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发布文号: 川人社发[2011]7号
各市(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加强就业失业管理,实现劳动者在全国范围内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建立全国就业信息监测制度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86号)的有关规定,现就建立全省就业信息监测制度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托各地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和金保工程业务专网,建立全省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实现省、市(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劳动者就业、失业登记和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等相关信息的全面监测,为劳动者跨地区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各级就业政策相关主管部门核验《就业失业登记证》信息和各级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并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上报相关信息。
(二)分阶段目标
2011年上半年,以需要跨地区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人员为主要对象,开展全省就业信息数据上报工作,实现《就业失业登记证》信息跨地区核验。
2011年下半年,全省就业信息监测平台正式运行,逐步实现覆盖全部《就业失业登记证》持证人员的就业信息监测和《就业失业登记证》信息跨地区核验。
2012年起,全面开展就业信息数据上报和就业信息监测工作。
二、工作内容
(一)执行统一的就业信息监测数据标准
各地要使用统一的就业信息监测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劳动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和相关信息、就业登记与失业登记信息、就业援助对象认定信息、享受就业扶持政策信息以及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信息等,具体内容见《就业监测基础数据库(表)结构及代码》(附件1,以下简称《库(表)结构》)。
(二)开展就业监测基础数据整理工作
要按照部颁《库(表)结构》,完善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准确记录劳动者个人基本信息和个人相关信息、就业失业登记和就业援助对象认定信息、享受就业扶持政策和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等相关信息,建立健全数据采集录入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就业监测基础数据的质量。
使用省上统一开发“四川省人力资源市场和失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由省就业局统一组织进行软件的修改完善;没有使用省上统一软件的,应及时与软件开发公司联系,按要求做好数据整理、转换以及软件的修改完善工作。
(三)建立就业监测基础数据库
要以本地区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生产系统,该系统的数据库简称生产库)为基础,按照《库(表)结构》要求,建立就业监测基础数据库(以下简称交换库),定期将生产库内的就业监测基础数据转入交换库,并上传到省就业局省级数据中心,形成全省就业监测基础数据库。
(四)组织上报就业监测基础数据
1.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以需要跨地区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劳动者为主要对象,结合《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工作进程,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监测数据转换至交换库,并上报至省就业局省级数据中心。从本阶段开始,各地交换库的当期监测数据在下期数据进入交换库前应予以保留,并不得修改更新。
2.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逐步扩大就业信息监测人员对象范围,并每月5日前报送。到本期结束前逐步实现《就业失业登记证》持证人员的全覆盖。
3.2012年1月起,全面开展就业信息监测工作,监测数据上报期限调整为每月的5日、20日,分别报送上月底和本月15日的监测数据,以确保全省跨地区享受政策人员能够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制定方案
建立全省就业信息监测制度,是加强就业失业管理,落实就业扶持政策的基础性工作,关系到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各地要高度重视,制定就业信息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有序推进就业信息监测工作。
为确保按时建立全省就业信息监测制度,省厅将把这项工作纳入2011年度目标考核,并定期通报工作进度。
(二)夯实基础,保证质量
各地要提前准备好监测系统应用软件运行的软、硬件环境和网络环境。要按照统一的技术要求,重点做好生产系统数据整理工作,剔除无效数据,确保数据准确性。要建立数据校验审核机制,确保数据转换上报的准确性。对于监测数据中的行政区划代码部分,各地要遵循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2260-2007),国家标准不能满足各地新情况要求的,参见《就业监测数据行政区划代码及扩充规则》(附件2)的内容确定并报省厅确认后统一启用。
(三)加强协调,明确责任
各地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要认真做好就业监测基础数据的管理工作和技术支持工作;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要组织相关业务技术培训工作,重点做好就业监测基础数据的整理、转换、检查工作。各部门要加强工作配合,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共同做好数据上报工作。成都、德阳、南充三市在2011年底前,要继续按失业动态监测制度要求按期上报相关数据,2012年起不再上报失业动态监测数据。
