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 四川省政府
发布文号: 川办函[2011]27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四川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四川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指导“十二五”时期全省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文件,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十一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科技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紧紧围绕“两个加快”,深入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3%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省累计登记重大科技成果2957项,授权专利 8.3万件。技术市场日趋活跃,登记技术合同数 3.3万项,实现合同成交金额228.5亿元。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保持逐年较大幅度增长,年均增幅为22.4% ,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2.3 % 。科技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现。高新技术产业正由先导产业转变为主导书产业,军民结合产业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成果显著。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企业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型四川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十二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极为关键的时期。科技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国际形势看,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正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核心战略,成为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流动和配置;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重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从国内形势看,“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标志,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支撑引领需求更加迫切。党中央、国务院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我省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前,我省正处于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重要时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更加广泛和重大的需求。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尽管我省科技发展已取得突出成绩,但仍存在科技资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有效整合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够显著,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数量和质量不高,科技投入还远不能满足创新需求、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未来五年,我省科技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迎难而上,强化部署,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外资西进、产业西移的重要载体,加快建设西部科技创新高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建设创新型四川和西部科技创新高地为目标,以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为取向,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工程为抓手,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原始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创造;强化集成创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成果,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注重引进吸收再创新,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
---坚持需求引领。面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加强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集中力量解决发展瓶颈制约问题,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企业主体。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化发展和生产经营一体化。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以建设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成果转化。突出科技在转型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加强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强资源整合。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给合产业布局和发展,统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设富有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省内与省外、部门与部门之间科技资源的有效集成。
---加强人才培养。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把科技人才工作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改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造就支撑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显著成绩,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增进民生福祉和保障社会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全民科技素养明显提高,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支撑引领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为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作出突出贡献。
---科技综合实力全面提高。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力争达到50% ,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战略产品。
---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5000亿元以上,其中战略性新兴产品产值总规模预期达到5000亿元以上。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 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在科学和技术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围绕产业振兴和行业发展,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化(园区)基地、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农业科技园等载体的创新能力。专利申请年均增长 15%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长18% ,企业专利申请年均增长20% 。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各学科、专业起骨干作用的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核心技术研发人才达到2100名;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0人;培养科技创新杰出青年300人;重点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基地50个,建设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100个。
---科普示范成效显著。在全省建立80个省级科普基地,重点完成四川科技馆等 10个重点基地建设。建成 500个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初步形成全省科普网络体系,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提高到4% 。
专栏1 “ 十二五”时期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三、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围绕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攻关,突破云计算、三网融合、动力电池制造、航空发动机制造工艺及材料、生物育种等一批支撑产业发展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为增强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一)对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领域和方向,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重点领域,把重大专项的实施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促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四川的实施,强化重大专项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
1.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专项。重点推进核心电子元器件、高速串行接口 ip核、国产大尺寸平板显示驱动芯片、数字电视嵌入式软件平台等项目的实施和产业化。2.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专项。重点推进90-45纳米(nm)光刻机的关键设备攻关和开发。3.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专项。重点推进移动互联网、宽带集群系统、新一代无线通讯网和无线传感器网等方面的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应用。
4.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重点推进800mn 大型模锻压设计制造和应用关键技术、精密卧式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的研发和产业化。
5.大型油气田及煤气层开发专项。重点推进大型碳酸盐岩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研究和产业化。
6.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专项。重点推进高温气冷堆和大型先进压水堆关键技术研究。
7.水体污染的控制与治理专项。重点推进长江三峡库区上游重点流域环境整治和示范、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示范、环境监控预警平台示范、饮用水安全保障适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的实施。
8.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重点推进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的转基因受体系统技术体系研究、转基因品系、株系研究和新品种培育。
9.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重点推进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研究和产业化。
10.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重点推进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防治的攻关、技术研发和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综合示范区建设。
11.对接实施大型飞机等其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推进新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大飞机、公务机等重大项目的研发、试验、工艺、材料、维修的技术攻关,发挥航空工业的技术辐射和引领作用,推动军民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
按照“攻克技术、培育产品、引导产业、加快发展”的基本思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领域,实施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工程,突破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
专栏2 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工程
到2015年,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攻克300项以上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发展230个以上战略性新兴产品,做强做大20个重大关键产品、加快发展90个重点培育产品、引导发展100个以上区域特色产品,适时调整补充新的产品。
