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文号:
各市局,省特检联盟:
为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提高行政监管效能,促进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落实安全主体责任,预防和减少特种设备事故,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建立特种设备分类监管工作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特种设备分类监管的含义及适用范围
特种设备分类监管,是指各级质监部门以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水平、设备重要程度、设备安全状况和违法违规行为记录为依据,设定标准,将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划分为不同类别,并采取不同方式对其实施监管的工作机制,也是对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安全生产行为的一种监管、指导工作模式。
特种设备分类监管适用于我省范围内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
二、特种设备分类监管的依据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和《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
三、特种设备分类监管的类别和认定标准
特种设备分类监管的类别根据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水平、设备的重要程度、设备事故隐患情况、违法违规情况以及事故情况等进行综合认定,具体分为A类、B类、C类、D类四个类别。
(一)A类企业认定标准
安全工作比较重视,安全管理机构与规章制度健全,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措施有保障,且连续三年未发生特种设备事故,三年内无违法违规记录的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
(二)B类企业认定标准
重点监控设备(重要设备、重点场所、重点行业)使用单位。
(三)C类企业认定标准
特种设备安全意识差、安全管理薄弱、安全投入低的企业。
(四)D类企业认定标准
特种设备违法企业、严重事故隐患单位、重大问题单位和事故责任单位。(与总局"关于实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和省局特种设备隐患监管办法相衔接)
四、特种设备分类监管措施
各级质监部门应根据不同类别的企业实施不同的监管方式、方法。
(一)A类企业监管措施
实施远距离监管。充分发挥这类企业履行特种设备安全责任的自觉性,依靠企业安全、设备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质监部门每4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通过转发文件、召开会议、专业培训、组织企业联络员互查等方式,并运用安全监察-检验信息网络进行检查调度,建立预警机制,提醒企业履行安全义务。
(二)B类企业监管措施
实施中距离监管。按照《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和《安徽省特种设备重大事故隐患和重要设备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开展巡查与督查工作,要保证每年至少全面检查一次,每6个月至少召开一次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状况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监督检查、检验和使用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同时,根据这类企业的特征,采取不同监管模式,对游乐园、大型商场、制冷站等具有一定数量特种设备的企业,参照索道安全管理审查方法,开展管理检查工作;对浴室等独立使用锅炉的企业,采用锅炉房监管模式;对气瓶、罐车充装等单位,采用年度监督检查模式。
(三)C类企业监管措施
实施近距离监管,即精细监管。按照《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的要求,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精细检查,同时,要针对情况,加大检查频次,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帮助、指导、督促企业逐件整改到位,彻底解决设备隐患和管理隐患。精细检查要做到"八查"和"八到位":一查责任制,督促企业把责任层层落实,直到每个作业人员,实现责任落实到位;二查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督促企业把安全的各项具体措施落实到位;三查企业安全管理机构或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督促企业把安全管理队伍落实到位;四查设备使用登记、定期检验和持证上岗,督促企业把法定登记和检验的要求落实到位;五查设备安全附件和安全连锁装置的配备和定期检定,督促企业把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查措施落实到位;六查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隐患整改,督促企业落实监控措施与消除隐患;七查企业的设备档案的管理,督促企业健全设备档案;八查事故应急预案、应急装备和应急演练工作,督促企业把应急措施落实到位。通过开展精细监管工作,做到检查一批,完备一批,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安全管理水平和设备安全水平。
(四)D类企业监管措施
实施重点监控。
1.适时开展专项检查。
2.发放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告知书,告知责任,告知后果。
3.督促违法单位和隐患单位签定纠正违法行为或隐患整改承诺书。
4.建立安全责任培训、约请谈话制度,举办违法企业、隐患单位法定代表人学习班。
5.建立隐患整改挂牌督查督办制度,根据隐患的性质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制定督查计划,实施跟踪督查,及时向上级质监部门、当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报告和通报事故隐患情况。
6.建立责令改正制度、发出安全监察指令,责令整改,并按照有关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等。
7.通报批评和建议查处制度。报告行政监察、纪律检查、安办,建议行政或党纪处分。
8.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法生产企业,违法案件,通过适当渠道进行通报。
五、开展分类监管的工作要求
