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综合司
发布文号:
产业结构调整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是“十五”期间西北五省区经济工作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要立足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优势企业为依托,以存量资产和企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推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一、西北地区工业结构现状和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北五省区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化工为主导的工业格局,有色金属、航空、盐化工、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医药以及建材等工业在全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涌现出一些优强企业,为全国工业发展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工工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地区工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制约了地区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初级产品比重过高,资源利用程度低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分工格局的影响,西北工业的主体是建立在资源初级开发基础上的,能源、原材料产品比重大,加工深度不够,附加价值低,资源优势尚未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1999年,西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4.37%,比全国低1.96个百分点。工业连续多年出现净亏损,亏损面高于全国。
(二)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专业化协作水平低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1999年,西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实现产值仅为3585.8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901.4万元。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低,特别是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突出。
(三)技术水平较低,开发能力弱
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少,相当多的企业设备落后,不能及时得到更新改造,产品单耗高,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同时,科技人才匮乏,信息闭塞,资金短缺,导致企业开发能力弱,产品更新换代慢,市场竞争能力差。
(四)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机制转换慢
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在西北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1999年,西北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8.2%,比全国高33.2个百分点,比整个西部高6.6个百分点。不少国有企业机制转换慢,冗员多,负担重,资产负债率高,企业活力不足。大量资不抵债、严重亏损的企业不能及时退出市场。
上述矛盾严重制约了西北地区的工业结构升级,“十五”期间必须集中力量解决好这些问题,为西部大开发打好基础。
二、西北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工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目标
(一)西北地区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地区发展的基础,也是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西北地区的比较优势主要有:
1.资源优势
西北地区许多资源储量较丰、品位较高、质量较好,开采条件和空间组合较为理想,是我国一些重要战略性资源的接替基地。水能资源相当丰富,煤炭资源储量较大,可以建设成为水火共济的能源基地,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石油及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钾盐、非金属矿的储量在全国都占有较大比重。一些地区土地广袤,水土光热资源组合较好,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潜力较大,为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特色加工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劳动力成本优势
西北是我国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地区之一,1998年西北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除青海外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保持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3.区位优势
西北地区与中亚、西亚和独联体国家毗邻,处于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亚欧第二条大陆桥横贯全区。与相邻国家在经济结构上的互补性和在宗教、民俗等方面的相似性,为扩大向西开放,开拓中、西亚市场,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创造了条件。
4.市场潜力优势
西北地区目前的消费水平不高,家庭耐用消费品普及率等指标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这意味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潜力较大,潜在市场广阔。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西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其潜在的市场优势将会逐步显现出来。
此外,西安、兰州等大城市拥有一批科技人才,在一些领域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材料等工业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二)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
西北地区比较优势的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依照国家“十五”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市场竞争中尽快形成既符合市场需要,又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以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为根本,坚持可持续发展
西北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在结构调整中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要防止出现只顾眼前经济效益而牺牲环境效益的倾向,坚决淘汰和限制高污染、高消耗的行业,禁止掠夺资源、破坏环境式的开发;大力开展节水节能降耗活动,推广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实现经济与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
3.以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为手段,加快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
西北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与大力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相结合至关重要。在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同时,积极吸引民营企业参与经济结构调整,参与国有经济改组,为西部经济发展创造新的体制基础和提供新的动力。
4.以优势企业为依托,培育产业升级骨干
优强企业是结构调整的依托。西北地区要加大扶优扶强的力度,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通过“三改一加强”,使之尽快成为市场竞争能力强、充分体现比较优势、代表地区发展方向的优强企业。同时,充分发挥优强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通过优强企业之间的联合协作和优强企业对劣势企业改组、兼并,提高西北地区工业的集中度和竞争能力。