1.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物联网射频识别传感设备、主动式有机发光显示屏、网络安全产品、表面等离子体超衍射光刻机等重大关键和重点产品的培育,重点突破面向四川省物联网典型应用的无线射频与机器视觉技术、面向云存储的新一代高可信分布式计算技术、裸视三维(3d)显示器与摄像机技术、下一代网络技术、三网融合技术、三维视觉生成技术、新一代高精确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
2.新能源。围绕发展晶体硅太阳电池、碲化镉薄膜太阳电池、兆瓦级风电控制系统、新能源汽车等重大关键和重点产品的培育,重点突破无钕贮氢合金规模化生产工艺、动力电池制造、发光二极管(led)散热器材与散热器制造、室温磁制冷、高效率高产能低成本碲化镉太阳电池制造、薄膜太阳电池用透明导电膜的大面积制造等核心关键技术。
3.高端装备。围绕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民用飞机、百万千瓦级核电大型成套铸锻件、特大型天然气液化成套设备、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民用航空电子系统等重大关键和重点产品的培育,重点突破超大风机叶片设计制造技术、飞机总体综合设计技术、大型薄壁环件及复杂钣金组合件加工技术、大容量真空浇注技术及超大件锻造技术、天然气液化工艺技术和设备成套技术、民用航空电子系统的总体设计技术、高速列车系列化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大型高速龙门五轴加工中心高性能机床的精度稳定性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
4.新材料。围绕纳米级磷酸铁锂、高速重载铁路用轨、压水堆核燃料元件、重型汽车钒钛制动鼓、钛材及钛合金产品等重大关键和重点产品的培育,重点突破纳米磷酸铁锂“液相法”生产工艺、多晶硅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压水堆核燃料组件焊接和检测技术、大尺寸钢轨平直度控制技术、钒钛特种合金制备技术、稀土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制备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
5.生物。在生物医药领域,加快培育川产道地药材大品种,研制中药(民族药)、化学药、生物技术药物和疫苗、血液制品、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保健品、美容护肤品等产品。重点实施大规模细胞培养与发酵工程,加强标志分子获得、药物安全性有效性评价、质量控制、分离纯化、制剂等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国内领先的研发和产品优势。建设国家成都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构建四川(成都)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在生物农业领域,培育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突破性专用动植物新品种和特色功能农产品等重大关键产品、重点培育产品和区域特色产品,重点开展代表性菌株分离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基因定位和克隆技术、高效遗传转化技术、快速高效鉴定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攻关。6.节能环保。围绕led 功能性照明系统、煤矿瓦斯制液化天然气(lng)成套专用设备、新型催化法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及成套设备、高能效变频空调器、压缩天然气(cng)和 lng 成套设备、新一代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大功率煤矿瓦斯发电装置等重大关键和重点产品的培育,重点突破煤矿瓦斯高效脱氧及产品净化与分离技术,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垃圾渗滤液和焚烧处置技术,城市污水和污泥处理技术及设备,工业、洗矿、冶炼等废物废水处理特别是重金属处理技术,秸秆发电技术及成套设备,生物质能源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
(三)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1.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先进技术。以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新技术应用为重点,改造提升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在电力、冶金等七个行业和再生能源领域推广应用一批节能减排先进技术。
2.提高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以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提高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围绕制造业抢占产业制高点、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打造优势产业链对信息化的重大需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组织 50家重点企业开展制造业信息化试点示范。
3.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以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重点攻克重大装备、工程机械、纺织、化工、食品等领域产业结构升级急需解决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
(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按照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实施统筹城乡科技促进行动,加强农业科技攻关,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创业。
专栏3 统筹城乡科技行动
到2015年,面向统筹城乡的科技需求,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50项,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00项,制定技术标准(规程)200个,培育新品种400个,研发新产品500个,获得发明专利50项、品种保护权150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及产业集群20个,带动gdp增长1000亿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科技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得到显著增强。1.突破性优良农作物及畜禽水产新品种选育技术。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导向,坚持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深入推进“三个转变”,从注重品种数量向选育突破性优良新品种转变,从单一品种选育向良种良法配套转变,从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育种主体向产学研联合推进良种产业化转变,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制一批育种新材料、新方法,育成一批突破性优良农作物及畜禽、牧草新品种。重点开展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薯豆等粮油作物突破性优良新品种选育以及珍稀林木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利用技术研究。加强特色果蔬茶、花卉、优质蚕桑、珍稀林木、经济林竹、道地药材、酿酒高粱等新品种选育,培育优质猪、鸡、牛、羊、兔、水禽等一批畜禽配套系和名特优水产新品种。2.农作物及畜禽水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针对主要粮油作物、特色经济作物、优质畜禽水产等新品种的特点,研发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的规模化、机械化配套种植、养殖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新型农药、新型化肥和安全高效饲料。重点开展突破性农林新品种优质丰产、轻简高效栽培和机械化生产、节肥节水栽培技术,畜禽水产安全高效健康养殖、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技术研究与应用、畜禽粪污减量化排放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重大病虫害(疫病)绿色防治、无公害安全生产、水文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节水灌溉、水土保持、水利现代化管理、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促进“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协调和“六良”(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配套。3.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开展出口猪肉综合加工、优质安全四川泡菜加工、特色风味肉制品及蜂蜜加工、畜禽屠宰副产物生物转化利用、柑橘商品化处理与无废弃加工、奶制品深加工、果蔬高品质浓缩汁加工与功能性食品开发、薯类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稻谷综合利用一体化加工、食用菌精深加工、川产道地中药材有效成分(药用中间体)及天然原药药物、高附加值系列化林竹产品深加工、苎麻和茶叶及蚕桑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现代贮藏保鲜、新型包装与运输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五)发展惠及民生的科学技术。
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重大民生科技问题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突破人口与健康、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公共安全、民生科技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集成适合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人们需求的民生改善技术解决方案,加强示范推广,全面提升科技支撑和服务民生的能力。
专栏4 科技服务民生行动
到2015年,围绕直接服务民生的人口与健康、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公共安全、民生科技信息服务四大重点领域,组织实施100项科技攻关项目,推广100项适宜技术,建设20个推广示范基地。探索形成符合我省省情的科技服务民生的机制与模式,全面提高科技服务民生的能力,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生活环境、保障公共安全等做出贡献。
1.人口与健康关键技术。重点开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疾病,大骨节病、包虫病等地方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重大出生缺陷监测和防治关键技术研究,计划生育及优生优育关键技术研究,医疗器械和仪器设备开发关键技术研究,统筹城乡分级协同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研究。加强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的研究,提高其预防保健治疗服务水平。建立重大疾病综合防治科技示范区、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提高重大疾病防治科技水平,为提高我省人口素质和公众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2.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针对生态退化、污染严重等有关人居环境重大问题,重点在生态脆弱区、地震扰动区、自然遗产地和生态敏感区开展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构建技术与示范、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生态综合整治技术与示范、横断山区生态恢复技术研发与示范、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示范;开展干热河谷区高效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研究,并建立综合生态保育和恢复的技术体系;开展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和城市信息化平台等技术研发;开展低碳生活和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材料及其与建筑一体化的应用技术;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提高我省各类产业园区的生态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
3.公共安全关键技术。
针对食品安全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开展主要农产品及加工食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进行食源性(化学性和生物性)食品安全关键检测技术、多残留快速检测和标准化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开展食品安全技术平台、食品安全技术预警监测系统、溯源追踪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生产安全和防灾减灾等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加强地方性技术标准研究,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力度;继续推进科技强警示范基地及区(县)建设;开展地震扰动区山洪、泥石流、滑坡防治与生态修复和环境应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加强核辐射环境恢复技术与应用示范。4.民生信息服务。针对关系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实际民生问