请各地于2011年3月5日前,将本地区就业信息监测工作负责单位及负责人名单和联系方式按照《就业信息监测工作负责单位及负责人登记表》(附件3)的要求报省就业局。
联系人:敬雄飞、张华锦
电 话:028-87798050、87789480
附件:1.就业监测基础数据库(表)结构及代码
2.就业监测数据行政区划代码及扩充规则
3.就业信息监测工作负责单位及负责人登记表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一日
附件1
就业监测基础数据库(表)结构及代码
一、主要名词解释
1.指标编码:指数据指标在数据库(表)中的字段名,遵循《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结构通则》有关规定编制。
2.指标类型:指数据指标在数据库(表)中计算机处理类型。类型用字母表示,其中:n为数值型,c为可变字符型。
3.指标长度:指数据指标在数据库(表)中的长度。数值型指标的长度以“m,n”或“m”的形式定义,其中n表示小数位数,m减n为整数部分位数。
4.代码标识:“y”表示该指标的取值为一组代码,要与代码表一起使用。
二、库(表)名称和代码
1.持证人员基本情况表(dy01)
包括持证人员的基本信息、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信息、就业登记信息、失业登记信息、失业保险待遇享受信息。持证人员指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劳动者,包括尚未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但已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接受管理与服务的劳动者。(共计47个指标)
2.就业援助对象认定情况表(dy02)
包括持证人员的基本信息、就业援助对象认定情况信息。(共计9个指标)
3.就业扶持政策享受情况表(dy03)
包括持证人员的基本信息、享受就业扶持政策情况信息。(共计11个指标)
三、库(表)结构和指标
(一)持证人员基本情况表 dy01
每月上报信息范围:当期信息
本表中,行政区划代码、数据期别、公民身份号码(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编号、姓名五项指标不得为空。其中,公民身份号码(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编号不能重复。
(二)就业援助对象认定情况表 dy02
每月上报信息范围:当期信息
本表中,行政区划代码、数据期别、公民身份号码(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编号、姓名五项指标不得为空。其中,公民身份号码(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编号不能重复。
(三)就业扶持政策享受情况表 dy03
每月上报信息范围:当期信息
本表中,行政区划代码、数据期别、公民身份号码(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编号、姓名五项指标不得为空。其中,公民身份号码(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编号不能重复。
四、代码表
1-1 行政区划代码 aab301
参照gb/t 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并按统一规则扩充。
扩充规则及代码表详见附件2。
1-7 性别 aac004
采用gb/t 2261.1-2003 《个人基本信息分类与代码 第1部分:人的性别代码》。
1-8 民族 aac005
采用gb/t 3304-1991 《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并增加其他人员分类(代码99)。
1-9 学历 aac011
参照gb/t 4658-2006 《学历代码》。
1-12 所学专业aac183
参照gb/t 16835-1997《高等学校本科、专科专业名称代码》。代码长度不足六位的,在代码值之后加“0”补足。
1-13 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工人技术等级)aac015
采用gb/t 14946-2002 《全国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指标体系分类与代码》。
1-15 职业(工种)资格名称 aca111
采用lb501-2002 《劳动力市场职业分类与代码》。
发布文号: 川人社发[2011]7号
各市(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加强就业失业管理,实现劳动者在全国范围内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建立全国就业信息监测制度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86号)的有关规定,现就建立全省就业信息监测制度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托各地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和金保工程业务专网,建立全省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实现省、市(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劳动者就业、失业登记和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等相关信息的全面监测,为劳动者跨地区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各级就业政策相关主管部门核验《就业失业登记证》信息和各级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并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上报相关信息。
(二)分阶段目标
2011年上半年,以需要跨地区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人员为主要对象,开展全省就业信息数据上报工作,实现《就业失业登记证》信息跨地区核验。
2011年下半年,全省就业信息监测平台正式运行,逐步实现覆盖全部《就业失业登记证》持证人员的就业信息监测和《就业失业登记证》信息跨地区核验。
