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嘉兴市防震减灾规划(2006―2010年)的通知

2020年07月29日02:26:42
发布部门: 浙江省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 嘉政办发[2006]15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嘉兴市防震减灾规划(2006―2010年)》已经五届市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六年十月十九日
嘉兴市防震减灾规划(2006―2010年)

我市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历史上曾发生数次破坏性地震,近年来周边地区也多次发生有感地震。为认清我市防震减灾形势,明确防震减灾目标任务,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浙江省防震减灾规划》和《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回顾和总结
(一)主要工作进展。
“十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以提高城市地震综合防御能力为重点,全力推进“十年目标”任务逐步实施,加大了防震减灾各重要环节的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加强了组织领导,提高了队伍素质。各地均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和布置本地的防震减灾工作,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明确了各级政府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成立了各级地震办(局)、地震测防中心,配备了工作人员,加强了行政管理职能。
二是加强了制度建设,推进了依法行政。结合我市实际,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嘉兴市防震减灾“十五”计划》、《嘉兴市工程建设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实施办法》、《嘉兴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实施办法》等文件,加强执法监督管理。。
三是加强了监测预报基础工程建设,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大力加强防震减灾基础工程建设。目前,“一中心二台网”建设已初具规模,形成一个分中心,多个全省数据共享子台包括二个测震遥测子台、一个强地震台组成的地震监测台网,五个数字化前兆观测站组成的地震前兆监测台网。
四是城市地震应急防御能力有所提高。初步建立了抗震救灾指挥应急工作体系,制订完善了市和各县(市、区)二级政府的地震应急预案,建立了市地震应急通信系统,与市政府信息网、浙江省地震信息网实现了对接,从而提高了我市震情传递和地震应急能力。
迨羌忧苛朔勒鸺踉挚破蘸头ü嫘?传教育工作。建立了地震科普宣传网络体系,形成常设与定期相结合、网上与实地相结合、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联动机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了我市社会公众对地震科学的了解程度和法制观念,增强了地震应急防范和心理承受能力,社会稳定度有所提高??br>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防震减灾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各级部门和单位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不一,缺乏统一管理;县(市、区)的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的建制没有完全到位;对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还不完善;城市地震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二是各类地震监测(观测)台网布局有待完善,部分现有的仪器设备已需要更新换代。
三是对地震重点监视区内的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等基础工作还未开展。
四是包括农村在内的广大民居存在地震安全隐患,特别是广大农村的民居建筑抗震设防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是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十一五”防震减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切实落实“突出重点、全面防御,健全体系、强化管理,社会参与、共同防御”三大战略要求,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我市综合防震减灾能力。
(二)主要目标。
到2010年,我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5-6级,相应于我市辖区地震基本烈度的能力,城市防震减灾能力力争达到国内先进。具体表现为:
在5-6级地震灾害发生时,市和有关县(市、区)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在30分钟内确定震情,启动应急预案,有序、高效地实施应急反应,进行抢险救灾,灾民能自救互救,使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很少,经济损失小;城市生命线工程、交通枢纽及其它重大工程基本完好,建筑物严重破坏比例很低;各种社会功能很快恢复,社会秩序较快稳定。
发生地震误传谣传事件或其他省市严重地震灾害导致在本地发生社会异动时,各级政府和防震减灾主管部门及社会宣传部门有对策,能及时科学地平息事态,保持社会稳定。
三、“十一五”防震减灾工作要点
(一)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系,改善防震减灾依法行政环境,依法开展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的地震安全性评价。
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系,加大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工作宣传力度,特别是对各级主要领导的宣传,真正做到领导重视,群众支持;完善配套政策,明确管理职能。地震与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相关业务部门要加强沟通,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工作。依法、科学地开展市域地震安全性总体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突出重点,对拟建的生命线工程、容易引发次生灾害的重要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从而科学确定拟建工程项目抗震设防要求。
(二)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小区划工作。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做好城市地震安全基础调查工作。在省地震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分别开展市本级、嘉善等县(市)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城市震害预测和防御对策工作;开展重点监视防御区县(市)级的震害预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组织完成城市地震活动构造带的探测,进行大比例尺活断层地质填图,充分揭示我市的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防御对策基础资料库,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规划建设和国土利用提供基础依据。
(三)建设强震动台网,完善前兆台网,开展深井观测,形成监测预测数据共享平台。
按照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工作要求,科学规划,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强震动观测台网。在“十五”地震监测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适应城市化对地震观测环境的影响,以及地震活动构造探测的需要,逐步开展地震深井观测,推动我市地震监测和预测预报技术的发展。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传输技术,与长三角区域内的周边地区联合,建设成一个国内先进的地震数据共享平台。
(四)进一步做好地震应急工作,完善救援救助体系。
进一步完善全市抗震救灾指挥系统。制定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建立经常性的工作通报和联络机制,配合省防震减灾指挥部适时开展演习,以保证指挥系统各项功能的实现。
重视地震应急救灾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更新,尽快建成功能全面、反应灵敏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为地震应急和抗震救灾指挥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建立市、县(市、区)、镇(乡、街道)三级灾情速报渠道,并结合群测群防网点建设,建立健全灾情信息速报人员网络。明确镇(乡、街道)的科技助理员和民政助理员等为灾情速报人员,逐步为其配备相应装备,给予一定经费补助。
根据省防震减灾指挥部统一部署,推进全市地震灾害专业救援力量的建设,提升整体专业救援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消防、民防、民政、交通、卫生、建设、电力、水利、部队等各方面救援救助资源的作用,组织动员社会公众和民间团体,发展救援志愿者队伍;合理建设应急物品的储备网络,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满足应急救灾工作需要。
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地震灾害保险、社会捐赠相结合的多渠道灾后恢复重建与救助补偿机制。
(五)逐步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编制“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实施方案。各县(市、区)地震、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民居防震抗震知识宣传教育和抗震设防技术指导,开发推广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农村民居建设图集和施工技术,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逐步建立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初步建立村镇房屋抗震设防政策扶持、引导体系,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共同组织开展“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建设地震科普教育基地。