(三)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总体目标
到“十五”末期,初步建立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基础,优势加工工业为支柱,高新技术工业为先导,特色明显、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关系协调的西北工业经济体系。
主要行业的生产集中度有较大提高。培育出一批规模大、素质高、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强企业;放开搞活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淘汰一批技术水平低,污染严重,产品没有市场,生产经营困难的小企业;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不合理状况有所改变,企业的经济技术联系和专业化协作进一步加强。
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有较大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和新产品产值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除石油、石化、电力、军工和航空航天工业等行业外,其他领域国有经济比重原则上下降到40%左右。
通过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支持有优势的特色产品,形成一批国内市场份额较大,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产品。
初步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的工业体系,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得到较大提高。
三、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根据上述原则和目标,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
(一)集中力量扶持优势突出的行业
支持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行业尽快做大做强,是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要把电力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化工业、有色金属工业以及盐湖化学工业作为优势行业,集中力量,大力扶持,使之成为支撑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
1.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配合“西电东送”,加快以黄河水能资源开发为主的水电建设,积极发展大型坑口电站,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步把西北地区建成水电为主、多种能源并举的大型能源基地,为西北工业发展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
大力加强电网建设,增加电网覆盖面,扭转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的局面。发展高一级电压输电,扩大主网供电范围;加强省区间联络,逐步形成多个西电东送电网通道。
2.石油和天然气化工业
立足丰富的油气资源,依托一批优势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使石油和天然气化工业成为西北地区的经济支柱。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业:继续贯彻“油气并举”的方针,按照建设“国家石油战略接替地”的要求,以“西气东输”工程为重点,加快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等盆地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确保“十五”期间建成涩宁兰、轮南上海、陕北石家庄济南等输气干线。2005年天然气产量力争达到250亿立方米以上,原油产量达到3500万吨。
炼油工业:关闭技术工艺落后的中小炼厂和装置,抓好重点炼油企业扩能及二次加工配套完善,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石油和天然气化工业:抓好重点企业乙烯装置和其他配套工程以及大化肥油改气和合成氨装置的改造;发挥天然气资源优势,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大化肥;以优势企业为依托,发展有机合成材料、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和高浓度复合肥;加快子午线轮胎产品结构调整。
3.有色金属工业
以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和能源优势为依托,加快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规模和加工深度,使西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铝工业:通过铝电联营等形式,支持重点企业,加快电解铝预焙槽改造和其他配套工程建设,使优势企业尽快变大变强,成为全国重要的电解铝生产基地。
稀有金属工业:依托优势企业,发展纳米稀土材料、储能材料以及钽、铌、铍、钼、钛、锆等产品的深度加工;以资源优势和技术为依托,发展锂、锶系列名牌产品。
铅锌工业:适当扩大重点矿区的采选规模,增加矿石供应量,努力提高铅锌产品的加工深度,提高生产水平。
4.盐湖化学工业
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实施盐湖资源综合开发。以氯化钾、硫酸钾为重点,把柴达木建成全国最主要的钾肥基地;同时,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作好镁、铷、铯、溴、碘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工作。
(二)改造提高传统行业
西北地区传统行业拥有庞大的存量资产,但技术水平低、能耗物耗高、竞争力差。“十五”期间,要抓住信息化这个机遇,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把机械工业、轻纺工业、建材工业、医药工业、钢铁工业和煤炭工业做为重组、改造和提高的重点,依托优强企业,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企业改组,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大力推广节水节能降耗和减少污染排放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尽快提高这些行业的整体水平。
1.机械工业
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加大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力度,集中支持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够充分发挥优势的企业和产品,切实改变西北机械工业的散乱状况。有重点地发展电力和电器设备、工程机械、冶金机械、石油和石化机械、农牧机械,以及民用飞机、飞机发动机和飞机零部件转包生产等。
2.轻纺工业
根据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立足地区特色,依托优势轻纺企业和名牌产品,对生产工艺进行节水改造,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努力拓展区内外市场。
纺织工业:依托龙头企业,改造提升棉纺和毛纺工业,积极发展高档面料和产业用纺织品。
食品工业:鼓励优强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加快原料基地建设,扩大番茄、乳制品加工规模,大力发展果汁、保健食品、饮料等特色产品。
制糖工业:发挥新疆甜菜生产条件优越的优势,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扶优扶强,重点发展制糖大企业、大集团。
旅游产品工业:依托地方优势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档次,增加花色品种,大力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食品、日用品和旅游纪念品。
3.医药工业
利用特色资源、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积极推动中药、藏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使西北传统医药工业有大的提高。
中药工业:在抓好特色中药材基地建设和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依托骨干企业,合理开发利用甘草、红花、枸杞、沙棘、麻黄、苦豆子、雪莲等优势药材资源,提高科技含量和加工深度,培育一批特色名牌产品。
藏药工业:支持甘肃、青海等省区在利用医药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藏药行业,扶持优势企业的改造和发展。
4.建材工业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的基础上,加大优势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增加新品种,提高附加值,满足区域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水泥工业:抓好一批优势企业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不再新建和扩建立窑和干法中空窑。
