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深办发[2007]15号
各区委、区政府,各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市委各部委办,市直各单位,市各人民团体,中直和各省(区)市驻深各单位,市属各企业:
《关于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的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关于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民调解工作,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市的长治久安,现就构建我市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矛盾纠纷增长迅速、情况日趋复杂,劳动关系、征地拆迁和物业管理等各类新型矛盾纠纷不断涌现,多数纠纷涉及部门多、领域广,呈现化解周期长、处理难度大、易激化的特点,这些矛盾纠纷的处理,仅靠单个部门或组织的力量已经难以应对。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是在党委、政府的主导下,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矛盾纠纷解决形式的资源和力量而形成的各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社会矛盾纠纷解决体系。这种调解体系既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优势,又注重吸收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特长,对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节约纠纷解决的社会成本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19号)要求尽量采用调解手段解决矛盾纠纷,要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方法,做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把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纳入工作议程,切实解决构建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完善和创新'大调解'工作机制,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的体系
(一)加强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由街道党工委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担任,副主任由司法所所长担任,成员包括辖区各社区调委会主任,可以聘请相关职能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人员及专业人士担任调委会委员。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在辖区的公安派出所、劳动管理办、信访办、法庭等社会矛盾纠纷集中的地方设立工作室。调解室主要承担以下工作:负责对直接受理的或其他部门和组织移转、委托的纠纷进行调解;协调各相关部门对涉及多领域的复杂纠纷进行调解;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重大纠纷苗头和社情民意;开展普法宣传工作,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尽量从源头上防止纠纷发生。
(二)组建一支适应'大调解'体系需要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各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需要,经区人事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批准,可以聘请专职人民调解员开展工作。专职人民调解员的培训、考核及管理由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社区工作站要协助居委会做好人民调解工作,从工作站工作人员中指定人员从事该项工作。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列入'平安和谐社区'建设指标体系。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对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专职调解员进行年度绩效考核。
(三)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工作机制。建立矛盾纠纷处理责任制度,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在'大调解'工作中的作用。各相关部门应当明确解决纠纷的工作机构,制订和完善纠纷解决程序,依法妥善处理与本部门职能相关的纠纷。建立'首问责任'和督办制度,对依法应由本部门处理的纠纷,应当履行职责,依法及时处理;对涉及到其他职能部门的纠纷,应当告知当事人处理途径,并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配合,帮助解决问题;对随时有可能激化或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影响社会稳定的纠纷,应当立即采取必要的缓解或疏导措施,并及时向上级和有关部门反映。
建立调解首选和矛盾纠纷移转、委托调解制度。行政机关在受理平等主体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纠纷时,应当切实转变观念,做到行政管理和调解手段并重,要遵循当事人自愿的原则,首选使用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凡是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使用调解方式解决的,行政机关应使用调解的方式,运用说服教育、指导、协调的方式,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也可以将纠纷移转给设立在职能部门的调解工作室及有关的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或委托有关的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纠纷案件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调解工作,认真贯彻'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方针,努力促进民事案件的和解解决;对有关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案件,应当快立、快审、快执,切实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公信力。人民法院要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民事诉讼中的委托调解、移转调解,依托社会力量,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规范多种纠纷解决形式衔接工作程序。司法行政部门应当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和完善纠纷的受理、移转、委托、信息反馈、调解等各项工作制度,规范调解文书和工作流程;各相关部门应当建立联席会议、联合调解等制度,实现多种纠纷解决形式的有机衔接,努力实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解决纠纷、节省纠纷解决资源的目标。
三、加强对“大调解”工作的领导
成立市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市委负责政法维稳工作的领导任主任,市政府分管司法工作的副市长任副主任,成员单位由市司法、公安、信访、劳动保障、城市综合执法、国土房产、人事、民政、财政、工商、建设、法院、工会、妇联等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市司法局。各区参照市的做法成立区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
四、完善“大调解”工作保障体系
落实调解场地。按照《深圳市社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关于社区办公场所和设备设施的规定标准,落实社区人民调解室场所建设。各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派出的工作室的办公场地由相关部门因地制宜调配,但必须有调解室,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
落实工作经费。按现行财政体制和部门预算管理要求,街道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纳入各区或街道财政预算,按部门预算管理要求实行管理。
五、健全和落实“大调解”工作责任机制
各区、街道要健全和落实构建'大调解'体系工作责任机制,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对各项工作负具体责任。'大调解'体系建设工作列入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绩效考核体系以及维稳及综治考核指标;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责任倒查机制,对于工作措施不力、失职渎职,造成辖区矛盾纠纷积聚、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有关人员的党纪政纪责任。'大调解'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应当在2008年上半年完成。市委政法委和市司法局要认真督促各相关单位的工作,随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2008年7月前进行专项检查,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