2012年起,全面开展就业信息数据上报和就业信息监测工作。
二、工作内容
(一)执行统一的就业信息监测数据标准
各地要使用统一的就业信息监测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劳动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和相关信息、就业登记与失业登记信息、就业援助对象认定信息、享受就业扶持政策信息以及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信息等,具体内容见《就业监测基础数据库(表)结构及代码》(附件1,以下简称《库(表)结构》)。
(二)开展就业监测基础数据整理工作
要按照部颁《库(表)结构》,完善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准确记录劳动者个人基本信息和个人相关信息、就业失业登记和就业援助对象认定信息、享受就业扶持政策和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等相关信息,建立健全数据采集录入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就业监测基础数据的质量。
使用省上统一开发“四川省人力资源市场和失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由省就业局统一组织进行软件的修改完善;没有使用省上统一软件的,应及时与软件开发公司联系,按要求做好数据整理、转换以及软件的修改完善工作。
(三)建立就业监测基础数据库
要以本地区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生产系统,该系统的数据库简称生产库)为基础,按照《库(表)结构》要求,建立就业监测基础数据库(以下简称交换库),定期将生产库内的就业监测基础数据转入交换库,并上传到省就业局省级数据中心,形成全省就业监测基础数据库。
(四)组织上报就业监测基础数据
1.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以需要跨地区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劳动者为主要对象,结合《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工作进程,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监测数据转换至交换库,并上报至省就业局省级数据中心。从本阶段开始,各地交换库的当期监测数据在下期数据进入交换库前应予以保留,并不得修改更新。
2.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逐步扩大就业信息监测人员对象范围,并每月5日前报送。到本期结束前逐步实现《就业失业登记证》持证人员的全覆盖。
3.2012年1月起,全面开展就业信息监测工作,监测数据上报期限调整为每月的5日、20日,分别报送上月底和本月15日的监测数据,以确保全省跨地区享受政策人员能够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制定方案
建立全省就业信息监测制度,是加强就业失业管理,落实就业扶持政策的基础性工作,关系到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各地要高度重视,制定就业信息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有序推进就业信息监测工作。
为确保按时建立全省就业信息监测制度,省厅将把这项工作纳入2011年度目标考核,并定期通报工作进度。
(二)夯实基础,保证质量
各地要提前准备好监测系统应用软件运行的软、硬件环境和网络环境。要按照统一的技术要求,重点做好生产系统数据整理工作,剔除无效数据,确保数据准确性。要建立数据校验审核机制,确保数据转换上报的准确性。对于监测数据中的行政区划代码部分,各地要遵循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2260-2007),国家标准不能满足各地新情况要求的,参见《就业监测数据行政区划代码及扩充规则》(附件2)的内容确定并报省厅确认后统一启用。
(三)加强协调,明确责任
各地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要认真做好就业监测基础数据的管理工作和技术支持工作;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要组织相关业务技术培训工作,重点做好就业监测基础数据的整理、转换、检查工作。各部门要加强工作配合,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共同做好数据上报工作。成都、德阳、南充三市在2011年底前,要继续按失业动态监测制度要求按期上报相关数据,2012年起不再上报失业动态监测数据。
请各地于2011年3月5日前,将本地区就业信息监测工作负责单位及负责人名单和联系方式按照《就业信息监测工作负责单位及负责人登记表》(附件3)的要求报省就业局。
联系人:敬雄飞、张华锦
电 话:028-87798050、87789480
附件:1.就业监测基础数据库(表)结构及代码
2.就业监测数据行政区划代码及扩充规则
3.就业信息监测工作负责单位及负责人登记表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一日
附件1
就业监测基础数据库(表)结构及代码
一、主要名词解释
1.指标编码:指数据指标在数据库(表)中的字段名,遵循《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结构通则》有关规定编制。
2.指标类型:指数据指标在数据库(表)中计算机处理类型。类型用字母表示,其中:n为数值型,c为可变字符型。
3.指标长度:指数据指标在数据库(表)中的长度。数值型指标的长度以“m,n”或“m”的形式定义,其中n表示小数位数,m减n为整数部分位数。
4.代码标识:“y”表示该指标的取值为一组代码,要与代码表一起使用。
二、库(表)名称和代码
1.持证人员基本情况表(dy01)
包括持证人员的基本信息、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信息、就业登记信息、失业登记信息、失业保险待遇享受信息。持证人员指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劳动者,包括尚未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但已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接受管理与服务的劳动者。(共计47个指标)
2.就业援助对象认定情况表(dy02)
