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

2020年07月20日20:38:35
发布部门: 青海省西宁市人民政府、中共西宁市委
发布文号: 宁发[2005]13号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有关精神,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我市加快工业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出如下意见。一、牢固树立工业立市的思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国内外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充分表明,城市的发展壮大,必须有强大的产业支撑,现代化城市普遍都是工业化发达的城市。唯有工业化的实现,才能够带动三产、反哺一产,快速有效地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并为城市人口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没有发达的工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在西宁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要深刻认识发展工业是我市实现“消除贫困、富民强市”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两大历史任务的必然选择,是西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深刻认识工业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战略思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增强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经过长期的开发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宁的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对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但从整体上看,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弱、大企业少、发展后劲不足,工业化进程仍处于初期阶段。但是,西宁作为省会城市,在区位、气候条件和资源、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聚集方面比较优势明显,完全有条件在工业化实现方面成为我省的主要区域。因此,在谋划“十一五”的发展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工业立市的思想,坚定工业立市的信心,必须把加快工业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作为振兴西宁经济的重大战略,以极大的决心和努力,加快工业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和强化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和主导作用,以新型工业化不断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充分就业,带动农牧业产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西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青海做出更大贡献。
二、工业发展的条件和优势
加快工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把比较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我市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西宁及周边地区资源丰富。西宁辖区范围内,硅石、煤炭、石膏等矿产资源相对丰富;黄河上游、大通河流域水能蕴藏量较大,为我市发展载能工业提供了条件;周边地区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矿产资源主要有有色金属、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等。同时,青藏高原包括西宁地区的大通、湟源、湟中,在冷凉气候条件下生产的农畜产品和动植物资源具有独特优势。这些都为我市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因此,我市发展工业,不但要充分利用好自身资源,更要利用好省内外周边地区的资源和初级产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
二是区位优势。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我市作为青藏高原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加强,成为青藏两省区物质运销和人口流动的必经之地。与省内外资源开发相衔接,在西宁发展资源加工工业,延伸产业链,在项目建设条件、城市功能依托、企业外部协作、人才、技术和资金聚集力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
三是产业基础优势。西宁地区集中了一批具有实力的中央和省属企业,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已经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电解铝、铅锌冶炼、普特钢、明胶及胶囊、牦牛绒加工、藏毯产业,以及省内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建材、火力发电、农畜产品加工、制药产业。这些产业是实现西宁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
四是园区工业发展优势。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市园区经济从无到有,发展很快,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发展初具规模,环境不断优化。园区作为现代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为加快工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我市工业发展的劣势,主要是自身资源有限,尤其缺乏价值较高的稀缺性资源。
三、工业发展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内东中西互动互补互促格局不断形成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围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范围,重新审视西宁的新型工业化问题。要充分发挥西宁的地缘区位、科技集中、信息灵便等有利条件,把西部资源综合开发、精深加工与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及其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结合起来,在更高的层面上定位和谋划工业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加快工业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为纽带,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狠抓项目建设,延长省内优势资源的产品链、产业链,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以改革开放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动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政策、要素、环境、人才等方面的支撑,狠抓招商引资,增强工业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把西宁建成青藏高原的工业中心,西部地区的工业重镇,全国以资源加工转换制造为基础的特色工业城市。
