骂不在此列。
因为太监,特别是高级太监,最接近皇帝。炙手可热势绝伦,他们最了解皇帝的心思。所以,在朝为官且心术不正者,多结交太监以窥伺、揣摩皇帝的动向和心思;或借助大太监权势往上爬。此时,若直呼太监,不啻于侮辱,故面称公公,以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