玻璃工业:支持机窑改浮法生产工艺,全面提高玻璃产品质量,积极发展深加工玻璃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墙体材料工业: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开发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的新型墙体材料,依托优势企业,按照当地建筑体系、建筑功能要求,发展适销对路的轻质板材、混凝土空心砌砖和各类空心砖。
非金属矿及其加工制品工业:支持开发石材、蛭石、膨润土、石膏、纤维水镁石等非金属优势矿种,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深加工能力,大力发展高档特色产品。
5.钢铁工业
重点依托优势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抓好品种钢、特种钢等产品配套改造,进行超高功率石墨电极、超导微孔炭砖生产线改造,用先进的紧凑式短流程生产线替代传统的落后生产工艺流程。
6.煤炭工业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为主体,用高新技术改造煤炭行业,培育优势企业,走高起点、高效益、高效率、高质量的改造路子,提高西北煤炭工业的水平。加快推广以应用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为目标的选煤技术改造,以减少事故、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抢险救灾能力为目标的安全技术装备改造和以实现煤矿生产机械化、集约化为目的的技术改造。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行业
高新技术行业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五”期间,西北地区应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部分原“三线”基地的技术优势,把电子及信息设备制造业、机电一体化产品制造业和生物工程业作为高新技术行业发展的重点,逐步提高西北地区整个工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
1.电子及信息设备制造业
依托优势企业,重点发展以新型元器件、通信设备及网络产品、新型显示器件、数字视听产品、计算机软件等产品。
2.机电一体化产品制造业
加快企业重组和技术改造步伐,重点发展数控机床、自动化仪表、新型电机等产品。
3.生物工程业
依托西北地区企业的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微生物发酵技术、酶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胚胎移植技术以及转基因育种技术等。
西北地区要根据国家对军品生产能力的调整要求,支持军工企业的分离分流,减轻军工企业的冗员负担和社会负担。要进一步支持军转民工作,依托军工企业装备优良、科研开发能力强的优势,在保障军需装备生产的同时,面向市场,加快军品科研成果向民品转移,发展军民兼容的高科技产业。围绕已经形成一定优势的民品,例如大客车、电子产品、机械装备、新型建材等,促进这些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积极稳妥地从一些领域退出
坚决果断地从缺乏竞争力的劣势行业退出,是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一定要统一思想,痛下决心,搞好规划,及早动手。通过主动退出和积极调整,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益。制糖行业,宁夏、青海和甘肃要全部退出;煤炭、纺织和钢铁等行业,大部分地区要进一步加大退出工作的力度。退出的主要方式是关闭破产,重点是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所有的关闭破产企业要规范操作,把工作做深做细,妥善安置好职工,确保社会稳定。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规划,切实抓好关闭“五小”和淘汰落后工作。根据国家经贸委发布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第二批)和《工商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第一批)》,对于那些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产品没有市场的企业以及因生产能力过剩而纳入总量控制范围的企业,要依法淘汰。
在退出劣势行业的同时,要收缩战线,加强重点,促进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切实改变西北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过高的状况。通过兼并、出售、拍卖、租赁、股票上市等途径,对国有存量资产进行重组、优化,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改组步伐。
四、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工作要点
(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为结构调整建立新的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是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紧密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努力探索结构调整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方法。树立大市场的观念,把结构调整放在整个西北乃至全国的范围来谋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结构调整。
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搞好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除少数国家必须垄断的领域外,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都要尽可能实现股权多元化,特别要吸引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持股;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分工明确的董事会、监事会,形成规范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集团要建立和完善母子公司体制;对授权经营的企业要明确责任和权利,建立相应的考核、监管体系;积极推进以企业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改革。通过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为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创造相应的微观基础。
西北地区国有企业比较多,负担沉重。实施结构调整,要在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分流富余人员上有较大突破,把国有企业的负担真正减下来。进行公司制改革的企业,要把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鼓励上市公司和其他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实行主辅分离,采取多种形式分流安置职工。
(二)加快技术进步,为结构调整提供动力
技术进步是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西北地区在利用好国家扩大内需和加快西部大开发有利条件的同时,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尽快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现有科技力量的作用,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
加快“产学研”结合的步伐。以互惠互利方式,参与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东部地区的科研力量和技术资源参与西北地区的工业结构调整。
尽快建立和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在鼓励和支持大企业建设技术开发中心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科研、技术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提供各方面的服务。
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大力推广环保新技术,为西北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三)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为结构调整培育骨干力量
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是西北地区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一批自身基础好、综合素质高、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集中力量加以扶持,帮助它们尽快成长起来。要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优势企业为核心,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培育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西北工业经济的骨干和行业排头兵。
