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 扬府办发[2007]2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扬州市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落实。
二○○七年二月十五日
扬州市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着力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做强做长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发展型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目标:
1、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比重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5%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
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达到1.5%以上,拥有国家、省和市认定的研发机构400家以上,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3、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八大重要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做强一批大型企业,力争有17家企业年产值规模过50亿元,其中7家企业年产值规模过100亿元。打造一批自主品牌,拥有300个省级以上品牌;建设一批集聚园区,形成20个营业收入百亿元级的工业园区或集中区。
4、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明显提升。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水耗下降30%,万元GDP的COD、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下降2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企业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5、生产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生产服务业实现总量倍增、结构优化、功能完善,为制造业技术升级和降低成本提供有力支撑。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5%左右,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比例上升到35%左右。
二、强化产业发展导向
(一)做强做长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及船舶制造、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主导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围绕做大下游、挺进中游、突破上游,大力发展烯烃、芳烃基础化工原料及其延伸深加工产品、大型合成树脂及合成橡胶、精细化工、高效低毒农用产品和优势原料药等。装备制造产业以机械、电工电缆、船舶为重点。机械类重点发展数控锻压机床、环保装备、工程机械、重大装备关键配套件及特色金属制品业等。电工电缆类重点发展超高压电缆、专用电缆、光纤电缆、新型电器成套设备及元器件、节能电机、电动工具及照明灯具等。船舶类重点发展特种专用船舶、远洋出口船舶,做精内河船舶,做大船舶配套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加快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发展自主品牌轿车、大中型高档客车和轻型客车、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特种运输车;同时以整车为龙头,带动零部件尤其是轿车关键零部件、总成件的发展。
(二)培育壮大电子设备、半导体照明、光伏和生物四大新兴产业。电子设备产业重点发展微电子、数字通信、信息网络、新型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新材料等,做大做强军工电子和电子计算机相关产品等。半导体照明(LED)产业重点发展外延片与芯片、高端LED封装产品、特色应用产品。光伏产业重点发展多晶硅、单晶硅、单晶硅片、电池芯片、电池组件及应用产品等。生物产业重点开发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大力发展生物工业、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等技术领域的重点产品。
(三)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工艺及玩具、日用休闲和食品四大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新型纺纱、高档高仿真面料,提高印染后整理水平,做大做强产业用布,打造服装知名品牌。加快工艺及玩具、日用休闲和食品产业创新步伐,强化特色,提升层次。
(四)加快发展物流、科技、金融、商务等生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兴办科技服务机构,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和引进建立中外合资银行和投资性公司等分支机构,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专业市场、会展业和各类商务服务中介。
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一)加快形成“两沿”产业集聚带。沿江地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金属板材设备制造及制品、船舶制造等产业,同时把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高技术产业集聚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沿河地区重点发展电工电缆、服装加工、高档金属制品、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二)培育壮大产业集聚区。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思路,引导企业“入园进区”。着重在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光伏、金属板材加工设备等11个特色产业中,加快建成18个年产值规模达50亿至100亿元的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到“十一五末”,18个产业集群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
(三)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抢抓打造宁镇扬经济板块的机遇,加快园区对接,实现产业联动、优势互补,使我市沿江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层次和规模迅速得到提升和壮大。同时,抢抓沿河和沿安大公路发展的机遇,积极吸纳集聚生产要素,发展特色产业,努力融入宁镇扬经济板块,实现快速崛起。
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一)加强自主创新载体建设。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在重点行业选择若干关键共性技术组建一批新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在产业集聚区建设集产品开发、工艺设计、技术咨询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各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风险投资公司等参与平台投资建设。
(二)大力推进产学研用联合。鼓励和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产学研用联合体,拓展联合领域,提升联合层次,创新联合机制。
(三)主攻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围绕重要产业,选择若干重点领域,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智,借用外力,开展联合攻关,推进实施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
(四)积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研究制定对新型工业化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高新技术标准。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标准水平。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乃至国际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力争取得重点突破。
(五)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围绕企业创新系统集成化、企业管理现代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传统产品数字化、商务交易电子化等五个方面,推进先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设计、制造、营销等领域的应用,实施20家企业信息化示范带动工程、100家企业信息化应用工程和1000家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
五、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一)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贯彻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方案,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节能工程。