题,开展以数字医疗、数字旅游、数字社区、食品安全等为重点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四川省重大民生工程服务平台,为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综合信息服务;建设区域协同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传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设数字旅游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实用的旅游信息服务;开展数字化社区建设试点示范,为社区群众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围绕我省“7+3”产业发展规划、八大产业调整、振兴行动计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启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重点推进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新品种和新药证书的、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支持的、国家和省级科技奖励的、技术交易落户我省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我省相关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专栏5 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启动实施15个成果转化专项,建设7类成果转化平台。到2015年,实施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00项以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0项以上,技术交易项目累计40000项以上,技术交易额累计400亿元以上,带动实现产值12000亿元以上。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集成电路、应用软件、信息安全、军工电子、数字视听及数字媒体、网络与通信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互动式网络电视(tv2.0)、集成芯片式特高频(uhf)频段射频识别(rfid)读写机具、等离子显示板(pdp)高光效模组、分立元器件 uhf频段 rfid 读写机具、带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识别 uhf频段 rfid 读写机具、uhf频段系列化天线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物联网射频识别产品、工业机器视觉产品、高性能路由器、互动式网络电视、国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等产品。推进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信息安全产业基地、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数媒视听产业基地、软件外包基地的建设。
(二)装备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新能源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现代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及自动化装备、石油钻采及石化成套设备、大型工程施工成套设备、高端配套基础零部件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中国压水堆(cpr)1000蒸汽发生器用18mnd5管板锻件研制、2兆瓦(mw)双馈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超超临界 1000mw 火电重大装备研制与产业化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风电增速箱、大型铸锻件、冶金轧机、大功率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等产品。推进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成都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宜宾国家精密模具与特种材料集成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广汉石油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资阳机车车辆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的建设。
(三)节能环保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节能装备、节能材料、生活垃圾处理、工业废气、废水处理、城市污水、核废物处理、高效节能绿色照明产品、建筑节能、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成套设备、环境生物制剂、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生态治理与环境服务等领域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废旧空调换热器回收处理技术和设备、以接插元器件为主的废弃线路板的可重用性拆解设备、以贴片元器件为主的废弃线路板的可重用性拆解工艺及拆解机、废弃线路板再资源化中获得的非金属材料再利用技术及应用、煤层气耐硫催化脱氧技术开发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开发高效节能锅炉、高效节能机电产品、高效照明产品、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工业废水及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装置、生活垃圾处理设备、机动车尾气净化装置、危险废弃物等离子焚烧装置等产品。重点加强德阳、自贡大型节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成都、乐山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遂(宁)资(阳)绵(阳)西部高效照明产业带,绵阳节能家电产品制造基地,废旧家电内江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和成都高新区、金牛科技园、锦江工业园等节能环保产业集中区建设。
(四)新材料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稀土材料、特种高分子材料(包括新型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性能合金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生物质改性材料、纳米材料、碳材料、超硬材料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无钕稀土系镍氢动力电池材料、小管径金属复合管、三氧化二钒生产技术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发光材料及制品,聚苯硫醚纤维、芳纶纤维、碳纤维、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生物修复与介入材料等产品。重点加强成都国家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自贡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绵阳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德阳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乐山硅材料及副产物综合利用产业化基地等的建设。
(五)新能源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太阳能、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源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2倍 v 型聚光光伏(cpv)发电机、zstrack-fs太阳跟踪装置、高方阻细栅密栅多晶硅太阳电池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多晶硅电池、非晶硅电池、多晶硅硅片、多晶硅电池组件、石英坩埚炉、核级管材、核燃料棒、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产品。重点加强双流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乐山国家硅材料及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等的建设。
(六)汽车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汽车制造、发动机、汽车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系统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电动出租车开发及产业化、汽车钒钛制动鼓、小排量增压汽油机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纯电动汽车、低速高性能环保电动车、小排量增压汽油机、天然气发动机、载货汽车钒钛制动鼓等产品。重点加强成都市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资阳“车城”、绵阳汽车产业园等产业园区的建设。(七)钒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钛化工、钛及合金、氧化钒、钒氮合金、含钒钛微合金钢、钒催化材料、钒钛特种功能材料和钒、钛磁铁精矿高炉冶炼新流程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高速重载钢材新技术开发、钛板和钢板爆炸焊工艺技术研究、钛加工工艺研究、攀钢高钛型高炉渣碳化产业化技术研究、碳化渣低温选择性氯化制备四氯化钛(ticl4)工艺及装备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含钒钢筋、钒钛特殊钢产品、高档钛白产品、纳米铁粉、钒铝合金等产品。重点加强攀枝花国家钒钛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
(八)轨道交通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综合交通智能化、软件信息、节能环保、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制造、关键零部件、技术服务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车体和转向架、高速重载铁路关键消耗材料及配件开发、100米钢轨在线热处理工艺研究及生产线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高速重载铁路关键消耗材料及配件、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及关键部件、高速铁路用轨等产品。重点建立一批轨道交通技术创新联盟和一批轨道交通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九)油气化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油气化工新型催化剂,天然气、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醇醚燃料助剂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焦炉气甲烷化制合成天然气催化剂开发、二甲醚为基质的工业用切割气的技术、粗苯催化加氢精制纯苯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聚乙烯、聚丙烯、对二甲苯等产品。重点加强川南现代煤化工基地、天然气综合利用产业化基地、德阳磷化工产业化基地、自贡和乐山盐化工产业化基地等的建设。
(十)农畜超级品种及配套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生猪、家禽等主要作物和畜禽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加强骨干亲本蜀恢527及重穗型杂交稻的选育、高异交性优质香稻不育系川香29a 的选育、优质高配合力重穗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绵恢 725的选育、高配合力优质新质源水稻不育系803a 的创制、超高产玉米新杂交种、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综合治理技术、畜禽粪污沼气化处理模式及技术体系、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创新集成、优质獭兔高效养殖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畜产品安全保障模式及关键技术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超级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杂交小麦、优质风味猪、大恒肉鸡等产品。重点加强农畜育种攻关、良种繁育基地、粮畜禽规模化生产基地的建设。
(十一)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重点在生猪、蔬菜、薯类、家兔、茶业、柑橘、食(药)用菌、蚕桑、奶业、高粱、山羊、烟草、苎麻、猕猴桃、珍稀林木和核桃生产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母猪系统营养技术研究、饲料安全技术体系、畜禽疫病防控体系无公害系列药品开发、优质牛肉加工及综合利用、优质安全冷却保鲜肉加工及储运技术、优良牧草种质资源挖掘、直投式功能菌发酵泡菜关键技术集成、茶叶保绿增香加工技术、西部茶叶优质原料安全生产关键技术、优质高产桑蚕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富营养安全肉制品、四川泡菜、名优绿茶、现代奶制品、浓香型白酒、山地清香型烤烟、特色林产品、新型高效兽用疫苗及兽药、生物高能饲料、生物农药等产品。重点加强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优势特色农业基地的建设。
(十二)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血液制品、化学药、医疗器械、保健品和美容护肤品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的研制及临床应用、静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的制备及临床应用、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可立袋)、拆分新方法在手性药物和中间体制备中的应用、肝癌多药耐药及其相关机制与干预、医学图像处理与三维重建系统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 kh901等基因工程药物、多价肺炎结合疫苗等新型生物疫苗、静注免疫球蛋白等新型血液制品、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等高端医疗影像诊断设备等产品。重点推动成都高新区国家首批医药出口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生物医药)、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基地、龙潭工业园、温江海峡两岸工业园、邛崃医药工业园等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区加快发展。