包括持证人员的基本信息、就业援助对象认定情况信息。(共计9个指标)
3.就业扶持政策享受情况表(dy03)
包括持证人员的基本信息、享受就业扶持政策情况信息。(共计11个指标)
三、库(表)结构和指标
(一)持证人员基本情况表 dy01
每月上报信息范围:当期信息
本表中,行政区划代码、数据期别、公民身份号码(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编号、姓名五项指标不得为空。其中,公民身份号码(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编号不能重复。
序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编码 | 指标类型 | 指标长度 | 代码标识 | 指标释义 |
(一)个人基本信息 | ||||||
1-1 | 行政区划代码 | aab301 | c | 6 | y | 指上报数据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所在地的行政区划代码。具体代码分类参照gb/t 226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并按统一规则扩充。 |
1-2 | 数据期别 | aae043 | c | 8 | | 指上报数据的具体日期,包括年、月、日,表示方式为yyyymmdd。 |
1-3 | 姓名 | aac003 | c | 50 | | 指劳动者的姓名,以劳动者有效居民身份证的内容为准。 |
1-4 | 公民身份号码(社会保障号码) | aac002 | c | 18 | | 指劳动者有效居民身份证的公民身份号码,即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号码。 |
1-5 | 个人编号 | aac001 | c | 20 | | 指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在信息系统中为劳动者编制的本地唯一识别号码。 |
1-6 | 出生日期 | aac006 | c | 8 | | 指劳动者出生时的具体日期,包括年、月、日,表示方式为yyyymmdd。以劳动者有效居民身份证的内容为准。 |
1-7 | 性别 | aac004 | c | 1 | y | 指劳动者的性别。具体代码分类采用gb/t 2261.1-2003 《个人基本信息分类与代码》 第1部分:人的性别代码。 |
1-8 | 民族 | aac005 | c | 2 | y | 指劳动者的民族。具体代码分类采用gb/t 3304-1991 《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并增加其他人员分类(代码为“99”)。 |
1-9 | 学历 | aac011 | c | 2 | y | 指劳动者的最高学历,以国家认可的学历证书的内容为准。具体代码分类参照gb/t 4658-2006《学历代码》。 |
1-10 | 毕业学校 | aac180 | c | 150 | | 指劳动者学历证书上记载的毕业学校,以国家认可的学历证书的内容为准。 |
1-11 | 毕业日期 | aac181 | c | 8 | | 指劳动者学历证书的发放日期,包括年、月、日,表示方式为yyyymmdd。以国家认可的学历证书的内容为准。 |
1-12 | 所学专业 | aac183 | c | 6 | y | 指劳动者学历证书上记载的专业名称,以国家认可的学历证书的内容为准。具体代码分类参照gb/t 16835-1997《高等学校本科、专科专业名称代码》,代码长度不足6位的,在代码值之后加“0”补足。 |
1-13 | 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工人技术等级) | aac015 | c | 1 | y | 指劳动者具有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最高等级,以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为准。具体代码分类采用gb/t 14946-2002 《全国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指标体系分类与代码》。 |
1-14 | 取得职业资格日期 | aac184 | c | 8 | | 指劳动者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具体日期,包括年、月、日,表示方式为yyyymmdd。以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为准。 |
1-15 | 职业(工种)资格名称 | aca111 | c | 7 | y | 指劳动者取得职业资格等级的职业(工种)名称,具体代码分类采用lb501-2002《劳动力市场职业分类与代码》。以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为准。 |
1-16 | 专业技术职务 | aac014 | c | 3 | y | 指劳动者取得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名称,以国家认可的专业技术职务证书的内容为准。具体代码分类采用gb/t 8561-2001《专业技术职务代码》。 |
1-17 | 取得专技资格日期 | aac185 | c | 8 | | 指劳动者取得专业技术职务的具体日期,包括年、月、日,表示方式为yyyymmdd。以国家认可的专业技术职务证书的内容为准。 |
1-18 | 户口性质(户籍地类别) | aac009 | c | 2 | y | 指劳动者的户口性质,以户口薄的内容为准。具体代码分类划分为农业、非农业、居民户三大类,仅填写一项。已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划分的,统一填写“居民户”。 |
1-19 | 户口所在地址 | aac010 | c | 150 | | 指劳动者户口所在地的详细地址,以户口薄的内容为准。 |
1-20 | 户口登记日期 | aac186 | c | 8 | | 指劳动者户口登记的具体日期,包括年、月、日,表示方式为yyyymmdd。以户口薄的内容为准。 |
1-21 | 户口所在地行政区划代码 | aab299 | c | 6 | y | 指劳动者户口登记地区的行政区划代码,具体代码分类参照gb/t 226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以户口薄的内容为准。 |
1-22 | 常住地址 | aac046 | c | 150 | | 指劳动者现居住半年以上的具体地址,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县)、街道(乡镇)及门牌号等。 |
(二)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信息 | ||||||
