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清华校长都是怎样产生的?

2021年06月10日11:23:50

历史上的清华校长都是怎样产生的?

也谈所谓校长公选问题

近见有报刊在讨论大学校长的所谓公选问题。应该说,讨论这样的问题,实效并不会太大。因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体制与理念问题。譬如教授治校,如果体制和理念不当,表面上有多少教授也是白搭,只能壮壮门面、作作摆设而已。但为了集思广益、活跃思想,为将来的实质性的改革做做准备,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也不能说毫无意义。为此,看一看历史上清华校长的产生模式,或许也会有一定启发。

严格说,在清华历史上,校长从来没有公选过。因为清华既然是国立学校,经费要由国家提供,就须由当政的政府的某个部门(例如教育部)派人来做行政性的管理工作。梅校长有言:校长就是给教授搬搬椅子、擦擦黑板的,就是这个意思。但这绝不是说,校长的使命就是做做后勤,他最重要的任务是领导教育。因此在包括清华在内的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校长得人与否,绝对是这个学校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清华发展上,曾不止一次的发生过校长风波,原因之一就是清华师生对自己的校长有严格的选择性不是泛泛的所谓公选,而是由自己师生共同物选,没有做校长资格的,绝对拒绝乃至驱走。这一点往往被搞惯了政治或党务的领导所忽略。他们以为只要得力,随便派个什么人来就能完成任务,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至于怀着私心,一心想派个亲信来掌控学校,来为其私利或俗谛服务者,也有人在,其结果就更加不妙。这在清华历史上也都有先例。

在清华的历史上,校长的产生,大致有下列数种类型:

1、托孤型首任校长唐国安临终建议政府由周诒春接替自己任清华校长,结果十分良好。

2、强加型。这种类型很多,又可分以下两种类型:

1)当政者估计不足没有眼光。即认为随便派一个人即可胜任。这可以第一次三赶校长为代表。结果短期内一连三人(他们的情况、能力也各不相同)都被学生拒绝或驱走,有的连校门也没让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