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批转省计委关于安徽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的通知

2020年07月23日09:41:26
发布部门: 安徽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皖政[2004]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计委《关于安徽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已经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04年是深入贯彻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推进“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做好2004年经济和 社会发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4年我省经济社会 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步阶段的 重点任务,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抢抓发展机遇,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开放步伐,以工业化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强化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 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对2004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 署,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结合本地、本部 门实际,认真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抓紧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 力。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四年二月三日 
 
 
关于安徽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2003年,我省先后遭受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特大洪涝灾害,经济和社会发展遇到了超乎预料的困难。面对严峻形势,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众志成城,团结拚搏,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保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2%,是1998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完成财政收入412亿元,增长18.9%。工业化水平稳步提升,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科教兴皖深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实现。 
2004年我省经济发展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国内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产业和治淮的投入,宏观环境较为有利。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大部分保护措施即将到期,国际、国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我省产业层次不高,整体经济素质不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充分调动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抢抓机遇,妥善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趋利避害,乘势而上,推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经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5%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左右,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关键之一是组织实施好“861”行动计划。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步阶段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861”行动计划的实质是,以工业化为核心,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具有较强牵动力、总规模上万亿元的数百个重大项目,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确保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2004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加大治淮力度。淮河治理是继长江整治后,从根本上改善我省发展条件的一项千秋伟业。当前,要积极推进行蓄洪区口门建闸、险闸加固及堤防加固等应急工程建设,确保安全度汛。完成行蓄洪区及河滩地30万人的移民迁建和中小学校舍、基层卫生院所、道路、桥梁等水毁工程修复重建任务。积极推进淮河治理,加快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淮干整治等续建项目建设进度,开工建设白莲崖水库、涡河、沙颍河治理等重大项目,力争全年治淮投资40亿元以上。 
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淠史杭、驷马山、花凉亭和女山湖水库等大型灌区投资力度,稳步推进引江济淮前期工作。加强水源工程配套,改造中低产田,推进防护林建设和小流域治理。加快农村道路建设,2004年再开工2000公里以上农村国债公路。继续加强农村卫生、教育、电网、人畜饮水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推进宿州、阜阳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强滁州大型商品粮基地后续管理,努力将皖北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商品粮基地。切实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提高单产,预期今年粮食产量2600万吨。坚持以高效经济作物、蔬菜园艺和畜牧业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强种子工程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继续支持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龙头企业。 
发展县域经济。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为动力,着手建设一批经济强县,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继续运用贷款贴息的方式,支持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向县城和中心建制镇集聚,壮大经济实力。 
扩大劳务输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做好就业技能培训、用工信息发布等工作。在农民工输入较多的地区建立管理服务站,提供咨询、法律等方面的援助。继续清理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检查和处罚力度。力争全年新增劳务输出40万人。 
二、加快重点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抓住消费结构升级和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机遇,着力将加工制造业提升到一个新水平。积极推动汽车产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零部件产业,加快奇瑞发动机和变速箱、江汽多功能运动车等项目建设。在完善配套能力的同时,引导家电企业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加快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壮大机械装备和精细化工产业。抓好叉车集团工业园、日立挖掘机扩建、安庆石化化肥原料“油改煤”、两淮煤化工基地、联合利华工业园等项目。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支持丰原700万吨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尽快将丰原集团建成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排头兵。推进安庆50万吨林纸一体化等项目前期工作。 
进一步壮大能源原材料产业。把实施皖电东送工程放到突出位置。加快电源点项目建设进度,推进皖电东送西通道前期工作。展开两淮煤炭基地建设,开工丁集、张北等矿井,加大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和沉陷区治理。抓好马钢薄板、海螺日产万吨水泥熟料、巢东集团重质碳酸钙等项目建设。支持马钢、铜陵有色等企业“走出去”,拓展原料供给渠道。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和重大项目。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依托,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中药等领域组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数字安徽”建设。 
加强电力、运输的协调调度。做好电煤供应工作,保障电力机组的稳发满发。加强电网调度,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建立电网重大事故应急机制。大力推进峰谷分时电价,强化需求侧管理。抓好节电工作。加强与铁路运输部门的协调,保障重要物资供给。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提升服务业层次。认真落实全省旅游规划和“两山一湖”旅游规划。改善旅游交通设施,建成黄山—杭州高速公路,完成黄山机场扩建工程,继续抓好旅游国债道路建设,提升景区通达能力。在加强资源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深度开发,提高旅游的文化底蕴。进一步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境外的旅游合作,推动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支持专业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市场的信息网络、物流配送等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积极发展会展经济。放开搞活住房二级市场,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加速发展物业管理、家政服务、休闲康乐等新兴服务业,引导社区服务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扩大消费需求。努力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现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继续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坚决打击制假售假、价格欺诈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扩大消费信贷,培育汽车、住房、电信等新的消费热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拓展农村市场。尽快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 
四、全面实施大开放战略,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组织好皖粤经济技术合作、第四届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香港经贸合作等重点招商活动。注重引进一批加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扩大引资规模,提高引资质量。继续抓好小分队招商、园区招商、专业招商,面向重点地区派驻招商代表长期招商。注重发挥大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和并购重组。切实办好现有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强化服务与管理,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以上,实际到位省外资金增长30%以上。努力扩大外贸出口。 