1-23 | 就业失业登记证编号 | adc001 | c | 16 | | 指劳动者持有并有效的《就业失业登记证》编号。劳动者持有多个《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其证件编号应采用发证日期最晚并有效的《就业失业登记证》所记载的内容。《就业失业登记证》编号规则参照《关于印发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75号)中“附件3.《就业失业登记证》栏目解释及填写说明”的有关要求。 |
1-24 | 发证机构 | aaf011 | c | 150 | | 指向劳动者具体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名称。机构名称应使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的全称,并包括该机构所属行政区划名称。劳动者持有多个《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其发证机构应采用发证日期最晚并有效的《就业失业登记证》所记载的内容。 |
1-25 | 发证日期 | aac187 | c | 8 | | 指向劳动者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具体日期,包括年、月、日,表示方式为yyyymmdd。劳动者持有多个《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其发证日期应采用发证日期最晚并有效的《就业失业登记证》所记载的内容。 |
1-26 | 证件注销原因 | adc070 | c | 2 | y | 指劳动者持有的《就业失业登记证》失效并由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进行注销的原因。劳动者持有多个《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其证件注销原因应采用发证日期最晚并有效的《就业失业登记证》所记载的内容。 |
1-27 | 证件注销日期 | adc071 | c | 8 | | 指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注销劳动者《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具体日期,包括年、月、日,表示方式为yyyymmdd。劳动者持有多个《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其证件注销日期应采用发证日期最晚的《就业失业登记证》所记载的内容。 |
(三)就业登记信息 | ||||||
1-28 | 就业登记类型 | adc100 | c | 2 | y | 指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办理本次就业登记的登记类型,包括实现就业和终止就业。以劳动者当前最新的就业登记情况为准。 |
1-29 | 实现/终止就业登记日期 | adc110 | c | 8 | | 指劳动者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办理本次实现就业或终止就业的具体日期,包括年、月、日,表示方式为yyyymmdd。其中,劳动者被用人单位招用的,以建立、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日期为准;劳动者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的,以相关证明材料的日期为准。 |
1-30 | 就业形式 | adc111 | c | 3 | y | 指劳动者本次实现就业的形式。劳动者终止就业时,本指标项为空。 |
1-31 | 就业登记机构所在地行政区划代码 | adf110 | c | 6 | y | 指经办本次就业登记的机构所在地的行政区划代码。具体代码分类参照gb/t 226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
(四)失业登记信息 | ||||||
1-32 | 失业登记类型 | adc200 | c | 2 | y | 指劳动者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办理本次失业登记的登记类型,包括失业登记和注销失业登记。以劳动者当前最新的失业登记情况为准。 |
1-33 | 失业登记/注销失业登记日期 | adc210 | c | 8 | | 指劳动者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办理本次失业登记或注销失业登记的具体日期,包括年、月、日,表示方式为yyyymmdd。 |
1-34 | 失业登记原因 | ajc093 | c | 2 | y | 指造成登记失业人员本次失业的原因。劳动者注销失业登记时,本指标项为空。 |
1-35 | 注销失业登记原因 | ajc00a | c | 2 | y | 指本次注销失业登记的具体原因。劳动者失业登记时,本指标项为空。 |
1-36 | 失业登记机构所在地行政区划代码 | adf210 | c | 6 | y | 指经办本次失业登记的机构所在地的行政区划代码,具体代码分类参照gb/t 226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
(五)失业保险待遇享受信息 | ||||||
1-37 | 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状态 | aae170 | c | 2 | y | 指劳动者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实际情况。 |
1-38 | 累计缴费月数 | ajc120 | n | 3 | | 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失业前所有视同缴费月数和实际缴费月数之和。 |
1-39 | 上次失业未领取失业保险金剩余月数 | ajc055 | n | 3 | | 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上次失业应该领取而未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剩余月数。 |
1-40 | 本次核定领取失业保险金月数 | ajc097 | n | 3 | | 指按规定核定的失业人员应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时间。 |
1-41 | 本次应领取失业保险金额 | ajc096 | n | 8,2 | | 指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失业人员在核定期限内全部应领取的失业保险金金额的总和。 |