西宁市工业发展战略定位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全省资源开发相衔接,围绕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利用,发展适合自身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以重化工业和高原特色资源加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为做强西宁、服务全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加快工业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我们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坚持工业化与市场化相结合。发挥市场在工业化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及时扑捉市场机会,充分把握产业及产品市场变化规律,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存量、优化增量,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大资产重组和整合力度,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实现工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
坚持工业化与规模化相结合。充分利用省内外优势资源,立足于做大、做精、做强一个产业,立足于优势产品的开发、规模生产和向上下游产品链的延伸,通过内引外联,加快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加快培育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着眼于“合理分工、协作配套”,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精、新、特”的中小企业,培育中小企业集群。通过大、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尽快实现工业总量的快速扩张。
坚持工业化与集约化相结合。关键是把全面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提升工业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要从推动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步伐,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向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走一条有特色、快发展的符合西宁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工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要创造富有吸引力的环境和富有推动力的政策,动员和激活全社会力量来支持、参与和服务西宁工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电力、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吸引省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我市工业建设流动,实现与我省优势资源综合加工利用的嫁接,不断增强工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引导农业、商业及城市建设与工业发展紧密联系,不但为工业品的原料和产品销售拓展渠道,而且为投资者提供最佳的创业服务环境,使西宁成为工业发展的沃土。
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到“十一五”末,实现以下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工业投资规模显著增加,五年累计投入达到350亿元以上;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增加值达到23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1%以上,占gdp的基本形成以资源深加工为主导的工业结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明显降低,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使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使西宁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核心区域。
四、产业发展重点
加快工业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高度重视研究和分析区域的比较优势,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确立和培育主导产业。只有依托比较优势建立起来的主导产业,才有利于提升区域工业的竞争力,才能保持工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根据西宁和全省资源赋存、比较优势和全国经济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十一五”期间,我们要更加注重培育和发展依托独特的资源基础,能够充分发挥绝对优势,形成人无我有的产业;利用资源禀赋较好的条件,能够充分发挥相对优势,形成人有我优的产业;能够利用自身资源、具有市场区位优势的产业;具有技术、管理优势和一定产业基础的产业。总体上,要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强化具有现实优势的高载能产业和下游延伸产业的发展;要在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强化具有潜在优势的资源加工业的发展。具体产业重点是:
大力发展基础原材料工业。主要包括:(1)构建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链,以重金属、轻金属和合金材料为重点,大力发展有色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材料产地之一。进一步提高锌、铜、铅的冶炼能力和水平,积极发展硅系列产品。(2)延伸化工产业链。利用我省丰富的化工资源,积极发展油气化工、盐湖化工和煤化工等产业的精深加工产品,拓宽化工产业发展空间。加快钾、镁、锂、钠、锶、硼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开发,积极发展煤化工、无机盐以及以电石乙炔为基础的精细化工产品,建设形成国内重要的氯酸盐、硼酸盐、锂盐、镁盐等产品生产基地。
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机械行业,积极开发和引进先进技术,改造落后的生产设备、工艺,提高制造业的生产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化和专业化分工,走与大公司大企业联合之路,加快发展机床、齿轮、曲轴、环卫车、量具刃具、手工工具、石油机械、非标设备制造以及新型建筑材料等产品,形成经济规模,增强产品关联度。建材行业,按照“关小建大、合理布局”的要求,依靠技术进步,开发节能环保、附加值高的产品,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冶金行业,立足于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重点发展集资源、铁、钢为一体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积极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积极发展以青稞、豆类、马铃薯以及牦牛、奶牛、羊等特色产品的精深加工,做成品牌产品。把基地建设与发展龙头企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化经营,使每一个品种都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带动经济的发展。
发展高原生物资源的深加工产业。按照“突出优势、做大规模、作响品牌”的原则,围绕沙棘、菊芋、大黄、蜂产品等具有显著优势的高原生物资源,开发新产品,加快生物制品产业的发展。整合现有中藏药企业资源,建立现代营销网络,开拓市场领域,巩固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地道中藏药材和中藏药产品,加快提取、分离和纯化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优化现代中藏药产业链,促进传统中藏药产业向现代医药发展,建设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和中藏药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具有特色的轻工产品。鼓励发展吸纳劳动力强、就业弹性大的特色轻工业,促进纺织、藏毯、皮革、包装印刷等产业向高档次、精加工、多品种方向发展。做大藏毯业的生产规模,开拓国际市场。以穆斯林白顶帽为突破口,积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反映民风民俗的服饰、旅游纪念品和工艺美术品,促进产品系列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产业,围绕生物工程、新材料、机电一体化和军工配套产品等领域,引进、开发和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提高企业生产、销售和服务的自动化、网络化水平,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降低生产、管理、交易成本,从整体上提升工业的综合素质。