按照结构调整的要求,引导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加强小企业对大型企业的专业化配套和服务,逐步形成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分工合作和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扩大对外对内开放,为结构调整拓宽渠道
对外对内开放是西北地区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按照国家经贸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完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引导东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东西合作,建立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共同发展的东西分工与合作体系。进一步鼓励各种非公有制企业参与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并给予与外资企业相同的政策待遇。
(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为结构调整奠定人才基础
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加快科研和技术骨干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改革科技人才收入分配制度,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提高人才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实行人才优惠的政策,通过各种方式千方百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
改革企业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方式,拓宽选拔渠道,培育经理人才市场,逐步向公开招聘、择优使用过渡。在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监督管理的同时,通过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和股票期权等措施,强化对经营者的激励。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六)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西北工业结构调整,必须努力为国内和国外、国有和非国有的投资主体创造一个好的投资与经营环境。
努力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西北地区要抓紧清理文件,尽快废止明显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规定。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外,其他领域都应允许各种类型的资金进入。要打破地区行政分割和地区封锁,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坚决规范各类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不符合国务院及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收费,要坚决取消;标准过高,企业难以承受的,一定要降下来;对于非国有企业和外来企业,一律不搞差别标准,歧视待遇,增加新的收费负担。
加快政府职能转换。精简机构,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透明度。工作重点要从过去的行政性审批向协调、服务转变,通过制定政策、编制规划、颁布法律法规、发布市场供求信息等方式,对结构调整给予宏观指导,并提供良好的服务。
在西北地区立足自身优势,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国家也要加大对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利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手段,促进优势企业更好地发展;通过兼并、重组和破产等方式,帮助劣势企业顺利地退出市场。通过国家和西北五省区的共同努力,加快“十五”期间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做出贡献。
国家经贸委综合司
2000年12月11日
发布文号:
产业结构调整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是“十五”期间西北五省区经济工作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要立足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优势企业为依托,以存量资产和企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推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一、西北地区工业结构现状和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北五省区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化工为主导的工业格局,有色金属、航空、盐化工、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医药以及建材等工业在全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涌现出一些优强企业,为全国工业发展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工工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地区工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制约了地区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初级产品比重过高,资源利用程度低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分工格局的影响,西北工业的主体是建立在资源初级开发基础上的,能源、原材料产品比重大,加工深度不够,附加价值低,资源优势尚未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1999年,西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4.37%,比全国低1.96个百分点。工业连续多年出现净亏损,亏损面高于全国。
(二)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专业化协作水平低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1999年,西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实现产值仅为3585.8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901.4万元。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低,特别是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突出。
(三)技术水平较低,开发能力弱
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少,相当多的企业设备落后,不能及时得到更新改造,产品单耗高,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同时,科技人才匮乏,信息闭塞,资金短缺,导致企业开发能力弱,产品更新换代慢,市场竞争能力差。
(四)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机制转换慢
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在西北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1999年,西北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8.2%,比全国高33.2个百分点,比整个西部高6.6个百分点。不少国有企业机制转换慢,冗员多,负担重,资产负债率高,企业活力不足。大量资不抵债、严重亏损的企业不能及时退出市场。
上述矛盾严重制约了西北地区的工业结构升级,“十五”期间必须集中力量解决好这些问题,为西部大开发打好基础。
二、西北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工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目标
(一)西北地区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地区发展的基础,也是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西北地区的比较优势主要有:
1.资源优势