市、县(市、区)地震主管部门应积极会同宣传、教育、科协等部门,研究制定提高民众防震减灾意识的政策和措施,编制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规划,完善宣传网络,制作针对不同宣传对象的宣传资料。每个县(市、区)要建立一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积极推进我市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并将其列入年度经费预算,保证宣传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2006―2010年重点建设项目
(一)长三角城市群地震与地震海啸预警系统嘉兴部分。
我市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港口、核电站、跨海大桥等重大基础工程密集,必须开展对地震及地震海啸的预测预警。根据我市辖区内第四纪沉积物普遍较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以及沿海海浪干扰等特点,开展(城市)深井地震观测有效避开各类地表人为等干扰,建设烈度速报台对沿海大地震进行精确的速报,包括震源参数、机制的速报,从而为海啸预测提供准确的地震资料。
项目主要内容:根据省地震局的统一部署,在我市辖区内建设4个烈度速报台;建设一个深井综合观测台;秦山核电站对其原有的强震台站进行数字化改造,同时增加烈度速报功能。完善我市现有的地震信息节点,实现与中国地震海啸预警中心、邻省市地震海啸预警中心的实时联网。实时传递海啸预警信息,快速准确地向有关部门和公众发布。
(二)地壳形变观测网络工程。
地壳形变观测网络工程以全球定位系统观测技术为主要手段,构成大范围、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包括海洋在内的全省及其毗邻地区的三维地壳形变及其主要活动断裂和构造块体运动的观测网络。同时,针对我市特定的地质条件,利用GPS网络进行地面沉降的即时观测。
项目主要内容:根据全省GPS网络建设规划,在我市辖区内建设1个基准观测站,实行实时观测;建设1个基本站,实行定期观测;建设数据处理中心和数据共享系统。
(三)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网络。
以市防震减灾科普馆为示范,在各县(市、区)县城(新城)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学校,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纳入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和科普活动中,形成配套的宣传教育载体和作品,逐步普胺勒鸺踉种?识,全面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br> 项目主要内容:完善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馆;在各县(市、区)县城(新城)及其他有条件的中心镇分别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学校;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制作和引进较高质量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制品;逐年深入社区、农村,进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条件的地震台站向社会开放,开展地震知识宣传和现场展示。
(四)城市地震安全基础工程。
进行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开展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及震害预测,是保障城市地震安全的基础工程,关系到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及我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项目主要内容:第一,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开展市区、嘉善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为城市规划、工程建设等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其他有条件的县(市)也要积极开展活断层探测工作。第二,城市地震小区划。开展县(市、区)级以上城市地震小区划工作。根据所在地区地震地质构造特点以及地震活动背景,结合城市(县城)工程地震条件,编制城市地震小区划,为科学合理确定城市抗震设防要求提供依据。第三,提出各县(市、区)城市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方案,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危旧房屋采取政府指导、业主负责的原则进行加固和改造;对容易产生地震次生灾害的重大工程,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以及各类危、旧校舍等,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和改造加固;开展城市震害预测工作,为城市震害预测、震害防御措施决策和政府应急救援指挥提供技术支持。
(五)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
选择有典型代表的农村民房开展抗震能力现状调查,在省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农村民房抗震设防要求和防震减灾技术方法研究,在遭受5-6级地震基本不倒塌的原则下,提出一系列适用不同经济水平、地震环境、不同房屋类型和风俗习惯的房屋示范抗震技术要求,通过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农村工匠培训、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农村民居建设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建设。
项目主要内容:农村民居基础资料调查与抗震防震能力评价;农村民居抗震防震技术开发;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建设;农村民居抗震防震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农村民居抗震防震技术服务网建设。
(六)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通过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升我市地震应急和紧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项目主要内容:建设市级地震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和现场应急处置系统;完善市、县(市、区)地震应急预案;建设市、县(市、区)地震灾情信息速报网络系统;开展社区地震志愿者队伍工作;结合其它灾种开辟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为了有效保障规划目标得以实施,应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各级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统一领导。
防震减灾事业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公益事业,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加强政府统一领导,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关键。各级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统一各级领导思想认识,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责职分工,各负其责,搞好协同和分级管理,认真实施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逐步形成适应我市发展实际、有自身特色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工作体系。
(二)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浙江省实施<防震减灾法>办法》是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法规保障和依据,各级领导首先要学习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行政,努力提高管理防震减灾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依法推进事业发展。在地方政府机构设置中,要按国家防震减灾法及省政府的要求,配置人员,明确县以上地震工作部门的职责。加强依法行政,完善防震减灾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法规意识。
(三)加强地震工作队伍建设,加速人才培养。
根据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要,有计划培养相关各类人才。采用多种形式,调动社会各方面人士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参与积极性,支持有潜力有贡献的科技人员脱颖而出,逐步形成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和较高敬业精神,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防震减灾工作队伍,不断开创全市地震工作新局面。
(四)加大投入,保障防震减灾工作事业的开展。
按照上级要求,各级政府要依法认真编制防震减灾计划(规划),并将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长远规划。为保障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目标任务的实现,各地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建立重点项目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各项目计划论证和实施监督检查,并借鉴目前地震监测台网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技术和经费支持,加快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五)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地震科技成果。
防震减灾工作基础薄弱、起步晚,各地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吸收和引进先进适用的当代地震科技成果,加快成果转化,并突出重点,立足可能性,注重可行性,集中力量稳步推进,使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进入全省中等城市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