五、产业区域布局
围绕西宁建设“半小时经济区”,综合考虑西宁工业生产力现状,按照“一区四园、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政策、产业互补、特色鲜明”的要求,整合工业园区资源,优化工业布局。建立“一区四园”管理体制,即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对东川工业园、甘河工业园、生物产业园、北川工业园(以北川工业带为基础设立)进行统一管理。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工业发展产业布局重点是各工业园区和有利于企业集聚的地区。以工业园区建设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实现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在园区的集中和集聚,以企业为主体,使工业园区发展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于一体的特色产业新区,成为全省资源转换的重要载体,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东川工业园重点要利用全省的优势资源,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力发展盐化工、畜产品加工等资源初级产品的精深加工业。生物产业园重点是要利用高原独特的动植物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农畜产品深加工和保健食品产业。甘河工业园重点发展铅、锌、铜等有色金属冶炼和下游加工及其它相关产业。北川工业园重点要发展以电力、轻金属冶炼和机床、非标设备制造、化工等产业为重点的产业。
县域工业发展,要突出自身特点,引导民营企业、村办企业和乡镇企业向主要城镇地区集中,把工业化与城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大通县重点要借助一些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在大通的优势,建设电解铝及其精深加工、化工、建材、工业硅等产业为重点产业集群。湟中县主要要依托甘河工业区发展以有色金属冶炼、建材产品为主的其它相关产业。湟源县要重点培育发展以硅铬系列产品冶炼、陈醋、建材、皮革加工业和煤化工产品生产为主的大华工业园。三个县都要充分发挥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认真抓好农牧业产业化种养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吸纳劳动力强、就业弹性大的高原农畜产品加工业和其他特色轻工业,特别要做好藏毯加工点的布局和建设,形成加工基地,扩大生产规模。
关于城区工业发展,城南新区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完善新区功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建设成为青藏高原乃至全国最大的藏毯生产、销售集散地和羊毛交易中心。城东区、城北区、城西区、城中区一方面要支持区域内企业发展,搞好服务,另一方面要依托大企业,积极发展一批协作配套中小企业。
六、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工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要增强树立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意识,把加快工业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到经济工作的中心位置,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为加快全市工业化步伐,决定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工业发展工作的领导,研究决策和协调解决工业发展重大战略决策、重点项目协调、重要政策配套和软硬环境改善等重大问题。坚持市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与企业的对口联系制度,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各区县也要进一步健全机构,充实人员,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为工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保证。建立和落实工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将工业化工作列入各区县和有关部门年度考核内容,作为考核主要负责人政绩的主要指标,切实把工业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尽快制定加快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定。着眼于支持能迅速实现产业化、规模化,能充分发挥纵向带动作用,对在经济扩张中有突破作用、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的产业和企业,在税收、土地、投融资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在工业发展上实行非禁即入的政策,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在西宁投资,鼓励企业之间的联合、收购、兼并和重组。建立推动工业化专项资金,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财力,主要用于工业重点项目贴息、企业技术进步、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经费补助等方面,支持工业项目建设,推动工业加快发展步伐。
(三)做好工业发展规划
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根据西宁市工业发展特点、产业发展状况、区位和资源优势,认真分析研究,尽快提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坚持依托项目做好规划,下大气力谋划一批优势突出、延伸产业链、能够循环利用的重大产业项目,把发展的思路逐个落实到项目上,使每个专项规划都有一批切实可行的大项目做支撑。并在此基础上请省内外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评估、论证,增强规划的前瞻性、针对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规划进一步细化西宁工业发展定位、发展布局、发展重点和项目,形成西宁市合理的工业布局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省上的衔接和沟通,及时汇报规划的编制情况,争取规划项目列入国家和省上“十一五”规划,得到支持。
(四)整合现有的资源
充分发挥现有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大企业是西宁工业发展的基础,是西宁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支持大企业的发展。并充分利用这些企业的人才、管理、技术等优势,带动西宁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依托大企业进行项目建设,利用大企业在资金、管理、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优势,做成一批有影响力、带动力的大项目,并以此做支撑,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对现有的产业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对现有产业进行整合,以促进有色金属、机械、化工、建材、医药、农畜产品加工等现有产业集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把每个产业集群做专、做精、做深,逐步提高产业配套水平,延伸产业链,增加产业关联度。
(五)优先发展工业园区
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尽快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高速度发展,把工业园区建成我市投资环境最优、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拓宽发展工业园区的思路。打破固有的园区工业发展模式,依托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通过大企业大集团的培育引进,中小企业群的配套跟进,民营企业的充分发展,循环经济的引领推动,拓展工业园区的发展空间。突出抓好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把园区建设纳入城市发展的整体框架,更加关注全局性的诸如电力、交通、水利等外部环境建设,推动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向工业园区延伸,强化园区与城市的联系。另一方面着重在提高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下功夫,积极推进信息通、准入通、配套通、物流通、融资通、人才通、市场通、核算通,努力打造现代工业园区的新环境。