(一)各地要高度重视,将特种设备分类监管工作作为今年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抓好落实。要针对本地实际制订工作方案和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各地开展分类监管工作要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其他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分类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1.与专项整治、隐患排查以及信息网络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全面摸排分析本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安全状况、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确定监管类别,制订工作计划,实施分类监管。
2.与建立动态监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定期调整监管类别,根据情况对企业进行升级或降级。
3.与责任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安全使用告知制度和承诺书制度。严重事故隐患单位、重大问题单位提交隐患和问题整改承诺书,小型锅炉和常压锅炉使用单位,要制定安全使用承诺书,承诺书应报当地政府、质监部门归档备查。
4.与"查促帮建"结合起来,"查"就是按照《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和《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全面检查的要求,查设备、查管理、查制度、查人员、查检验;"促"就是督促企业落实责任制、治理隐患、遵守安全法律法规;"帮"就是指导帮助企业制定完善安全规章制度、隐患整改措施和应急措施;"建"就是通过开展创建优秀锅炉房、管理先进索道、放心游乐园等争优活动,营造争创安全、争创先进的良好氛围。
5.与其他监管措施结合起来。对工业园区和边远区域的监管,要通过建立与工业园区管委会、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等方面的工作协调、联络机制,帮助培训安全管理干部,发挥基层政府(组织)的协管作用,做好这些区域的安全监管工作;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气瓶充装、气瓶检验、电梯维保等行业,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协会为载体,推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努力实现诚信经营。
(三)正确处理单位监管与设备监管的关系,按照就低原则进行监管。分类监管主要是针对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形成企业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解决了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主要矛盾,但设备监管是最终落脚点,因此各地必须将单位监管与设备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对单位类别较高的,但设备安全状况和管理水平类别较低的,应按照设备类别实施监管。
(四)切实加强分类监管工作的过程控制,不断完善分类监管工作机制。
1.各级质监部门要确定分类监管的责任人员,明确监管任务。
2.健全分类监管工作记录,各地要对企业分类、安全检查、定期分析、隐患整改、问题报告等要进行认真记录,并严格归档。
3.加强工作情况信息报告,对查处的违法企业和违法案例情况,以及需要上级协调处理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隐患要逐级上报上级质监部门。
(五)发挥检验机构技术支撑和管理支撑的作用,检验机构应认真履行检验三确认和发现重大问题、严重隐患报告的职责。二00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发布文号:
各市局,省特检联盟:
为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提高行政监管效能,促进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落实安全主体责任,预防和减少特种设备事故,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建立特种设备分类监管工作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特种设备分类监管的含义及适用范围
特种设备分类监管,是指各级质监部门以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水平、设备重要程度、设备安全状况和违法违规行为记录为依据,设定标准,将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划分为不同类别,并采取不同方式对其实施监管的工作机制,也是对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安全生产行为的一种监管、指导工作模式。
特种设备分类监管适用于我省范围内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
二、特种设备分类监管的依据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和《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
三、特种设备分类监管的类别和认定标准
特种设备分类监管的类别根据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水平、设备的重要程度、设备事故隐患情况、违法违规情况以及事故情况等进行综合认定,具体分为A类、B类、C类、D类四个类别。
(一)A类企业认定标准
安全工作比较重视,安全管理机构与规章制度健全,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措施有保障,且连续三年未发生特种设备事故,三年内无违法违规记录的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
(二)B类企业认定标准
重点监控设备(重要设备、重点场所、重点行业)使用单位。
(三)C类企业认定标准
特种设备安全意识差、安全管理薄弱、安全投入低的企业。
(四)D类企业认定标准
特种设备违法企业、严重事故隐患单位、重大问题单位和事故责任单位。(与总局"关于实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和省局特种设备隐患监管办法相衔接)
四、特种设备分类监管措施
各级质监部门应根据不同类别的企业实施不同的监管方式、方法。
(一)A类企业监管措施
实施远距离监管。充分发挥这类企业履行特种设备安全责任的自觉性,依靠企业安全、设备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质监部门每4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通过转发文件、召开会议、专业培训、组织企业联络员互查等方式,并运用安全监察-检验信息网络进行检查调度,建立预警机制,提醒企业履行安全义务。
(二)B类企业监管措施
实施中距离监管。按照《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和《安徽省特种设备重大事故隐患和重要设备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开展巡查与督查工作,要保证每年至少全面检查一次,每6个月至少召开一次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状况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监督检查、检验和使用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同时,根据这类企业的特征,采取不同监管模式,对游乐园、大型商场、制冷站等具有一定数量特种设备的企业,参照索道安全管理审查方法,开展管理检查工作;对浴室等独立使用锅炉的企业,采用锅炉房监管模式;对气瓶、罐车充装等单位,采用年度监督检查模式。