西北地区许多资源储量较丰、品位较高、质量较好,开采条件和空间组合较为理想,是我国一些重要战略性资源的接替基地。水能资源相当丰富,煤炭资源储量较大,可以建设成为水火共济的能源基地,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石油及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钾盐、非金属矿的储量在全国都占有较大比重。一些地区土地广袤,水土光热资源组合较好,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潜力较大,为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特色加工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劳动力成本优势
西北是我国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地区之一,1998年西北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除青海外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保持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3.区位优势
西北地区与中亚、西亚和独联体国家毗邻,处于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亚欧第二条大陆桥横贯全区。与相邻国家在经济结构上的互补性和在宗教、民俗等方面的相似性,为扩大向西开放,开拓中、西亚市场,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创造了条件。
4.市场潜力优势
西北地区目前的消费水平不高,家庭耐用消费品普及率等指标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这意味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潜力较大,潜在市场广阔。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西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其潜在的市场优势将会逐步显现出来。
此外,西安、兰州等大城市拥有一批科技人才,在一些领域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材料等工业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二)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
西北地区比较优势的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依照国家“十五”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市场竞争中尽快形成既符合市场需要,又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以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为根本,坚持可持续发展
西北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在结构调整中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要防止出现只顾眼前经济效益而牺牲环境效益的倾向,坚决淘汰和限制高污染、高消耗的行业,禁止掠夺资源、破坏环境式的开发;大力开展节水节能降耗活动,推广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实现经济与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
3.以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为手段,加快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
西北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与大力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相结合至关重要。在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同时,积极吸引民营企业参与经济结构调整,参与国有经济改组,为西部经济发展创造新的体制基础和提供新的动力。
4.以优势企业为依托,培育产业升级骨干
优强企业是结构调整的依托。西北地区要加大扶优扶强的力度,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通过“三改一加强”,使之尽快成为市场竞争能力强、充分体现比较优势、代表地区发展方向的优强企业。同时,充分发挥优强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通过优强企业之间的联合协作和优强企业对劣势企业改组、兼并,提高西北地区工业的集中度和竞争能力。
(三)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总体目标
到“十五”末期,初步建立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基础,优势加工工业为支柱,高新技术工业为先导,特色明显、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关系协调的西北工业经济体系。
主要行业的生产集中度有较大提高。培育出一批规模大、素质高、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强企业;放开搞活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淘汰一批技术水平低,污染严重,产品没有市场,生产经营困难的小企业;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不合理状况有所改变,企业的经济技术联系和专业化协作进一步加强。
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有较大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和新产品产值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除石油、石化、电力、军工和航空航天工业等行业外,其他领域国有经济比重原则上下降到40%左右。
通过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支持有优势的特色产品,形成一批国内市场份额较大,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产品。
初步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的工业体系,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得到较大提高。
三、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根据上述原则和目标,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
(一)集中力量扶持优势突出的行业
支持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行业尽快做大做强,是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要把电力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化工业、有色金属工业以及盐湖化学工业作为优势行业,集中力量,大力扶持,使之成为支撑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
1.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配合“西电东送”,加快以黄河水能资源开发为主的水电建设,积极发展大型坑口电站,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步把西北地区建成水电为主、多种能源并举的大型能源基地,为西北工业发展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
大力加强电网建设,增加电网覆盖面,扭转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的局面。发展高一级电压输电,扩大主网供电范围;加强省区间联络,逐步形成多个西电东送电网通道。
2.石油和天然气化工业
立足丰富的油气资源,依托一批优势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使石油和天然气化工业成为西北地区的经济支柱。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业:继续贯彻“油气并举”的方针,按照建设“国家石油战略接替地”的要求,以“西气东输”工程为重点,加快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等盆地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确保“十五”期间建成涩宁兰、轮南上海、陕北石家庄济南等输气干线。2005年天然气产量力争达到250亿立方米以上,原油产量达到3500万吨。
炼油工业:关闭技术工艺落后的中小炼厂和装置,抓好重点炼油企业扩能及二次加工配套完善,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石油和天然气化工业:抓好重点企业乙烯装置和其他配套工程以及大化肥油改气和合成氨装置的改造;发挥天然气资源优势,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大化肥;以优势企业为依托,发展有机合成材料、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和高浓度复合肥;加快子午线轮胎产品结构调整。
3.有色金属工业