(十三)现代中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饮片、中药新药、中药相关产品、藏医药等民族医药、中医药关键技术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中药材大品种、现代中药饮片及配方颗粒、中成药及民族药、中药相关产品、道地中药溯源系统、中药制药技术及设备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川贝母、川附子等川产道地药材大品种、新型中药饮片及配方颗粒、地黄叶总苷胶囊、然降多吉胶囊等中成药(民族药)大品种、中药(民族药)保健食品、兽用中药等中药相关产品。重点加强资阳、泸州等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宝兴和北川等省级中药现代化特色科技示范基地、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禾邦医药工业园、海峡两岸科技园、临邛医药工业园等的建设。
(十四)军民结合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航空技术、航天技术、核技术、光电技术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表面等离子体超衍射光学光刻基础研究、国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地面综合信号关口站成套设备及通信终端产品、介质壁加速器以及功能材料和功能器件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公务机和民用飞机等部件、燃气轮机及成套动力系统、超高压等静压设备、离合器壳体旋压成形专机等产品。重点加强绵阳科技城、广元电子信息产业化基地等的建设。
(十五)国际科技合作成果转化专项。在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新材料、现代农业、航空航天产业、民用核技术、治山技术和灾后植被恢复重建技术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 lng 加气站泵池核心技术、中冷器研发矩形波纹开窗专有技术、先进焊接工艺与新颖结构形式完善结合的制造技术、大跨度机床构件的安装结构、机床位置环热变形的补偿装置和宽推力输出范围的组合式直线电机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五坐标龙门数控机床、lng 加气机及成套设备、新型环保节能中冷器、天线高清视频传输系统、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变浆系统等产品。重点创建和推进一批国际科技合作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建立完善一批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孵化器、国际科技合作成果转化基地。
五、加强前沿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
选择对我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起关键与先导作用的重要科技领域,超前部署对当前经济发展最具影响、能有效拉动内需,并在近期可以取得突破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课题,集成转化成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加速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围绕粮食安全、重大疾病防治、能源资源、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的战略需求,开展光合作用功能蛋白及作物抗逆机理、转基因分子育种、兽医新型疫苗、人类生殖发育和衰老以及人类重大疾病发病和防治、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气候变化与山地生态系统演变以及信息科学技术基础、基础材料改性优化、新材料设计探索、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前沿关键科学研究。
(二)积极参与前沿技术研究。整合优势科技资源,积极参与国家大科学研究计划,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积极参与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开展前沿物理实验研究,消化、吸收、掌握聚变堆关键技术,尤其是反应堆级的磁体、包层、大功率加热和驱动、控制以及先进诊断等前沿关键技术研究。积极参与生命功能基因组计划,加强生物及人类基因组研究。开展太赫兹(thz)前沿技术、新兴光电子器件等前沿核心技术研究,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发展主动权。
(三)全面推动学科均衡发展和交叉融合。重视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结合我省学科发展态势,推动基础学科协调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省在传统农业、畜牧兽医、生态环境、航空航天、特种高分子材料、轨道交通等学科和前沿领域的全国优势地位,重点支持现代农业、电子信息、材料、环境、生命等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加大对果业基础研究尤其是对果树种质(基因)资源开发、硬蛋白资源利用等薄弱学科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支持激素免疫学、药用植物学、民生电子信息科学、生物医学材料等交叉学科的发展,推动学科整体水平提高。
(四)持续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瞄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科学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围绕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选择我省具有较好人才和研究基础以及对未来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重点领域,持续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批具有独创性和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持续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技术储备。
专栏6 应用基础研究农业科学:重点支持农业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和创新研究,作物光能转化调控与高光效分子机理、作物养分高效利用、作物抗非生物胁迫分子机理研究,特色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农畜重大病虫害成灾机理与控制以及分子机理研究,现代设施农业、农产品安全种植与繁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用装备、农业遥感及信息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为传统农业技术向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转变提供支撑。交通技术:重点支持高速列车动力学性能、轮轨关系、弓网关系和服役安全以及高速列车综合舒适性的研究,基于数字化设计、虚拟试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研究和优化设计,抢占世界高速列车技术发展的制高点。
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重点支持新一代无线通信网、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信息功能材料及相关器件研究,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研究,微波能研究,光信号处理核心技术研究。
材料科学:重点支持钒钛与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基础研究,特种高分子材料基础研究,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钨钼硬质合金新材料、镁合金、动力电池材料、核电材料、碳材料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能源科学和技术:重点支持薄膜太阳能电池原材料等能源新技术研究,油气能源研究和复杂地质油气资源、核能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页岩气、煤层气成藏机理、评价方法、富集规律、开采方式等核心问题的研究。环境科学和技术:重点支持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研究,气候变化对山地生态系统影响及管理对策研究,气候变化对农牧业、水资源系统等的影响评估研究,各类环境危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影响评估及避灾应急技术研究。生命科学:重点支持人类蛋白质组及其调控规律、胎盘干细胞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生物治疗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异种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猪基础研究,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生物纳米材料与新型给药系统研究,重大疾病、创新药物、公共卫生基础研究。
中医药科学:重点支持中药材质量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中药产地微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研究,中药新剂型研究和中药系统生物学研究,川派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中医证候、中医诊疗技术及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相关基础研究和中医药治未病的研究,南派藏医药研究。
六、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工程,以培育创新型企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载体,建立部、省、市、县联动机制,促进区域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专栏7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工程
创新型企业:培育省级创新型企业1500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0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争取达50家。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00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3-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5-1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3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0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200个,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0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80个。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50个中国创新驿站四川区域站点;重点建设20个分析测试机构,30个分析测试服务机构;重点建设好40个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交易服务机构;重点建设好40个国家级和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指导培育30个市级技术转移中心;建立培育20家以上科技成果转化中介评估服务机构;建立培育20个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市、区);建设20家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工程化平台,40家重大产业技术工程化平台,40家企业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工程化平台;建设20个综合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20个专业性科技企业孵化器。
(一)加强绵阳科技城建设。实施《绵阳科技城2011-2015年发展及2020年远景规划》,着力提升科技城创新能力、创业活力、城市魅力和区域竞争力,建设中国特色军民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的示范城市。全面提升科技城创新能力,实施军民融合重大创新基地建设工程、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孵化转移基地建设工程、科研院校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释放国防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潜能,集聚一批国防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能力,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基地。加速建设军民融合型科技产业城,以军民融合型产业为特色,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军民融合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建成西部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二)大力建设创新型企业。培育省级创新型企业1500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0家。构建企业创新内生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节能降耗、优化创新环境、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实施名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构建企业创新要素流动聚集机制,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促进省内企业与省外掌握先进技术企业的投资合作,共同研发解决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企业创新服务机制,开展技术创新方法、技术创新政策等培训;针对重点企业、行业和区域,实施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加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力度,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三)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7 +3”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信息安全、移动互联网等领域支持已具备良好基础的优势企业牵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积极申报国家联盟试点,或在国家联盟建设中备案,到2015年构建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100家。探索建立产学研用合作的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利益机制、运行机制和组织模式。支持联盟开展产业创新链、产业技术路线图等研究,提升联盟的产业发展规划能力;支持联盟围绕产业发展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推进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面向产业创新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以及具有我省特色和优势的领域,依托大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设一批队伍强、水平高、学科综合交叉的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创新方法平台,形成一批面向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创新园区(基地)。