(六)切实抓好工业项目工作
把项目工作摆到加快工业发展的中心位置,深入抓好各环节的工作。立足西宁及周边资源优势,加强重点工业项目的前期工作,选择一批利用本省资源优势且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工业项目,委托专业科研院所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抓紧做好第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商业计划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把项目前期工作做深做细,提高项目组织实施的可行性。落实项目工作责任制,建立各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到人,任务到人的项目工作机制。加大考核工作力度,对重点项目定时间、定人员、定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共同抓项目的氛围,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跟踪监测,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规划指导,引导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建立与省外工业园区稳定的招商引资关系,完善合作机制,畅通信息渠道,主动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把其他地区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和我省的资源、劳动力等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坚持一边做项目的前期工作,一边抓紧项目的招商引资。各单位领导要带头抓项目招商引资工作,落实招商任务和责任,改进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效率。在继续坚持以商招商、以友招商、小分队招商等的基础上,探索中介招商、网络招商等新方式,根据项目特点,有针对性地走出去,瞄准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和优势民营企业,主动上门洽谈合作;利用各种渠道,把投资者请进来,实地考察,共商项目建设和发展。对招商引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以一个部门为主、多个部门配合的招商引资工作体系,建立一个统一、协调、高效的联动机制,明确职责,简化层次,提高效率,形成合力,不断提高我市对外开放的水平。
(八)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工业增长的重要途径。积极营造民间投资和创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引进省外民营企业参与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兴办企业,引导民间资本自主创业。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创业服务、技术创新、专家咨询等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非公有制工业的比重。积极运用产业政策等手段,支持劳动密集型、科技型和农畜产品加工型企业的发展,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各区县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振兴经济、增加就业的重要举措,加强宏观指导,鼓励企业对外合资合作,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步伐,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九)大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大力引进对工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实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其他经济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同时立足于产品创新,引导企业在生产工艺、营销策略、质量文化等方面下功夫,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青海特点的知名品牌。着眼于企业体制和机制创新,以产权为核心,鼓励企业重组和联合,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深化内部改革,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
(十)加强工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进一步创新有利于工业发展的人才开发利用机制,抓好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进一步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建立企业经营者健康成长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进企业经营者专业化进程,培育和发展职业经理人才市场,营造尊重、爱护、支持企业家的良好社会范围,增强企业家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挖掘和利用省内外企业人才教育和培训资源,鼓励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培养高素质的高级技工队伍和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产业工人队伍。建立和完善政策机制,拓展工业人才引进渠道,鼓励和支持企业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和支持应届大学毕业生、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到工业企业工作。引导企业重视文化建设,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十一)为加快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千方百计营造和优化让投资者动心的政策环境、放心的法制环境、顺心的体制环境和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审批项目。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办好政务服务中心,推行电子政务,实行行政公示制、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服务承诺制。坚持政企分开,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和“三乱”等问题,努力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加快社会信用、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力打造信用西宁、平安西宁、和谐西宁。
努力打造加快工业发展的合力和氛围。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检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工业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大力支持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政府各部门、园区管委会要进一步加强衔接,紧密协作,形成推动工业发展的合力。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促进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加快工业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共识。加强对发展政策、优势资源、名优产品和优势企业的宣传,充分肯定和大力表彰对工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组织和个人,努力营造浓厚的加快工业发展的氛围。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