以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和能源优势为依托,加快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规模和加工深度,使西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铝工业:通过铝电联营等形式,支持重点企业,加快电解铝预焙槽改造和其他配套工程建设,使优势企业尽快变大变强,成为全国重要的电解铝生产基地。
稀有金属工业:依托优势企业,发展纳米稀土材料、储能材料以及钽、铌、铍、钼、钛、锆等产品的深度加工;以资源优势和技术为依托,发展锂、锶系列名牌产品。
铅锌工业:适当扩大重点矿区的采选规模,增加矿石供应量,努力提高铅锌产品的加工深度,提高生产水平。
4.盐湖化学工业
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实施盐湖资源综合开发。以氯化钾、硫酸钾为重点,把柴达木建成全国最主要的钾肥基地;同时,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作好镁、铷、铯、溴、碘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工作。
(二)改造提高传统行业
西北地区传统行业拥有庞大的存量资产,但技术水平低、能耗物耗高、竞争力差。“十五”期间,要抓住信息化这个机遇,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把机械工业、轻纺工业、建材工业、医药工业、钢铁工业和煤炭工业做为重组、改造和提高的重点,依托优强企业,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企业改组,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大力推广节水节能降耗和减少污染排放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尽快提高这些行业的整体水平。
1.机械工业
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加大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力度,集中支持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够充分发挥优势的企业和产品,切实改变西北机械工业的散乱状况。有重点地发展电力和电器设备、工程机械、冶金机械、石油和石化机械、农牧机械,以及民用飞机、飞机发动机和飞机零部件转包生产等。
2.轻纺工业
根据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立足地区特色,依托优势轻纺企业和名牌产品,对生产工艺进行节水改造,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努力拓展区内外市场。
纺织工业:依托龙头企业,改造提升棉纺和毛纺工业,积极发展高档面料和产业用纺织品。
食品工业:鼓励优强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加快原料基地建设,扩大番茄、乳制品加工规模,大力发展果汁、保健食品、饮料等特色产品。
制糖工业:发挥新疆甜菜生产条件优越的优势,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扶优扶强,重点发展制糖大企业、大集团。
旅游产品工业:依托地方优势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档次,增加花色品种,大力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食品、日用品和旅游纪念品。
3.医药工业
利用特色资源、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积极推动中药、藏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使西北传统医药工业有大的提高。
中药工业:在抓好特色中药材基地建设和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依托骨干企业,合理开发利用甘草、红花、枸杞、沙棘、麻黄、苦豆子、雪莲等优势药材资源,提高科技含量和加工深度,培育一批特色名牌产品。
藏药工业:支持甘肃、青海等省区在利用医药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藏药行业,扶持优势企业的改造和发展。
4.建材工业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的基础上,加大优势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增加新品种,提高附加值,满足区域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水泥工业:抓好一批优势企业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不再新建和扩建立窑和干法中空窑。
玻璃工业:支持机窑改浮法生产工艺,全面提高玻璃产品质量,积极发展深加工玻璃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墙体材料工业: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开发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的新型墙体材料,依托优势企业,按照当地建筑体系、建筑功能要求,发展适销对路的轻质板材、混凝土空心砌砖和各类空心砖。
非金属矿及其加工制品工业:支持开发石材、蛭石、膨润土、石膏、纤维水镁石等非金属优势矿种,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深加工能力,大力发展高档特色产品。
5.钢铁工业
重点依托优势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抓好品种钢、特种钢等产品配套改造,进行超高功率石墨电极、超导微孔炭砖生产线改造,用先进的紧凑式短流程生产线替代传统的落后生产工艺流程。
6.煤炭工业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为主体,用高新技术改造煤炭行业,培育优势企业,走高起点、高效益、高效率、高质量的改造路子,提高西北煤炭工业的水平。加快推广以应用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为目标的选煤技术改造,以减少事故、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抢险救灾能力为目标的安全技术装备改造和以实现煤矿生产机械化、集约化为目的的技术改造。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行业
高新技术行业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五”期间,西北地区应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部分原“三线”基地的技术优势,把电子及信息设备制造业、机电一体化产品制造业和生物工程业作为高新技术行业发展的重点,逐步提高西北地区整个工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
1.电子及信息设备制造业
依托优势企业,重点发展以新型元器件、通信设备及网络产品、新型显示器件、数字视听产品、计算机软件等产品。
2.机电一体化产品制造业
加快企业重组和技术改造步伐,重点发展数控机床、自动化仪表、新型电机等产品。
3.生物工程业
依托西北地区企业的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微生物发酵技术、酶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胚胎移植技术以及转基因育种技术等。
西北地区要根据国家对军品生产能力的调整要求,支持军工企业的分离分流,减轻军工企业的冗员负担和社会负担。要进一步支持军转民工作,依托军工企业装备优良、科研开发能力强的优势,在保障军需装备生产的同时,面向市场,加快军品科研成果向民品转移,发展军民兼容的高科技产业。围绕已经形成一定优势的民品,例如大客车、电子产品、机械装备、新型建材等,促进这些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积极稳妥地从一些领域退出
坚决果断地从缺乏竞争力的劣势行业退出,是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一定要统一思想,痛下决心,搞好规划,及早动手。通过主动退出和积极调整,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益。制糖行业,宁夏、青海和甘肃要全部退出;煤炭、纺织和钢铁等行业,大部分地区要进一步加大退出工作的力度。退出的主要方式是关闭破产,重点是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所有的关闭破产企业要规范操作,把工作做深做细,妥善安置好职工,确保社会稳定。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规划,切实抓好关闭“五小”和淘汰落后工作。根据国家经贸委发布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第二批)和《工商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第一批)》,对于那些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产品没有市场的企业以及因生产能力过剩而纳入总量控制范围的企业,要依法淘汰。
在退出劣势行业的同时,要收缩战线,加强重点,促进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切实改变西北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过高的状况。通过兼并、出售、拍卖、租赁、股票上市等途径,对国有存量资产进行重组、优化,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改组步伐。
