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中国人必备之品格,如果被认为是不孝之人,便会为人们所不齿,被社会所唾弃。但对不同阶层之人的孝道也有不同的要求。作为权贵或富商来说,不存在赡养的问题,他们从手指头缝拉拉出去的金钱便足以够他们父母温饱的。那么这些人怎样做才能算是孝呢?春秋时期鲁国大贵族孟懿子便曾经产生过困惑,还把孔子专门请到家里去咨询,孔子的回答只有两个字无违,这又该怎么理解?《论语为政》第五章便是对这一情景的记载,还很有意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请教孔子怎样才算孝。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道:孟孙氏向我询问怎样算尽孝道,我回答说:不要违背。樊迟问: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啊?孔子说:父母活着,要按照礼制的要求来赡养;父母死了,要按照礼制要求来办理丧事,要按照礼制要求来进行祭祀。
孟懿子是鲁国当时显赫的大贵族,孟懿子的父亲可谓是孔子的忘年交和知己,是他最早发现孔子的勤奋与品德,要求自己的两个儿子都要向孔子学习。孔子二十岁左右获得一次公费到首都洛阳访学的机会,正是这次访学使孔子见到老子,二人还有对话,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可能是孟懿子请孔子前去,谈话中询问到关于孝的话题,于是有这段对话。
在回返途中,孔子告诉给他驾车的学生樊迟,最后明确说明了无违的含义。应当注意,关于仁、孝等问题,孔子在回答不同问者的时候答案也不同,并不作理论思辨方面的回答,而总是回答应该如何去做。可能是孟懿子在生活中有僭越礼制的行为,也可能是针对当时三家争相扩大自己势力,而削弱鲁国国君权力的行为。总之,孔子的回答是有针对性的。师生一边赶车一边对话的情景也很生动。
孟懿子是大贵族,在鲁国可谓是第三号人物。鲁国在很长时期都是国君和三大家族共同执政,三大家族即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这样,孟懿子父母便不存在温饱问题,也不存在服侍的问题,因此孔子回答就两个字:无违。连孔子的弟子都没有搞明白老师说的什么意思,于是孔子才进一步解释。这样,孔子的意思就很清楚了:即孟懿子只要严格遵守礼乐制度就算孝。其实,孔子的很多话都有高度的概括性,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大贵族来说,父母的生活已不是负担,不存在赡养的问题。故是否孝就要看其是否违法乱纪,只要遵纪守法,作一名被百姓爱戴的好官就是最大的孝。贪官污吏便是最大的不孝,因其辱及先人,不但不孝,反而有罪。古今凡是坑爹的人都应该算逆子。当年陆游的儿子陆子遹品行不端,献媚权贵,欺压良民,百姓愤怒,把陆游的祠堂都给扒掉了。就是坑爹型,而且把死去的老爹都给坑了,这便是不孝。杨万里的儿子杨伯孺当湖州太守时,弹压豪强,爱护小民,百姓赞誉,人们则更加敬重杨万里。中国民间俗语说: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虽然有点势利眼的味道,但也反映出孝的另一个层面。即当你三十岁后,如果有出息有发展势头,很多人就会高看你的父母。古代许多人有光宗耀祖观念,认为那是最大的孝,也属于这个层面。
因此当官者,发财者,能够坚持正道,仁义道德,善良诚信,才是真正的孝。实际就是孔子所说的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久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安于富贵的现状而坚持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社会的法令制度,泰然处之。智者则会利用富贵的地位和金钱推行仁义,做对社会有贡献的善事。这样的人才是大孝。贪污腐化,堕落淫荡,倚强凌弱,奢侈淫糜而遭千夫所指者都是不孝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