2.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立全省统一开放的标准化科技成果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分析测试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建设一批重要行业、重点产品、重大工程等科研开发领域的分析测试实验室;加强科技成果技术转移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交易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介评估服务机构;加强科技成果工程化平台建设,重点支持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工程化平台、重大产业技术工程化平台和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工程化平台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区域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一批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集群;加强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建设,重点支持综合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专业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融资平台建设,搭建金融资本、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产业对接平台。3.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整合省内各类研究实验资源,营造开放的、共享的研究实验环境,逐步形成区域共享网络并实现与国家共享网络的连通和互动;加强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重点支持我省地方种质资源库、实验材料和生物标本资源库等的建设,加快进行自然科技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加强科技文献信息及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重点支持专利、工艺、标准、科技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源库和网络的建设及共享;加强公共检测技术平台建设,支持国家级和省级检测技术机构的建设,为我省相关产业提供基础性、共性、关键技术支撑。
(五)推进特色区域创新。
1.构建区域特色技术创新体系。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和产业发展基础,整合区域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资源,围绕绵阳科技城、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攀枝花钒钛新材料产业、自贡特色新材料产业、乐山硅材料产业、雅安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川东川南天然气高端化工产业等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产业支持强、人员开放流动、产学研结合的现代区域技术研发体系。
2.开展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示范。继续推进成都作为国家技术创新城市试点的建设工作,积极争取我省更多的城市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军民结合、多层次多主体共生互动的区域创新体系,使之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创新人才聚集地和科技活动交流中心,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点和全国科技支撑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发展。继续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加强科研院所改革总体设计和布局,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建立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评价制度和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促进科研院所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继续深化应用技术类科研院所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能更好地面向市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主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从事前沿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院所加快建立现代院所制度,并给予相对稳定的支持。要切实解决科研院所行政化的倾向。推进科研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实行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聘任制,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择优、有序流动的管理办法,使广大科技人员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发展科研院所科技产业,鼓励科研院所与有关方面合作建立专业性的产业园区或科研生产基地,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同设立研究生站点,在政府引导支持下,开发核心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加快建立科研设施和科研信息社会共享机制。
(七)加强科普示范推广。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四川省科普条例》,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大力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普及和技术培训、对广大青少年的创新教育、对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培训、对城乡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对社区居民的安全健康知识普及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推进公众科学技术传播体系和四川科技馆(二期)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构架科普资源创新和共享平台。壮大科普教育基地,加强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壮大科普宣传及创作人才队伍。制订科普优惠政策,加大科普专项经费投入。围绕建设创新型四川,大力营造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普及的政策、文化、舆论环境,逐步形成全民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培育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习惯与方式。
(八)推进市、县科技创新。
1.加强市、县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对基层科技工作的引导和支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科技管理部门作用,提升基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富民强县专项、创新基金等对基层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2.开展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市、县建设。把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充分发挥我省科技资源优势,建设一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创新特色鲜明、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市、县。
3.提升市、县科技创新水平。围绕区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建立一批现代农业科技试点示范。加强新农村示范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积极开展农民“双技能”培训,推进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促进项目、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等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七、加大科技资源整合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聚集各方资源共同解决科技发展重大问题,形成层次合理、重点突出的科技发展新格局。
(一)加强国家和地方科技资源整合。完善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科技部的部省工作会商制度,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省院合作工作机制,推进部际共建绵阳科技城。加强与中央在川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的联系协作,发挥中央在川单位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势互补。
(二)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整合。发挥我省国防军工科技优势,推进军民创新资源整合,建立省与军工集团的科技合作联动机制,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投资、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强合作。加强绵阳科技城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军民融合、优势互补的企业集团,形成特色鲜明的军地融合产业集群。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培育壮大航空航天、核技术应用、汽摩配套等军民融合支柱产业,建设中国特色军民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的示范城市。推进成都民机产业基地、军民两用核动力研发基地、大型气动实验设施军民共建共享平台、中国(绵阳)军民融合技术交易中心、绵阳国家军转民科技园、绵阳和广元军转民示范基地、广元国家先进电子产品基地、泸州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等的建设,支持军工和四川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相互开放,实现科技资源共享。鼓励民用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对承担军品任务的企业进行重组,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
(三)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围绕“引进来”,整合集成国际创新资源,针对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先进制造、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以及制约我省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注重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强化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为重点,搭建合作创新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促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成果在四川转化。围绕“走出去”,开展双边或多边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高新技术和产品输出。培养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科技人才,取得和转化一批重大合作研发成果;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研活动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企业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开发国际市场的能力显著增强。