四、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工作要点
(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为结构调整建立新的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是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紧密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努力探索结构调整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方法。树立大市场的观念,把结构调整放在整个西北乃至全国的范围来谋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结构调整。
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搞好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除少数国家必须垄断的领域外,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都要尽可能实现股权多元化,特别要吸引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持股;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分工明确的董事会、监事会,形成规范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集团要建立和完善母子公司体制;对授权经营的企业要明确责任和权利,建立相应的考核、监管体系;积极推进以企业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改革。通过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为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创造相应的微观基础。
西北地区国有企业比较多,负担沉重。实施结构调整,要在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分流富余人员上有较大突破,把国有企业的负担真正减下来。进行公司制改革的企业,要把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鼓励上市公司和其他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实行主辅分离,采取多种形式分流安置职工。
(二)加快技术进步,为结构调整提供动力
技术进步是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西北地区在利用好国家扩大内需和加快西部大开发有利条件的同时,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尽快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现有科技力量的作用,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
加快“产学研”结合的步伐。以互惠互利方式,参与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东部地区的科研力量和技术资源参与西北地区的工业结构调整。
尽快建立和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在鼓励和支持大企业建设技术开发中心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科研、技术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提供各方面的服务。
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大力推广环保新技术,为西北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三)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为结构调整培育骨干力量
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是西北地区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一批自身基础好、综合素质高、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集中力量加以扶持,帮助它们尽快成长起来。要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优势企业为核心,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培育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西北工业经济的骨干和行业排头兵。
按照结构调整的要求,引导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加强小企业对大型企业的专业化配套和服务,逐步形成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分工合作和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扩大对外对内开放,为结构调整拓宽渠道
对外对内开放是西北地区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按照国家经贸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完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引导东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东西合作,建立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共同发展的东西分工与合作体系。进一步鼓励各种非公有制企业参与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并给予与外资企业相同的政策待遇。
(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为结构调整奠定人才基础
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加快科研和技术骨干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改革科技人才收入分配制度,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提高人才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实行人才优惠的政策,通过各种方式千方百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
改革企业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方式,拓宽选拔渠道,培育经理人才市场,逐步向公开招聘、择优使用过渡。在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监督管理的同时,通过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和股票期权等措施,强化对经营者的激励。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六)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西北工业结构调整,必须努力为国内和国外、国有和非国有的投资主体创造一个好的投资与经营环境。
努力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西北地区要抓紧清理文件,尽快废止明显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规定。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外,其他领域都应允许各种类型的资金进入。要打破地区行政分割和地区封锁,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坚决规范各类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不符合国务院及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收费,要坚决取消;标准过高,企业难以承受的,一定要降下来;对于非国有企业和外来企业,一律不搞差别标准,歧视待遇,增加新的收费负担。
加快政府职能转换。精简机构,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透明度。工作重点要从过去的行政性审批向协调、服务转变,通过制定政策、编制规划、颁布法律法规、发布市场供求信息等方式,对结构调整给予宏观指导,并提供良好的服务。
在西北地区立足自身优势,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国家也要加大对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利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手段,促进优势企业更好地发展;通过兼并、重组和破产等方式,帮助劣势企业顺利地退出市场。通过国家和西北五省区的共同努力,加快“十五”期间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做出贡献。
国家经贸委综合司
2000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