(三)C类企业监管措施
实施近距离监管,即精细监管。按照《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的要求,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精细检查,同时,要针对情况,加大检查频次,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帮助、指导、督促企业逐件整改到位,彻底解决设备隐患和管理隐患。精细检查要做到"八查"和"八到位":一查责任制,督促企业把责任层层落实,直到每个作业人员,实现责任落实到位;二查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督促企业把安全的各项具体措施落实到位;三查企业安全管理机构或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督促企业把安全管理队伍落实到位;四查设备使用登记、定期检验和持证上岗,督促企业把法定登记和检验的要求落实到位;五查设备安全附件和安全连锁装置的配备和定期检定,督促企业把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查措施落实到位;六查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隐患整改,督促企业落实监控措施与消除隐患;七查企业的设备档案的管理,督促企业健全设备档案;八查事故应急预案、应急装备和应急演练工作,督促企业把应急措施落实到位。通过开展精细监管工作,做到检查一批,完备一批,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安全管理水平和设备安全水平。
(四)D类企业监管措施
实施重点监控。
1.适时开展专项检查。
2.发放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告知书,告知责任,告知后果。
3.督促违法单位和隐患单位签定纠正违法行为或隐患整改承诺书。
4.建立安全责任培训、约请谈话制度,举办违法企业、隐患单位法定代表人学习班。
5.建立隐患整改挂牌督查督办制度,根据隐患的性质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制定督查计划,实施跟踪督查,及时向上级质监部门、当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报告和通报事故隐患情况。
6.建立责令改正制度、发出安全监察指令,责令整改,并按照有关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等。
7.通报批评和建议查处制度。报告行政监察、纪律检查、安办,建议行政或党纪处分。
8.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法生产企业,违法案件,通过适当渠道进行通报。
五、开展分类监管的工作要求
(一)各地要高度重视,将特种设备分类监管工作作为今年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抓好落实。要针对本地实际制订工作方案和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各地开展分类监管工作要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其他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分类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1.与专项整治、隐患排查以及信息网络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全面摸排分析本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安全状况、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确定监管类别,制订工作计划,实施分类监管。
2.与建立动态监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定期调整监管类别,根据情况对企业进行升级或降级。
3.与责任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安全使用告知制度和承诺书制度。严重事故隐患单位、重大问题单位提交隐患和问题整改承诺书,小型锅炉和常压锅炉使用单位,要制定安全使用承诺书,承诺书应报当地政府、质监部门归档备查。
4.与"查促帮建"结合起来,"查"就是按照《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和《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全面检查的要求,查设备、查管理、查制度、查人员、查检验;"促"就是督促企业落实责任制、治理隐患、遵守安全法律法规;"帮"就是指导帮助企业制定完善安全规章制度、隐患整改措施和应急措施;"建"就是通过开展创建优秀锅炉房、管理先进索道、放心游乐园等争优活动,营造争创安全、争创先进的良好氛围。
5.与其他监管措施结合起来。对工业园区和边远区域的监管,要通过建立与工业园区管委会、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等方面的工作协调、联络机制,帮助培训安全管理干部,发挥基层政府(组织)的协管作用,做好这些区域的安全监管工作;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气瓶充装、气瓶检验、电梯维保等行业,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协会为载体,推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努力实现诚信经营。
(三)正确处理单位监管与设备监管的关系,按照就低原则进行监管。分类监管主要是针对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形成企业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解决了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主要矛盾,但设备监管是最终落脚点,因此各地必须将单位监管与设备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对单位类别较高的,但设备安全状况和管理水平类别较低的,应按照设备类别实施监管。
(四)切实加强分类监管工作的过程控制,不断完善分类监管工作机制。
1.各级质监部门要确定分类监管的责任人员,明确监管任务。
2.健全分类监管工作记录,各地要对企业分类、安全检查、定期分析、隐患整改、问题报告等要进行认真记录,并严格归档。
3.加强工作情况信息报告,对查处的违法企业和违法案例情况,以及需要上级协调处理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隐患要逐级上报上级质监部门。
(五)发挥检验机构技术支撑和管理支撑的作用,检验机构应认真履行检验三确认和发现重大问题、严重隐患报告的职责。二00八年十一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