1-42 | 本月实际领取失业保险金额 | ajc167 | n | 8,2 | | 指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失业人员本月实际领取的失业保险金金额。 |
1-43 | 实际领取失业保险金月数 | ajc098 | n | 3 | | 指截至报告期末,本次失业期间失业人员实际领取失业保险金的累计月数。 |
1-44 | 领取医疗补助金金额 | ajc152 | n | 8,2 | | 指当期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患病医疗,按规定领取的医疗补助金。 |
1-45 | 生育补助金 | ajc158 | n | 8,2 | | 指按照地方规定女性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生育,并符合国家计划生育规定,一次性发给本人的生育补助金。 |
1-46 | 领取丧葬、抚恤补助金额 | ajc00e | n | 8,2 | | 指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按规定一次性发给其家属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金额。 |
1-47 | 职业培训补贴 | ajc163 | n | 8,2 | | 从失业保险基金列支用于失业人员接受职业培训的补贴资金。应填报个人实际领取或报销部分。 |
(二)就业援助对象认定情况表 dy02
每月上报信息范围:当期信息
本表中,行政区划代码、数据期别、公民身份号码(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编号、姓名五项指标不得为空。其中,公民身份号码(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编号不能重复。
序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编码 | 指标类型 | 指标长度 | 代码标识 | 指标释义 |
2-1 | 行政区划代码 | aab301 | c | 6 | y | 指上报数据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所在地的行政区划代码。具体代码分类参照gb/t 226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并按统一规则扩充。 |
2-2 | 数据期别 | aae043 | c | 8 | | 指上报数据的具体日期,包括年、月、日,表示方式为yyyymmdd。 |
2-3 | 姓名 | aac003 | c | 50 | | 指就业援助对象的姓名,以劳动者有效居民身份证的内容为准。 |
2-4 | 公民身份号码(社会保障号码) | aac002 | c | 18 | | 指就业援助对象有效居民身份证的公民身份号码,即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号码。 |
2-5 | 个人编号 | aac001 | c | 20 | | 指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在信息系统中为就业援助对象编制的本地唯一识别号码。 |
2-6 | 认定为就业援助对象类型 | adc310 | c | 3 | y | 指劳动者被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认定为就业援助对象的类型。本指标仅填写一种类型,劳动者被认定为多种就业援助对象类型的,应拆分为多条记录进行存储。 |
2-7 | 被认定为退出就业援助对象范围的原因 | adc320 | c | 3 | y | 指劳动者被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认定为退出就业援助对象范围的原因。劳动者被认定为就业援助对象时,本指标项为空。 |
2-8 | 经办日期 | aae036 | c | 8 | | 指认定劳动者是否为就业援助对象的具体日期,包括年、月、日,表示方式为yyyymmdd。 |
2-9 | 经办机构所在地行政区划代码 | aab299 | c | 6 | y | 指认定劳动者是否为就业援助对象的机构所在地的行政区划代码。 |
(三)就业扶持政策享受情况表 dy03
每月上报信息范围:当期信息
本表中,行政区划代码、数据期别、公民身份号码(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编号、姓名五项指标不得为空。其中,公民身份号码(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编号不能重复。
序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编码 | 指标类型 | 指标长度 | 代码标识 | 指标释义 |
3-1 | 行政区划代码 | aab301 | c | 6 | y | 指上报数据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所在地的行政区划代码。具体代码分类参照gb/t 226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并按统一规则扩充。 |
3-2 | 数据期别 | aae043 | c | 8 | | 指上报数据的具体日期,包括年、月、日,表示方式为yyyymmdd。 |
3-3 | 姓名 | aac003 | c | 50 | | 指就业援助对象的姓名,以劳动者有效居民身份证的内容为准。 |
3-4 | 公民身份号码(社会保障号码) | aac002 | c | 18 | | 指就业援助对象有效居民身份证的公民身份号码,即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号码。 |
3-5 | 个人编号 | aac001 | c | 20 | | 指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在信息系统中为就业援助对象编制的本地唯一识别号码。 |
3-6 | 核准日期 | aae034 | c | 8 | | 指核准劳动者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的日期,包括年、月、日,表示方式为yyyymmdd。 |
3-7 | 享受政策类型 | adc450 | c | 3 | y | 指核准就业援助对象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的具体类型。本指标仅填写一种类型,劳动者被核准可以同时享受为多种就业援助政策的,应拆分为多条记录进行存储。 |