适应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进一步扩大生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外贸经营权,推动外贸企业从收购制向代理制转变,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地产品出口。继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重点支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力争外贸出口增长8%以上。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保护措施陆续到期的情况,积极做好应对工作。 
加快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巩固和扩大近几年与沪苏浙等地的经济技术交流成果,加强政策、产业、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加快蚌埠——南京、沿江高速公路建设,完成合肥——南京高速公路改造和318国道广祠段建设,开工合肥——南京铁路和铜九铁路,完善联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交通网络。 
五、加大投入力度,增强发展后劲 
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围绕“861”行动计划,进一步充实完善项目库,按照动态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一手抓在建项目建设,一手抓项目前期工作,形成梯次推进的格局。2004年要确保佳通全钢子午胎扩建、皖维集团高强高膜纤维、许疃煤矿、蒙城——蚌埠高速公路、合铜黄高速公路庐江——铜陵段、安庆长江大桥等39个重点项目按期建成;继续推进安庆电厂、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宿州60万吨小麦综合加工、漯阜铁路安徽段改扩建等87个续建项目;开工兴建奇瑞轿车扩建、马钢镀锌板、合肥——叶集高速公路、合肥——淮南——阜阳高速公路、黄山国际会展中心等55个重点项目。进一步落实责任制,积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 
积极争取新增国债资金。根据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的投向,积极做好工作,力争新增国债资金继续占国家分配到各省市5%的份额。针对国债资金主要投向农村和基层、“点多面广”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国债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国债资金管理,加大稽察力度。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工程质量。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在财政增收的基础上,增加建设性投资。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优质项目,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支持具备条件的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做好企业债券的申报和发行工作。加强地方金融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与外资合作,开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 
六、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把社会事业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投入力度,深化体制改革。对公益性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对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形成新兴产业。启动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工作,建立社会发展专题报告制度。努力开创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大力实施科教兴皖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公益类科研机构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推进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机构转企改制,加大各级各类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完成合肥科学城规划,并开展建设。坚持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之中重,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扩大优质高中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推进省院、省部共建中国科技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实施安徽大学“211”二期工程,建设合肥大学城和芜湖、蚌埠大学园区。2004年省属高校计划招生?15.6?万人,比上年增长?16.3%?。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扩大对外交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任用、合理流动、分配激励和保障机制,大力培养造就各类高素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加快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年内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疾控网络建设任务,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完善全省医疗救治体系,实施市级传染病院(区)和部分紧急救援中心项目。继续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支持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成果。全面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积极推进省博物馆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改善基层文化馆(站)、图书馆等设施。 
推进“生态安徽”建设。建设池州生态经济示范区和若干生态建设示范基地。继续开展淮河、巢湖、长江流域的环境综合治理,推进长江流域酸雨控制等环保项目。抓好淮南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工作。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加大化工、冶金、造纸、建材等行业的污染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七、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就业再就业的双重责任管理。着力抓好增加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政策和强化再就业服务三个重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重点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认真落实小额贷款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优惠政策,增加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街道社区就业平台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认真做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省级养老保险调剂基金,逐步实现省级统筹。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做到动态条件下的应保尽保。继续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区管理工作。深入做好扶贫工作。 
继续以深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为重点,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继续推进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各类扶贫开发资金要进一步突出重点,提高效益,促进稳定脱贫。力争全年减少贫困人口30万人。对城镇中生活困难较大的家庭,在就医、子女入学和住房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照顾,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八、加大各项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继续推进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年内全面完成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任务。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力争今年省属大企业国有股权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左右。推动省内企业资产整合和重组,加快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今年要在汽车、建材、商业、外贸等行业取得新的进展。以国有资产和职工身份“双置换”为主要内容,年内基本完成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任务。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企业注册审批制改为登记制试点,完善服务体系,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继续开放投资领域,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运营。在继续抓好商品市场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产权、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市场,组建若干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继续开展粮食补贴方式改革,提高直补的政策效应。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组建若干棉花企业集团。推进“信用安徽”建设。实施“十万企业信用工程”,健全省联合征信体系,建立银行、税务、质监等部门的同业征信体系,基本构建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的征集系统、评价体系和公示平台。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改革项目审批制度,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再 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其中,政 府仅对少数重大项目及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 度进行核准;其他项目无论规模大小,均改为备案制。完善 政府投资体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简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批 环节。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努力营造各类投 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安徽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二○○四年一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