(四)加强区域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与我国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台湾地区的科技合作,重点在中医药、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支持科技机构和企业进行联合研究,共享创新资源。推进泛珠三角、川渝等区域科技合作与交流,以科技资源充实、整合、优化与共享为主线,通过搭建资源共享的科技信息网络平台,互相引进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人才等,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互通有无、资源共享、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格局,不断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八、培养和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培养、引进和用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核心,积极培育青年科技英才,造就一批科技创新团队,为建设创新型四川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突出培养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深入实施天府科技英才行动,以科技拔尖人才为重点,扶持优秀科研人才进入国家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促进领军人才成长;以国家“千人计划”和我省“百人计划”为依托,继续抓好省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坚持在重大科研、技术攻关、产业创新、学术交流合作等项目上给予重点倾斜,鼓励和支持人才引进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示范等项目实施,营造留学、海归人员创新创业良好环境,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
(二)积极培育青年科技英才。依托省青年科技基金、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和各类科技计划,每年从全省遴选一批40岁以下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扩大资助对象范围,通过优先支持其主持重大科技项目予以重点培养,促进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实施四川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着眼青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引导鼓励在校学生和高校毕业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依托有关科技园区和基地提供的创新创业平台,培育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科技创新创业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苗子。
发布文号: 川办函[2011]27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四川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四川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指导“十二五”时期全省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文件,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十一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科技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紧紧围绕“两个加快”,深入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3%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省累计登记重大科技成果2957项,授权专利 8.3万件。技术市场日趋活跃,登记技术合同数 3.3万项,实现合同成交金额228.5亿元。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保持逐年较大幅度增长,年均增幅为22.4% ,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2.3 % 。科技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现。高新技术产业正由先导产业转变为主导书产业,军民结合产业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成果显著。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企业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型四川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十二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极为关键的时期。科技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国际形势看,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正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核心战略,成为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流动和配置;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重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从国内形势看,“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标志,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支撑引领需求更加迫切。党中央、国务院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我省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前,我省正处于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重要时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更加广泛和重大的需求。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尽管我省科技发展已取得突出成绩,但仍存在科技资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有效整合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够显著,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数量和质量不高,科技投入还远不能满足创新需求、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未来五年,我省科技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迎难而上,强化部署,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外资西进、产业西移的重要载体,加快建设西部科技创新高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建设创新型四川和西部科技创新高地为目标,以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为取向,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工程为抓手,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原始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创造;强化集成创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成果,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注重引进吸收再创新,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
---坚持需求引领。面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加强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集中力量解决发展瓶颈制约问题,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企业主体。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化发展和生产经营一体化。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以建设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成果转化。突出科技在转型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加强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强资源整合。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给合产业布局和发展,统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设富有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省内与省外、部门与部门之间科技资源的有效集成。
---加强人才培养。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把科技人才工作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改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造就支撑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显著成绩,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增进民生福祉和保障社会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全民科技素养明显提高,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支撑引领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为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作出突出贡献。
---科技综合实力全面提高。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力争达到50% ,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战略产品。
---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5000亿元以上,其中战略性新兴产品产值总规模预期达到5000亿元以上。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 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在科学和技术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围绕产业振兴和行业发展,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化(园区)基地、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农业科技园等载体的创新能力。专利申请年均增长 15%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长18% ,企业专利申请年均增长20% 。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各学科、专业起骨干作用的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核心技术研发人才达到2100名;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0人;培养科技创新杰出青年300人;重点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基地50个,建设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100个。
---科普示范成效显著。在全省建立80个省级科普基地,重点完成四川科技馆等 10个重点基地建设。建成 500个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初步形成全省科普网络体系,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提高到4% 。
专栏1 “ 十二五”时期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 2010 年 | 2015 年 | 属性 |
研发经费(r&d) 支出 占地区生产总值(gdp) 的比例(%) | 1.56 | 2.0 | 预期性 |
每万名就业人员研发人力投入(人年) | 18 | 22 | 预期性 |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0.62 | 1.24 | 预期性 |
研发 人 员 发明专利申请量(件 /百人· 年) | 10 | 13 | 预期性 |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亿元) | 4962 | 15000 | 预期性 |
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 | 2.8 | 4 | 预期性 |
技术市场交易额(亿元) | 61.19 | 100 | 预期性 |
科技进步贡献率(%) | 45.3 | 50 | 预期性 |
三、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围绕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攻关,突破云计算、三网融合、动力电池制造、航空发动机制造工艺及材料、生物育种等一批支撑产业发展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为增强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一)对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领域和方向,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重点领域,把重大专项的实施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促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四川的实施,强化重大专项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
1.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专项。重点推进核心电子元器件、高速串行接口 ip核、国产大尺寸平板显示驱动芯片、数字电视嵌入式软件平台等项目的实施和产业化。2.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专项。重点推进90-45纳米(nm)光刻机的关键设备攻关和开发。3.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专项。重点推进移动互联网、宽带集群系统、新一代无线通讯网和无线传感器网等方面的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应用。