3-8 | 政策享受开始日期 | aae030 | c | 8 | | 指就业援助对象所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的开始日期,包括年、月、日,表示方式为yyyymmdd。就业扶持政策没有享受期限的,本指标项为空。 |
3-9 | 政策享受终止日期 | aae031 | c | 8 | | 指就业援助对象所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的终止日期,包括年、月、日,表示方式为yyyymmdd。就业扶持政策没有享受期限的,本指标项为空。 |
3-10 | 经办日期 | aae036 | c | 8 | | 指为就业援助对象办理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的具体日期,包括年、月、日,表示方式为yyyymmdd。 |
3-11 | 经办机构所在地行政区划代码 | aab299 | c | 6 | y | 指为就业援助对象办理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的经办机构所在地的行政区划代码。 |
四、代码表
1-1 行政区划代码 aab301
参照gb/t 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并按统一规则扩充。
扩充规则及代码表详见附件2。
1-7 性别 aac004
采用gb/t 2261.1-2003 《个人基本信息分类与代码 第1部分:人的性别代码》。
代 码 | 性别 | 代 码 | 性别 |
1 | 男性 | 9 | 未说明性别 |
2 | 女性 | |
1-8 民族 aac005
采用gb/t 3304-1991 《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并增加其他人员分类(代码99)。
代 码 | 民族 | 代 码 | 民族 |
01 | 汉族 | 30 | 土族 |
02 | 蒙古族 | 31 | 达翰尔族 |
03 | 回族 | 32 | 仫佬族 |
04 | 藏族 | 33 | 羌族 |
05 | 维吾尔族 | 34 | 布朗族 |
06 | 苗族 | 35 | 撒拉族 |
07 | 彝族 | 36 | 毛南族 |
08 | 壮族 | 37 | 仡佬族 |
09 | 布依族 | 38 | 锡伯族 |
10 | 朝鲜族 | 39 | 阿昌族 |
11 | 满族 | 40 | 普米族 |
12 | 侗族 | 41 | 塔吉克族 |
13 | 瑶族 | 42 | 怒族 |
14 | 白族 | 43 | 乌孜别克族 |
15 | 土家族 | 44 | 俄罗斯族 |
16 | 哈尼族 | 45 | 鄂温克族 |
17 | 哈萨克族 | 46 | 德昂族 |
18 | 傣族 | 47 | 保安族 |
19 | 黎族 | 48 | 裕固族 |
20 | 傈傈族 | 49 | 京族 |
21 | 佤族 | 50 | 塔塔尔族 |
22 | 畲族 | 51 | 独龙族 |
23 | 高山族 | 52 | 鄂伦春族 |
24 | 拉祜族 | 53 | 赫哲族 |
25 | 水族 | 54 | 门巴族 |
26 | 东乡族 | 55 | 珞巴族 |
27 | 纳西族 | 56 | 基诺族 |
28 | 景颇族 | 99 | 其他 |
29 | 柯尔克孜族 | | |
1-9 学历 aac011
参照gb/t 4658-2006 《学历代码》。
代 码 | 学历 | 代 码 | 学历 |
10 | 研究生及以上 | 44 | 职业高中 |
11 | 博士研究生 | 47 | 技工学校 |
14 | 硕士研究生 | 60 | 普通高中 |
20 | 大学本科 | 70 | 初中及以下 |
30 | 大学专科 | 71 | 初级中学 |
40 | 中专技校 | 81 | 小学 |
41 | 中等专科 | 90 | 其他 |
1-12 所学专业aac183
参照gb/t 16835-1997《高等学校本科、专科专业名称代码》。代码长度不足六位的,在代码值之后加“0”补足。
代 码 | 专业 | 代 码 | 专业 |
010000 | 哲学 | 080100 | 地矿类 |
010100 | 哲学类 | 080200 | 材料类 |
010200 |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 080300 | 机械类 |
020000 | 经济学 | 080400 | 仪器仪表类 |
020100 | 经济学类 | 080500 | 热能核能类 |
020200 | 工商管理类 | 080600 | 电工类 |
030000 | 法学 | 080700 | 电子与信息类 |
030100 | 法学类 | 080800 | 土建类 |
030200 | 社会学类 | 080900 | 水利类 |
030300 | 政治学类 | 081000 | 测绘类 |
030400 | 公安学类 | 081100 | 环境类 |
040000 | 教育学 | 081200 | 化工与制药类 |
040100 | 教育学类 | 081300 | 轻工粮食食品类 |
040200 | 思想政治教育类 | 081400 | 农业工程类 |
040300 | 体育学类 | 081500 | 林业工程类 |
040400 | 职业技术教育类 | 081600 | 纺织类 |
050000 | 文学 | 081700 | 交通运输类 |
050100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081800 | 航空航天类 |
050200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081900 | 兵器类 |
050300 | 新闻学类 | 082000 | 公安技术类 |
050400 | 艺术类(一) | 082100 | 工程力学类 |
050500 | 艺术类(二) | 082200 | 管理工程类 |
060000 | 历史学 | 090000 | 农学 |
060100 | 历史学类 | 090100 | 植物生产类 |
060200 | 图书信息档案学类 | 090200 | 森林资源类 |
070000 | 理学 | 090300 | 环境保护类 |
070100 | 数学类 | 090400 | 动物生产与兽医类 |
070200 | 物理学类 | 090500 | 水产类 |
070300 | 化学类 | 090600 | 管理类 |
070400 | 生物科学类 | 090700 | 农业推广类 |
070500 | 天文学类 | 100000 | 医学 |
070600 | 地质学类 | 100100 | 基础医学类 |
070700 | 地理科学类 | 100200 | 预防医学类 |
070800 | 地球物理学类 | 100300 |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
070900 | 大气科学类 | 100400 | 口腔医学类 |
071000 | 海洋科学类 | 100500 | 中医学类 |
071100 | 力学类 | 100600 | 法医学类 |
