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盐发[2007]4号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实施以工兴市第一方略,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一个主题”,突出“两个重点”,推进“三个协调”,实现“五大突破”。坚持“一个主题”,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工兴市第一方略,走具有时代特征、阶段特点、盐城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突出“两个重点”,就是紧紧抓住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两个重点,有效实施节能降耗减排措施,全面实现工业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推进“三个协调”,就是推进市区经济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推进规模经济、集群经济、园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五大突破”,就是要在培植主导产业、实施重特大项目、提升园区集中度、增强核心竞争力、营造投资环境方面求突破。
(二)发展目标
1?惫ひ稻?济发展又好又快。工业增加值力争实现三年翻一番,经过五年努力,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5%。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
2?辈?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产业,突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汽车、纺织、机械等主导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5%左右。
3?惫ひ导?中度稳步提高。打造12个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开发区,培育30 个营业收入超20亿元、产业特色明显的市级重点工业集中区;形成汽车产业销售超1000亿元,纺织、机械产业各超500亿元的三大主导产业;全市力争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50家;年税收超3000万元的企业50家,其中超5000万元的20家,超亿元的10家。
4?弊灾鞔葱履芰γ飨栽銮俊9ひ灯笠笛蟹⒕?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以上,拥有国家和省认定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行业共性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家以上,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以上,创建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总数达到18个以上,创建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总数达到190个以上,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5?弊试唇谠己突肪潮;に?平明显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2%、用水量降低3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6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
二、优化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一)调整优化工业布局。按照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要求,积极推进工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和城市化发展趋势以及重点工业集中区建设情况,在“十一五”期间要以做大做强市区经济、加快发展1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积极开发沿海产业带作为调整优化工业布局的战略重点,实现市区经济和县域经济、沿海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全市已初步形成汽车、纺织、机械三大主导产业,要立足现有基础,进一步扬长避短,放大优势。汽车产业,围绕建设江苏重要的汽车制造业基地,加快推进东风悦达起亚第二工厂、中大客车、悦达和飞球专用车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汽车物流和汽车服务业。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全市形成43万辆乘用车、1万辆客车和5000辆专用车的产销规模以及相配套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体系,力争全市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纺织产业,要按照差别化、高新化、国际化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全市纺织产业技术进步和重组升级,抓好悦达纺工园、上海纺织园、新盐纺、澳洋粘胶纤维等重点项目建设,加速发展特色产品、高端染整、品牌服装和专业市场,实现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跨越。机械产业,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是全力攻克和推广应用先进的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信息化等关键和共性技术,扩大与跨国公司的全面对接,在农用动力及机械、新型纺织机械、高精度机床、节能环保装备、油田设备等方面,加快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加强自主开发,提高产业层次。
(三)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以12个省级开发区和30个重点工业集中区为基地,以特色产业或基础产业为依托,突出资源优势、行业优势、区位优势,科学确立产业发展方向,坚持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走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之路。全市重点培植生态化工、农业机械、石油机械、不锈钢制品等一批在全省有影响,规模达50亿元左右的特色产业集群。
(四)大力培育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快已有的通信电缆光缆、智能电控设备、稀土材料、钨钼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同时,积极引进、开发一批新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力争在机电仪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上取得突破。充分利用沿海资源优势,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加快临海贸工农一体化步伐,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以临港工业为突破口,重点发展海洋化工、海洋制品、沿海风力发电等新兴产业。
(五)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促进批发交易和物流配送一体化发展,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大型物流企业。积极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让、科技信息及咨询、技术交易等专业性技术服务业。积极引进民资银行和外资银行,鼓励发展民营非银行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市场和会展业,引导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就业和劳务中介、经纪代理等商务服务业。
三、提升项目推进和招商引资水平
(一)重点招引产业链项目、重特大项目和特色项目。强化产业项目意识,调整招商引资思路、政策和办法,实施产业政策与土地政策、信贷政策联动,变投量导向为主的招商政策为产业导向为主的招商政策,将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战略重点,给予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项目以更加优惠的条件。发挥规划招商、集群招商、企业招商、商会招商的功能和作用,重点瞄准主导产业内国际500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和浙江300强企业,着力引进龙头项目、产业链高端项目、基地型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要将招引产业链项目纳入各级招商引资考核,引进产业链项目占项目总数的50%以上。
(二)着力提升工业“三百工程”层次。将技术含量高、投入产出效益高的大项目、好项目作为“三百工程”的实施重点,改进和优化对工业“三百工程”的管理和推进办法,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突出体现战略意图,通过调整考核办法将招商引资的注意力和兴奋点集中到大项目和好项目上来,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加大投入力度,力争“三百工程”的投入比重从现有30%提升到50%以上。真正靠项目水平提升产业层次,靠提升产业层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三)充分利用现有企业开放式重组招商。研究制定培植规模骨干企业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走开放式重组之路。以项目重组为突破,实施项目招商,积极寻求与国内外战略投资者、龙头企业合资合作,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以资本运作为突破,通过引进增量资金带动和优化存量结构,改善企业股权结构,引导有条件的成长型企业抢抓股市走强、上市门槛相对降低的机遇,在境外和国内主板、创业板多渠道上市。
(四)提升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建设水平。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是项目建设的主要载体,要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目标定位,促进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优化整合,形成发展特色。积极推进开发区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服务功能、创新发展环境,促进开发区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群、再向产业基地转变。努力在产业优化升级、转变增长方式方面走在前列,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区、技术进步的先导区、现代服务业的成长区,通过努力尽快使开发区的集中度由目前的35%提升到60%以上,充分发挥辐射支撑作用。各县(市、区)都要努力培植一个产业集聚能力强、功能相对完善的百亿元园区。进一步提升工业集中区的集聚度。制订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引导县(市、区)抓好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沿海、沿路、沿线区位优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依托中心镇功能,整合资源优势,集聚特色产业。全市重点创建30个有规模、有基础、有特色的市级重点工业集中区,通过3―5年努力,着力打造10个进入全省百强的工业集中区。
四、强化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