(二)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着力抓好我市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市的各项工作,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县(市、区),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创建一批示范工程。
(三)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引导企业逐步建立自觉实施清洁生产的机制,并通过技术进步实施清洁生产,形成一批清洁生产企业和“零排放”企业。到2010年,完成强制审核内排污企业的审核,沿江、沿河、沿湖、沿南水北调东线的企业普遍开展自愿性审核。
(四)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强化冶金、电力、医药、石化、建材、轻纺等废弃物多、污染重的行业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加强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循环经济机制。建设生态化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向“三废”治理条件完备的园区集中。
(五)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增强全员安全生产观念,完善安全生产技术装备,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现场管理,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加大生产过程劳动卫生安全保障措施的投入力度,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
六、加大组织引导力度
(一)建立推进新型工业化联席会议制度和机制。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市推进新型工业化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建立健全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工作的目标管理和服务协调机制。
(二)强化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执行产业准入门槛,切实发挥《扬州市工业鼓励类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导向作用,加大对鼓励类投资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符合产业政策的重点项目。依法对淘汰类产品和采用淘汰类工艺技术装备的企业,限期停产或予以关闭。
(三)促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鼓励优势骨干企业通过战略性重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低成本扩张,推动各类要素向优势行业和企业集中,增强大企业的支撑与带动作用。推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级乃至国际级品牌。
(四)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健全完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合作经营。
(五)建设工业经济人才高地。加强企业家团队建设,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培养引进高新技术人才,鼓励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建设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留学人员创业园,为高层次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搭建平台。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近期,我市工业重要产业要全部建成行业协会。推进现有行业协会的改革发展,理顺关系,形成网络,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七、优化政策环境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项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认真执行《扬州市工业奖励扶持政策实施办法》(扬府发(2006)184号)。加大对生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加大生产要素协调力度。加大金融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持,拓展企业与金融单位的联系渠道,促进银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有利条件。争取扩大重点企业授信额度,推动商业银行对重点项目予以信贷支持,确保用于企业技术进步信贷比重稳定提高。支持银行向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发放贷款(含软贷款)。鼓励支持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鼓励支持企业实施环保安全搬迁、退城进园(区)。优先安排市重点培育发展企业的重大建设项目用地指标。
发布文号: 扬府办发[2007]2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扬州市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落实。
二○○七年二月十五日
扬州市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着力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做强做长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发展型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目标:
1、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比重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5%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
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达到1.5%以上,拥有国家、省和市认定的研发机构400家以上,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3、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八大重要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做强一批大型企业,力争有17家企业年产值规模过50亿元,其中7家企业年产值规模过100亿元。打造一批自主品牌,拥有300个省级以上品牌;建设一批集聚园区,形成20个营业收入百亿元级的工业园区或集中区。
4、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明显提升。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水耗下降30%,万元GDP的COD、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下降2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企业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5、生产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生产服务业实现总量倍增、结构优化、功能完善,为制造业技术升级和降低成本提供有力支撑。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5%左右,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比例上升到35%左右。
二、强化产业发展导向
(一)做强做长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及船舶制造、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主导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围绕做大下游、挺进中游、突破上游,大力发展烯烃、芳烃基础化工原料及其延伸深加工产品、大型合成树脂及合成橡胶、精细化工、高效低毒农用产品和优势原料药等。装备制造产业以机械、电工电缆、船舶为重点。机械类重点发展数控锻压机床、环保装备、工程机械、重大装备关键配套件及特色金属制品业等。电工电缆类重点发展超高压电缆、专用电缆、光纤电缆、新型电器成套设备及元器件、节能电机、电动工具及照明灯具等。船舶类重点发展特种专用船舶、远洋出口船舶,做精内河船舶,做大船舶配套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加快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发展自主品牌轿车、大中型高档客车和轻型客车、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特种运输车;同时以整车为龙头,带动零部件尤其是轿车关键零部件、总成件的发展。
(二)培育壮大电子设备、半导体照明、光伏和生物四大新兴产业。电子设备产业重点发展微电子、数字通信、信息网络、新型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新材料等,做大做强军工电子和电子计算机相关产品等。半导体照明(LED)产业重点发展外延片与芯片、高端LED封装产品、特色应用产品。光伏产业重点发展多晶硅、单晶硅、单晶硅片、电池芯片、电池组件及应用产品等。生物产业重点开发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大力发展生物工业、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等技术领域的重点产品。
(三)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工艺及玩具、日用休闲和食品四大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新型纺纱、高档高仿真面料,提高印染后整理水平,做大做强产业用布,打造服装知名品牌。加快工艺及玩具、日用休闲和食品产业创新步伐,强化特色,提升层次。