071200 | 信息与电子科学类 | 100700 | 护理学类 |
071300 | 材料科学类 | 100800 | 药学类 |
071400 | 环境科学类 | 100900 | 管理类 |
071500 | 心理学类 | 110000 | 军事学 |
071600 | 科技信息与管理类 | 990000 | 其他学科 |
080000 | 工学 | |
1-13 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工人技术等级)aac015
采用gb/t 14946-2002 《全国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指标体系分类与代码》。
代 码 | 国家职业资格等级 | 代 码 | 国家职业资格等级 |
1 | 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 | 4 | 职业资格四级(中级) |
2 | 职业资格二级(技师) | 5 | 职业资格五级(初级) |
3 | 职业资格三级(高级) | |
1-15 职业(工种)资格名称 aca111
采用lb501-2002 《劳动力市场职业分类与代码》。
代 码 | 职业(工种) | 代 码 | 职业(工种) |
1000000 | 单位负责人 | 4070500 | 摄影服务人员 |
1050000 | 企业管理人员 | 4070600 | 验光配镜人员 |
1050100 | 部门经理 | 4070700 | 洗染、织补人员 |
1059900 | 其他企业管理人员 | 4070800 | 浴池服务人员 |
2000000 | 专业、技术人员 | 4071000 | 家用机电产品维修人员 |
2010000 | 科研人员 | 4071100 | 办公设备维修人员 |
2019900 | 科研人员 | 4071200 | 保育、家庭服务员 |
2020000 | 工程技术人员 | 4071300 | 清洁工 |
2020100 | 地质勘探工程技术人员 | 4073000 | 家庭教师 |
2020200 | 测绘工程技术人员 | 4073100 | 电梯工 |
2020300 | 矿山工程技术人员 | 4079900 | 其他社会服务人员 |
2020400 | 石油工程技术人员 | 5000000 | 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 |
2020500 | 冶金工程技术人员 | 5010000 | 种植业生产人员 |
2020600 | 化工工程技术人员 | 5010100 | 大田作物生产人员 |
2020700 | 机械工程技术人员 | 5010200 | 农业实验人员 |
2020800 | 兵器航空航天工程技术人员 | 5010300 | 园艺作物生产人员 |
2021100 | 电子工程技术人员 | 5010500 | 中药材生产人员 |
2021200 | 通信工程技术人员 | 5010600 | 农副林特产品加工工 |
2021300 | 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 | 5019900 | 其他种植业生产人员 |
2021400 | 电气工程技术人员 | 5020000 | 林业及动植物保护人员 |
2021500 | 电力工程技术人员 | 5020400 | 木材采运人员 |
2021600 | 邮政工程技术人员 | 5029900 | 其他林业及野生动植物保护人员 |
2021700 | 广播影视工程技术人员 | 5030000 | 畜牧业生产人员 |
2021800 | 交通工程技术人员 | 5039900 | 畜牧业生产人员 |
2021900 | 民用航空工程技术人员 | 5040000 | 渔业生产人员 |
2022000 | 铁路工程技术人员 | 5040100 | 水产养殖人员 |
2022100 | 建筑工程技术人员 | 5040200 | 水产捕捞及有关人员 |
2022200 | 建材工程技术人员 | 5040300 | 水产品加工工 |
2022300 | 家具设计、林业工程技术人员 | 5049900 | 其他渔业生产人员 |
2022400 | 水利工程技术人员 | 5050000 | 水利设施管理养护人员 |
2022500 | 海洋工程技术人员 | 5059900 | 水利设施管理养护人员 |
2022600 | 水产工程技术人员 | 5090000 | 农林机械操作和能源开发人员 |
2022700 | 纺织工程技术人员 | 5090100 | 农林机械操作和能源开发人员 |
2022800 | 食品工程技术人员 | 6000000 | 生产运输工人 |
2022900 | 气象工程技术人员 | 6010000 | 勘测及矿物开采工 |
2023000 | 地震工程技术人员 | 6010100 | 地质勘查人员 |
2023100 | 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人员 | 6010200 | 测绘人员 |
2023200 | 安全工程技术人员 | 6010300 | 矿物开采工 |
2023300 | 标准化、计量、质量工程技术人员 | 6010400 | 矿物处理工 |
2023400 | 工业管理工程技术人员 | 6010500 | 钻井人员 |
2023500 | 生物工程技术人员 | 6010600 | 石油、天然气开采人员 |
2029900 | 其他工程技术人员 | 6010700 | 盐业生产人员 |
2030000 | 农业技术人员 | 6019900 | 其他勘测及矿物开采工 |
2030100 | 土壤肥料技术人员 | 6020000 | 金属冶炼轧制工 |
2030200 | 植物保护技术人员 | 6020100 | 金属冶炼工 |
2030300 | 园艺技术人员 | 6020800 | 金属轧制工 |
2030400 | 作物遗传育种栽培技术人员 | 6029900 | 其他金属冶炼、轧制工 |
2030500 | 兽医兽药技术人员 | 6030000 | 化工产品生产工 |
2030600 | 畜牧与草业技术人员 | 6039900 | 化工产品生产工 |
2039900 | 其他农业技术人员 | 6040000 | 机械制造加工工 |
2040000 | 飞机船舶技术人员 | 6040100 | 机械冷加工工 |
2040200 | 船舶指挥引航人员 | 6040101 | 车工 |
2049900 | 其他飞机船舶技术人员 | 6040102 | 铣工 |
2050000 |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 6040103 | 刨插工 |
2050100 | 西医 | 6040104 | 磨工 |
2050200 | 中医 | 6040105 | 镗工 |
2050500 | 公共卫生医师 | 6040106 | 钻床工 |
2050600 | 药剂师 | 6040108 | 加工中心操作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