(一)加强自主创新载体建设。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引导企业加快技术中心建设,推动更多的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技术中心在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加大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力度,加快研究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关键性技术的超前研究开发,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运用市场机制,整合我市现有的企业技术中心资源,发展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集群,探索构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进产业协同创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协作共建企业技术中心,推进产学研联合创新。积极引导、推动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淘汰落后技术、落后工艺,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共性技术,鼓励企业加大对引进的新技术新工艺的消化吸收力度,在此基础上积极创新,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大力鼓励企业不断开发出更多的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好的新产品,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新产品。加快实施专利新产品产业化工程,推进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新产品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早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二)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带动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工业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高产品制造水平,节约企业运营成本,大力提升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的集成化水平,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推进企业强化业务流程重组,实施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加速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在抓好2家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企业和4家省信息化试点企业的同时,着手培植一批市级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形成以点带面的良性互动局面。
(三)加快推进品牌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加强对品牌建设工作的推进力度和指导服务。围绕争创国家、省、市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知名商标,引导企业增强运用品牌参与市场竞争意识,不断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形成一批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组织集团化、经营规模化的品牌群体。把品牌建设工作作为评价地方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明确创牌工作计划,并列入年度经济工作的考核。加大对新的创牌企业进行奖励和扶持,对创新创牌有功人员在经济上给予重奖,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创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五、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一)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突出抓好化工、建材、纺织、钢铁、电力等重点行业节能,以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电、能量系统优化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节能改造工程。突出抓好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组织开展“百家企业节能行动”。突出抓好重点用能设备管理,加快落后工业锅炉、窑炉、风机、水泵、电机等高耗能设备的淘汰步伐。
(二)积极实施循环经济。组织实施《盐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培育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示范园区、示范城镇。建立循环经济项目库,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创建一批示范工程。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提高工业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加强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园区内部的循环链建设,建立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循环经济机制。
(三)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清洁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宣传贯彻,逐步建立企业自觉实施清洁生产的机制。进一步加大重点企业强制开展清洁生产工作力度,到2010年,纳入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范围的企业全面完成审核任务。积极推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采用高新技术、清洁生产工艺,提高工业园区的清洁生产水平。创建一批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建成一批“零排放”企业。抓好清洁生产中介机构建设,加强清洁生产服务。
(四)严格项目准入审核。按照《节能法》和《江苏省节能条例》中的有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规定,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的刚性依据,坚决遏制高耗能行业、项目的过快增长,从源头杜绝能源的浪费。严格执行环保准入标准,禁止建设排放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和恶臭气体的项目,有关部门要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研究提出禁止建设排放“三致”物质和恶臭气体的项目名录,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对不符合排污条件的项目要严格把关,从源头上制止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项目向我市转移。要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环境治理,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体系,实施污染和排放总量控制。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
(一)建立健全领导服务体系。调整和充实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分管市长为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通报工作情况,研究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问题,听取企业的要求和意见。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体系和服务体系。
(二)强化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执行产业准入门槛,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有效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符合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能耗物耗低、有利生态环保和安全生产的重大项目。加大对鼓励类项目投资力度,特别是对我市产业升级有重大带动作用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严禁新建限制类项目,加快现有生产能力的改造升级。对化工、水泥等行业,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环保、安全、能耗等行业准入条件。有效限制不符合行业发展规划和行业准入条件的投资项目。逐步减少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和高危产业的比重,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生产淘汰类产品,采用淘汰类工艺、技术、装备的企业限期停产或予以关闭。
(三)大力培植大企业大集团。制订“十一五”期间全市大企业大集团发展规划,按照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开展全市50强工业企业认定活动,鼓励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形式,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并购重组联合,在更广、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低成本扩张,促进资源向优质产业、优质企业集中,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大企业大集团树立品牌意识,强化名牌创建工作,鼓励支持企业争创中国名牌、驰名商标、省(市)企业名牌产品等,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盐城品牌。向大企业大集团提供“契约式”服务,引导和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开展战略规划和研究,帮助大企业大集团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扶持和优质服务,促进企业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产业聚集、市场开拓、人才培训和经营管理上再上新台阶。
(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抓紧实施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步伐,建设一支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队伍。深化企业科技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改革,鼓励企业对特殊、拔尖人才采取特殊的吸引和使用办法,积极推行科技骨干年薪制和期权期股试点,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优秀的企业科技人才队伍。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大力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加强企业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
(五)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省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通知》(苏政发〔2006〕53号)和《中共盐城市委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盐发〔2006〕21号)中的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逐年扩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专项资金的规模,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鼓励类建设项目引进技术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技术改造项目购置国产设备抵免企业新增所得税、外商投资项目采购国产设备退还增值税等政策。
(六)开展创建新型工业化“三示范”活动。“十一五”期间,在全市范围开展创建盐城市新型工业化示范企业、示范项目、示范园区活动,以创建新型工业化“三示范”为载体和抓手,通过示范导向、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每年创建一批新型工业化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和示范园区,经过五年的积累,形成规模较大、运行质量较好、行业领先的示范企业300家以上,投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资源节约的示范项目200个以上,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产业特色明显、环境保护的示范园区10家以上。
(七)建立新型工业化考核评估体系。要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成效与相关部门和单位领导者的绩效考核挂起钩来,重点从工业布局调整、产业升级、项目提升、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品牌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新型工业化考核评估体系,从制度上确保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落实。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密切协作,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在信息引导、行业自律、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出谋划策、多做贡献。
2007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