(四)加快发展物流、科技、金融、商务等生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兴办科技服务机构,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和引进建立中外合资银行和投资性公司等分支机构,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专业市场、会展业和各类商务服务中介。
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一)加快形成“两沿”产业集聚带。沿江地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金属板材设备制造及制品、船舶制造等产业,同时把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高技术产业集聚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沿河地区重点发展电工电缆、服装加工、高档金属制品、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二)培育壮大产业集聚区。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思路,引导企业“入园进区”。着重在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光伏、金属板材加工设备等11个特色产业中,加快建成18个年产值规模达50亿至100亿元的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到“十一五末”,18个产业集群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
(三)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抢抓打造宁镇扬经济板块的机遇,加快园区对接,实现产业联动、优势互补,使我市沿江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层次和规模迅速得到提升和壮大。同时,抢抓沿河和沿安大公路发展的机遇,积极吸纳集聚生产要素,发展特色产业,努力融入宁镇扬经济板块,实现快速崛起。
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一)加强自主创新载体建设。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在重点行业选择若干关键共性技术组建一批新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在产业集聚区建设集产品开发、工艺设计、技术咨询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各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风险投资公司等参与平台投资建设。
(二)大力推进产学研用联合。鼓励和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产学研用联合体,拓展联合领域,提升联合层次,创新联合机制。
(三)主攻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围绕重要产业,选择若干重点领域,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智,借用外力,开展联合攻关,推进实施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
(四)积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研究制定对新型工业化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高新技术标准。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标准水平。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乃至国际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力争取得重点突破。
(五)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围绕企业创新系统集成化、企业管理现代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传统产品数字化、商务交易电子化等五个方面,推进先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设计、制造、营销等领域的应用,实施20家企业信息化示范带动工程、100家企业信息化应用工程和1000家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
五、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一)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贯彻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方案,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节能工程。
(二)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着力抓好我市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市的各项工作,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县(市、区),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创建一批示范工程。
(三)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引导企业逐步建立自觉实施清洁生产的机制,并通过技术进步实施清洁生产,形成一批清洁生产企业和“零排放”企业。到2010年,完成强制审核内排污企业的审核,沿江、沿河、沿湖、沿南水北调东线的企业普遍开展自愿性审核。
(四)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强化冶金、电力、医药、石化、建材、轻纺等废弃物多、污染重的行业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加强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循环经济机制。建设生态化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向“三废”治理条件完备的园区集中。
(五)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增强全员安全生产观念,完善安全生产技术装备,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现场管理,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加大生产过程劳动卫生安全保障措施的投入力度,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
六、加大组织引导力度
(一)建立推进新型工业化联席会议制度和机制。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市推进新型工业化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建立健全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工作的目标管理和服务协调机制。
(二)强化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执行产业准入门槛,切实发挥《扬州市工业鼓励类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导向作用,加大对鼓励类投资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符合产业政策的重点项目。依法对淘汰类产品和采用淘汰类工艺技术装备的企业,限期停产或予以关闭。
(三)促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鼓励优势骨干企业通过战略性重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低成本扩张,推动各类要素向优势行业和企业集中,增强大企业的支撑与带动作用。推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级乃至国际级品牌。
(四)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健全完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合作经营。
(五)建设工业经济人才高地。加强企业家团队建设,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培养引进高新技术人才,鼓励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建设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留学人员创业园,为高层次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搭建平台。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近期,我市工业重要产业要全部建成行业协会。推进现有行业协会的改革发展,理顺关系,形成网络,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七、优化政策环境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项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认真执行《扬州市工业奖励扶持政策实施办法》(扬府发(2006)184号)。加大对生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加大生产要素协调力度。加大金融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持,拓展企业与金融单位的联系渠道,促进银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有利条件。争取扩大重点企业授信额度,推动商业银行对重点项目予以信贷支持,确保用于企业技术进步信贷比重稳定提高。支持银行向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发放贷款(含软贷款)。鼓励支持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鼓励支持企业实施环保安全搬迁、退城进园(区)。优先安排市重点培育发展企业的重大建设项目用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