4.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重点推进800mn 大型模锻压设计制造和应用关键技术、精密卧式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的研发和产业化。
5.大型油气田及煤气层开发专项。重点推进大型碳酸盐岩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研究和产业化。
6.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专项。重点推进高温气冷堆和大型先进压水堆关键技术研究。
7.水体污染的控制与治理专项。重点推进长江三峡库区上游重点流域环境整治和示范、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示范、环境监控预警平台示范、饮用水安全保障适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的实施。
8.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重点推进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的转基因受体系统技术体系研究、转基因品系、株系研究和新品种培育。
9.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重点推进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研究和产业化。
10.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重点推进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防治的攻关、技术研发和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综合示范区建设。
11.对接实施大型飞机等其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推进新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大飞机、公务机等重大项目的研发、试验、工艺、材料、维修的技术攻关,发挥航空工业的技术辐射和引领作用,推动军民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
按照“攻克技术、培育产品、引导产业、加快发展”的基本思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领域,实施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工程,突破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
专栏2 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工程
到2015年,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攻克300项以上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发展230个以上战略性新兴产品,做强做大20个重大关键产品、加快发展90个重点培育产品、引导发展100个以上区域特色产品,适时调整补充新的产品。
1.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物联网射频识别传感设备、主动式有机发光显示屏、网络安全产品、表面等离子体超衍射光刻机等重大关键和重点产品的培育,重点突破面向四川省物联网典型应用的无线射频与机器视觉技术、面向云存储的新一代高可信分布式计算技术、裸视三维(3d)显示器与摄像机技术、下一代网络技术、三网融合技术、三维视觉生成技术、新一代高精确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
2.新能源。围绕发展晶体硅太阳电池、碲化镉薄膜太阳电池、兆瓦级风电控制系统、新能源汽车等重大关键和重点产品的培育,重点突破无钕贮氢合金规模化生产工艺、动力电池制造、发光二极管(led)散热器材与散热器制造、室温磁制冷、高效率高产能低成本碲化镉太阳电池制造、薄膜太阳电池用透明导电膜的大面积制造等核心关键技术。
3.高端装备。围绕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民用飞机、百万千瓦级核电大型成套铸锻件、特大型天然气液化成套设备、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民用航空电子系统等重大关键和重点产品的培育,重点突破超大风机叶片设计制造技术、飞机总体综合设计技术、大型薄壁环件及复杂钣金组合件加工技术、大容量真空浇注技术及超大件锻造技术、天然气液化工艺技术和设备成套技术、民用航空电子系统的总体设计技术、高速列车系列化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大型高速龙门五轴加工中心高性能机床的精度稳定性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
4.新材料。围绕纳米级磷酸铁锂、高速重载铁路用轨、压水堆核燃料元件、重型汽车钒钛制动鼓、钛材及钛合金产品等重大关键和重点产品的培育,重点突破纳米磷酸铁锂“液相法”生产工艺、多晶硅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压水堆核燃料组件焊接和检测技术、大尺寸钢轨平直度控制技术、钒钛特种合金制备技术、稀土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制备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
5.生物。在生物医药领域,加快培育川产道地药材大品种,研制中药(民族药)、化学药、生物技术药物和疫苗、血液制品、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保健品、美容护肤品等产品。重点实施大规模细胞培养与发酵工程,加强标志分子获得、药物安全性有效性评价、质量控制、分离纯化、制剂等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国内领先的研发和产品优势。建设国家成都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构建四川(成都)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在生物农业领域,培育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突破性专用动植物新品种和特色功能农产品等重大关键产品、重点培育产品和区域特色产品,重点开展代表性菌株分离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基因定位和克隆技术、高效遗传转化技术、快速高效鉴定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攻关。6.节能环保。围绕led 功能性照明系统、煤矿瓦斯制液化天然气(lng)成套专用设备、新型催化法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及成套设备、高能效变频空调器、压缩天然气(cng)和 lng 成套设备、新一代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大功率煤矿瓦斯发电装置等重大关键和重点产品的培育,重点突破煤矿瓦斯高效脱氧及产品净化与分离技术,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垃圾渗滤液和焚烧处置技术,城市污水和污泥处理技术及设备,工业、洗矿、冶炼等废物废水处理特别是重金属处理技术,秸秆发电技术及成套设备,生物质能源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
(三)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1.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先进技术。以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新技术应用为重点,改造提升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在电力、冶金等七个行业和再生能源领域推广应用一批节能减排先进技术。
2.提高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以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提高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围绕制造业抢占产业制高点、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打造优势产业链对信息化的重大需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组织 50家重点企业开展制造业信息化试点示范。
3.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以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重点攻克重大装备、工程机械、纺织、化工、食品等领域产业结构升级急需解决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
(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按照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实施统筹城乡科技促进行动,加强农业科技攻关,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创业。
专栏3 统筹城乡科技行动
到2015年,面向统筹城乡的科技需求,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50项,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00项,制定技术标准(规程)200个,培育新品种400个,研发新产品500个,获得发明专利50项、品种保护权150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及产业集群20个,带动gdp增长1000亿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科技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得到显著增强。1.突破性优良农作物及畜禽水产新品种选育技术。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导向,坚持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深入推进“三个转变”,从注重品种数量向选育突破性优良新品种转变,从单一品种选育向良种良法配套转变,从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育种主体向产学研联合推进良种产业化转变,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制一批育种新材料、新方法,育成一批突破性优良农作物及畜禽、牧草新品种。重点开展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薯豆等粮油作物突破性优良新品种选育以及珍稀林木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利用技术研究。加强特色果蔬茶、花卉、优质蚕桑、珍稀林木、经济林竹、道地药材、酿酒高粱等新品种选育,培育优质猪、鸡、牛、羊、兔、水禽等一批畜禽配套系和名特优水产新品种。2.农作物及畜禽水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针对主要粮油作物、特色经济作物、优质畜禽水产等新品种的特点,研发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的规模化、机械化配套种植、养殖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新型农药、新型化肥和安全高效饲料。重点开展突破性农林新品种优质丰产、轻简高效栽培和机械化生产、节肥节水栽培技术,畜禽水产安全高效健康养殖、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技术研究与应用、畜禽粪污减量化排放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重大病虫害(疫病)绿色防治、无公害安全生产、水文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节水灌溉、水土保持、水利现代化管理、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促进“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协调和“六良”(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配套。3.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开展出口猪肉综合加工、优质安全四川泡菜加工、特色风味肉制品及蜂蜜加工、畜禽屠宰副产物生物转化利用、柑橘商品化处理与无废弃加工、奶制品深加工、果蔬高品质浓缩汁加工与功能性食品开发、薯类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稻谷综合利用一体化加工、食用菌精深加工、川产道地中药材有效成分(药用中间体)及天然原药药物、高附加值系列化林竹产品深加工、苎麻和茶叶及蚕桑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现代贮藏保鲜、新型包装与运输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五)发展惠及民生的科学技术。
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重大民生科技问题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突破人口与健康、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公共安全、民生科技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集成适合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人们需求的民生改善技术解决方案,加强示范推广,全面提升科技支撑和服务民生的能力。
专栏4 科技服务民生行动
到2015年,围绕直接服务民生的人口与健康、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公共安全、民生科技信息服务四大重点领域,组织实施100项科技攻关项目,推广100项适宜技术,建设20个推广示范基地。探索形成符合我省省情的科技服务民生的机制与模式,全面提高科技服务民生的能力,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生活环境、保障公共安全等做出贡献。
