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一岁以内的宝宝们,都是以母乳为主的,而当宝宝脱离了母乳甚至是母乳不足的时候,妈咪们往往就会给宝宝选择合适的奶粉,但是,喝奶粉也很容易让宝宝上火。有些宝宝喝奶粉后,会出现大便干燥、口唇生疮等问题,这正是喝奶粉后上火的表现,更严重者,还会由于上火而引发食欲下降、身体消瘦,甚至是营养不良。下面介绍如何预防宝宝吃奶粉上火以及上火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宝宝吃奶粉上火的原因
1、转奶:转宝宝奶粉时出现的应激现象,即存在短暂的不适应。
2、气候:跟婴幼儿的体质和当地的气候有关,北方的小孩上火这一疾病的发生率会低一些,而南方会比北方高一些。
3、喂养不当:便秘很大的程度是消化与吸收不良问题所引发的,这当中主要是与婴幼儿的肠道健康状态有较大的关系。
4、宝宝奶粉工艺:奶粉的干、湿法不同,以及加工工艺所产的不同都有导致宝宝上火的可能。鲜奶湿法工艺是指婴儿奶粉在生产过程中,直接采用鲜奶为主要原料(而非大包粉或者还原奶),并将所有的原辅料、营养素等还原成液体后,在不同阶段再与鲜奶相溶,充分混合,最后经过浓缩、干燥成粉。与还原奶湿法工艺相比,鲜奶湿法工艺可以保证奶质更新鲜,营养更全面。
5、奶粉和水的比例不合理:在冲奶粉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份额来配奶粉,切忌过浓。
6、蛋白质含量: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或质量比例不适合宝宝时,也可导致宝宝上火。
7、缺乏水分:宝宝自身缺乏水分是可导致上火。
宝宝吃奶粉上火怎么办
宝宝吃奶粉上火的症状:宝宝上火的可以表现为大便干结酸臭、数日不解大便、小便黄而少、腹胀不适、吐奶、口气酸馊、牙龈红肿、饮食减少或不思饮食、烦躁、哭闹、睡眠不安、脸上长疹、眼屎增多等。而除了给宝宝挑选合适的奶粉外,多喝水、按摩、适时添加辅食等方法也可以帮助吃奶粉的宝宝降火。
1、挑选合适的宝宝奶粉
宝宝便秘是因为粪便过硬,而这是由于粪便中的不溶物质引起的,此不溶物质主要来自肠道中不能吸收的棕榈酸和硬脂酸结合钙质形成钙皂所致。因此,控制宝宝饮食中棕榈油酸和硬脂酸很重要,为宝宝挑选配方奶粉时,应避免含有棕榈油、全脂奶粉或乳脂等成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尽量选用精制植物油配方,宝宝喝了不上火,对钙质和脂肪的吸收会更好,这样才有助于婴幼儿骨骼发育和能量的吸收。
2、每天给宝宝多喝水
每两顿宝宝奶粉之间要给宝宝喂一次温开水,每次喝水量约为宝宝每顿奶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妈妈平时要帮助宝宝养成爱喝温开水的习惯,尤其是在天气干燥、宝宝哭闹后、喝奶后、出汗较多时,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可以将大白菜、白萝卜煮水给宝宝喝。为了使口感好些,可以在煮好的汤汁中加点婴儿专用的葡萄糖,效果挺不错的。
3、训练宝宝养成正常排便习惯
宝宝排便与进食一样重要。进食是为了宝宝生存和生长发育,排便则使人体新陈代谢的废物或有害物质及时排出体外,免除机体损害。一般宜选择在进食后让宝宝排便,例如每日定时让宝宝坐马桶,即使没有大便也要让他坐个十来分钟,建立起大便的条件反射,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适时给宝宝添加辅食
果汁、蔬菜汁:在宝宝四五个月以后,妈妈可以考虑给宝宝添加辅食,平时可以给宝宝喂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或者是果汁等,这也是能够起到 清火 的作用的。
泥状辅食:随着宝宝的逐渐长大,可以逐步给宝宝添加别的辅食,比如菜泥、果泥、烂面条等,这些食物里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素,有助于减少宝宝因为喝奶粉而引起的上火症状。
辅食粥:可以将菠菜、卷心菜、青菜、荠菜等切碎,放入米粥内同煮,做成菜粥给宝宝吃。蔬菜中所含的大量纤维素等食物残渣,可以促进肠蠕动,达到通便的目的。
5、中药或按摩疗法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有效地解决宝宝的上火问题,不妨尝试中药或按摩疗法。
妈妈可以让医生开一些有利于宝宝清火、去热的保健品或者中成药,给宝宝熬成水喝,比如山楂、杭菊等,它们气味温和,不会伤及宝宝的脾胃,而且口感甘甜,很适合宝宝。
妈妈可以在宝宝的肚脐附近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以帮助宝宝消化和排便。这是解决宝宝便秘最有效的按摩方法。
如果宝宝几天不大便,或者是有其他比较严重的上火症状,妈妈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如何预防宝宝吃奶粉上火
1、可给宝宝喂些绿豆汤,2岁以上的宝宝还可以服些清热降火的中成药,这样既降火又可以补脾养胃,但应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2、多给宝宝喂些水果汁,给半岁以上的宝宝经常煮一些胡萝卜汁、蔬菜水喝,不仅增加大便中的纤维素,还可刺激肠道蠕动,促发排便。还应该给宝宝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素的新鲜蔬菜,如白萝卜、胡萝卜、白薯等,并在吃时加些香油润便。
3、每天可以适当在两次喝完宝宝奶粉的中间喂点水,不过别喂太多,会影响宝宝的消化系统功能,少给宝宝吃容易 上火 的食物,如甜腻油大的食物等。
4、从小培养宝宝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1-2次。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预防宝宝吃奶粉上火的内容介绍,如果你对如何正确为婴儿冲泡奶粉等有关婴幼儿食品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情缘阅读网婴儿奶粉喂养技巧安全常识栏目。
责任编辑:王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