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虫菊酯是什么

2020年06月24日19:24:02

杀虫剂的有效成分主要是胺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原药,是有毒的。对人畜毒性小,对蚊、蝇、蟑螂等害虫则具有一定的的毒杀和熏蒸作用,那除虫菊酯的危害有什么呢?除虫菊酯是有毒的,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会造成伤害,使头晕头痛和神经麻痹,思考迟缓,特别是有些杀虫气雾剂中含有大量的拟除虫菊酯,对人体的危害性更大;杀虫剂的辅助成分中大部分是苯和苯的同系物,当人体吸入杀虫剂时,会损害人的血液循环系统,诱发骨髓疾病或者血液疾病等,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除虫菊酯是什么吧?

除虫菊酯是一类能防治多种害虫的广谱杀虫剂,其杀虫毒力比老一代杀虫剂如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提高10~100倍。拟除虫菊酯对昆虫具有强烈的触杀作用,有些品种兼具胃毒或熏蒸作用,但都没有内吸作用。其作用机理是扰乱昆虫神经的正常生理,使之由兴奋、痉挛到麻痹而死亡。拟除虫菊酯因用量小、使用浓度低,故对人畜较安全,对环境的污染很小。其缺点主要是对鱼毒性高,对某些益虫也有伤害,长期重复使用也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

天然除虫菊酯是古老的植物性杀虫剂,是除虫菊花的有效成分,其化学结构到20世纪40年代才被研究确定,此后,开始了类似物质的合成研究。1949年,美国的M.S.谢克特等合成了第一个商品化的类似物丙烯菊酯。在50~60年代,又有一些类似化合物陆续研制成功,通称为合成拟除虫菊酯。这些早期品种与天然除虫菊酯一样,在光照下易分解失效,仅适用于室内条件下防治害虫。许多科学家为此进行了长期研究,以弄清分子结构中易被光分解的不稳定部位,其中包括英国化学家M.埃利奥特领导的小组。70年代初,他们在结构改变中取得突破性的成功,合成了第一个适用于农林害虫防治的光稳定性品种氯菊酯。此后不断出现许多光稳定性品种,被称为第二代拟除虫菊酯,其中还包括了不含三元环的氰戊菊酯。80年代以来,结构改变的研究仍在深入,并有了新的进展。例如结构中引入氟原子的品种兼具杀螨效能,又如把酯键改为醚键后,可大大降低对鱼的毒性等。

以上是情缘阅读网小编介绍的除虫菊酯是什么的内容,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关于室内安全的知识,那就继续浏览本网居家安全知识库中的内容,让家人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责任编辑:张小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