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除夕为何不吃饺子吃馄饨?

2021年06月10日14:59:49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除夕之夜吃饺子也是传统项目之一,百姓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在岁末休息调整,辞旧迎新,岁岁年年,周而复始。百姓们的生活如此,已经形成了惯例,紫禁城里的皇族们是否也遵从民间过春节的文化传统,除夕之夜包饺子吃呢?
  饺子是一种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食物,也是一种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说的是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正是形象的表现出了饺子这种食品在中国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人吃饺子的历史是比较悠久的,据三国时期魏人张揖编著的《广雅》中记载,当时已经出现类似的食物了,形如月牙,称为馄饨。到了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一直延续下来,而混沌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道非常重要的食品。大约到了唐代,饺子的形状与现在的饺子已经基本没什么出入了,而吃法也以现在的吃法一模一样了,即将煮好的饺子捞出来成在盘子里。宋代时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除了上述称法,元代时还称饺子为扁食,明代也沿用了这个说法,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到了清代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
在特殊的日子吃饺子代表着特殊的意义,多为吉庆祥和的象征。例如,民间长者过生日的前天必吃饺子,称之为子孙饽饽,意在祝愿福寿绵绵、子孙满堂。青年人结婚,入洞房后也要先吃煮得半生的饺子。以祈祝早生贵子。除夕晚上。一家老少一起包饺子。待子时一到全家人起吃饺子,取岁更交子之意。饺子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水煮的叫水饺,上屉蒸的叫蒸饺,在铛中烙的叫锅贴。可见,民间在喜庆、吉祥的日子有吃饺子的习惯,与民同庆的皇室也深受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节庆之日吃饺子。

馄饨皮为边长约6厘米的正方形,或顶边长约5厘米,底边长约7厘米的等腰梯形;水饺皮为直径约7厘米的圆形。


馄饨皮较薄,煮熟后有透明感。亦因此薄厚之别,等量的馄饨与水饺入沸水中煮,煮熟馄饨费时较短;煮水饺过程中另需加入3次凉水,经历所谓三沉三浮,方可保证煮熟。

馄饨重汤料,而水饺重蘸料。清代,馄饨作为一种喜庆的食物,配合节日的氛围,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习俗,作为国之表率的清代皇室自然要紧紧承袭传统的民俗文化。

据相关史料记载清代皇帝过年吃的不是饺子,据其描述应该是馄饨,每逢辞旧迎新之时,馄饨是必不可少的,清代皇帝在除夕子时这一重要时刻,先要进行一系列的瞻拜仪式,然后再开始吃馄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