1.人口与健康关键技术。重点开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疾病,大骨节病、包虫病等地方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重大出生缺陷监测和防治关键技术研究,计划生育及优生优育关键技术研究,医疗器械和仪器设备开发关键技术研究,统筹城乡分级协同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研究。加强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的研究,提高其预防保健治疗服务水平。建立重大疾病综合防治科技示范区、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提高重大疾病防治科技水平,为提高我省人口素质和公众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2.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针对生态退化、污染严重等有关人居环境重大问题,重点在生态脆弱区、地震扰动区、自然遗产地和生态敏感区开展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构建技术与示范、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生态综合整治技术与示范、横断山区生态恢复技术研发与示范、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示范;开展干热河谷区高效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研究,并建立综合生态保育和恢复的技术体系;开展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和城市信息化平台等技术研发;开展低碳生活和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材料及其与建筑一体化的应用技术;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提高我省各类产业园区的生态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
3.公共安全关键技术。
针对食品安全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开展主要农产品及加工食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进行食源性(化学性和生物性)食品安全关键检测技术、多残留快速检测和标准化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开展食品安全技术平台、食品安全技术预警监测系统、溯源追踪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生产安全和防灾减灾等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加强地方性技术标准研究,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力度;继续推进科技强警示范基地及区(县)建设;开展地震扰动区山洪、泥石流、滑坡防治与生态修复和环境应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加强核辐射环境恢复技术与应用示范。4.民生信息服务。针对关系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实际民生问
题,开展以数字医疗、数字旅游、数字社区、食品安全等为重点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四川省重大民生工程服务平台,为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综合信息服务;建设区域协同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传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设数字旅游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实用的旅游信息服务;开展数字化社区建设试点示范,为社区群众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围绕我省“7+3”产业发展规划、八大产业调整、振兴行动计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启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重点推进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新品种和新药证书的、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支持的、国家和省级科技奖励的、技术交易落户我省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我省相关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专栏5 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启动实施15个成果转化专项,建设7类成果转化平台。到2015年,实施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00项以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0项以上,技术交易项目累计40000项以上,技术交易额累计400亿元以上,带动实现产值12000亿元以上。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集成电路、应用软件、信息安全、军工电子、数字视听及数字媒体、网络与通信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互动式网络电视(tv2.0)、集成芯片式特高频(uhf)频段射频识别(rfid)读写机具、等离子显示板(pdp)高光效模组、分立元器件 uhf频段 rfid 读写机具、带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识别 uhf频段 rfid 读写机具、uhf频段系列化天线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物联网射频识别产品、工业机器视觉产品、高性能路由器、互动式网络电视、国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等产品。推进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信息安全产业基地、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数媒视听产业基地、软件外包基地的建设。
(二)装备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新能源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现代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及自动化装备、石油钻采及石化成套设备、大型工程施工成套设备、高端配套基础零部件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中国压水堆(cpr)1000蒸汽发生器用18mnd5管板锻件研制、2兆瓦(mw)双馈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超超临界 1000mw 火电重大装备研制与产业化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风电增速箱、大型铸锻件、冶金轧机、大功率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等产品。推进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成都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宜宾国家精密模具与特种材料集成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广汉石油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资阳机车车辆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的建设。
(三)节能环保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节能装备、节能材料、生活垃圾处理、工业废气、废水处理、城市污水、核废物处理、高效节能绿色照明产品、建筑节能、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成套设备、环境生物制剂、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生态治理与环境服务等领域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废旧空调换热器回收处理技术和设备、以接插元器件为主的废弃线路板的可重用性拆解设备、以贴片元器件为主的废弃线路板的可重用性拆解工艺及拆解机、废弃线路板再资源化中获得的非金属材料再利用技术及应用、煤层气耐硫催化脱氧技术开发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开发高效节能锅炉、高效节能机电产品、高效照明产品、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工业废水及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装置、生活垃圾处理设备、机动车尾气净化装置、危险废弃物等离子焚烧装置等产品。重点加强德阳、自贡大型节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成都、乐山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遂(宁)资(阳)绵(阳)西部高效照明产业带,绵阳节能家电产品制造基地,废旧家电内江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和成都高新区、金牛科技园、锦江工业园等节能环保产业集中区建设。
(四)新材料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稀土材料、特种高分子材料(包括新型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性能合金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生物质改性材料、纳米材料、碳材料、超硬材料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无钕稀土系镍氢动力电池材料、小管径金属复合管、三氧化二钒生产技术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发光材料及制品,聚苯硫醚纤维、芳纶纤维、碳纤维、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生物修复与介入材料等产品。重点加强成都国家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自贡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绵阳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德阳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乐山硅材料及副产物综合利用产业化基地等的建设。
(五)新能源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太阳能、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源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2倍 v 型聚光光伏(cpv)发电机、zstrack-fs太阳跟踪装置、高方阻细栅密栅多晶硅太阳电池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多晶硅电池、非晶硅电池、多晶硅硅片、多晶硅电池组件、石英坩埚炉、核级管材、核燃料棒、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产品。重点加强双流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乐山国家硅材料及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等的建设。
(六)汽车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汽车制造、发动机、汽车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系统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电动出租车开发及产业化、汽车钒钛制动鼓、小排量增压汽油机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纯电动汽车、低速高性能环保电动车、小排量增压汽油机、天然气发动机、载货汽车钒钛制动鼓等产品。重点加强成都市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资阳“车城”、绵阳汽车产业园等产业园区的建设。(七)钒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钛化工、钛及合金、氧化钒、钒氮合金、含钒钛微合金钢、钒催化材料、钒钛特种功能材料和钒、钛磁铁精矿高炉冶炼新流程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高速重载钢材新技术开发、钛板和钢板爆炸焊工艺技术研究、钛加工工艺研究、攀钢高钛型高炉渣碳化产业化技术研究、碳化渣低温选择性氯化制备四氯化钛(ticl4)工艺及装备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含钒钢筋、钒钛特殊钢产品、高档钛白产品、纳米铁粉、钒铝合金等产品。重点加强攀枝花国家钒钛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
(八)轨道交通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综合交通智能化、软件信息、节能环保、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制造、关键零部件、技术服务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车体和转向架、高速重载铁路关键消耗材料及配件开发、100米钢轨在线热处理工艺研究及生产线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高速重载铁路关键消耗材料及配件、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及关键部件、高速铁路用轨等产品。重点建立一批轨道交通技术创新联盟和一批轨道交通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九)油气化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油气化工新型催化剂,天然气、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醇醚燃料助剂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焦炉气甲烷化制合成天然气催化剂开发、二甲醚为基质的工业用切割气的技术、粗苯催化加氢精制纯苯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聚乙烯、聚丙烯、对二甲苯等产品。重点加强川南现代煤化工基地、天然气综合利用产业化基地、德阳磷化工产业化基地、自贡和乐山盐化工产业化基地等的建设。
(十)农畜超级品种及配套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生猪、家禽等主要作物和畜禽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加强骨干亲本蜀恢527及重穗型杂交稻的选育、高异交性优质香稻不育系川香29a 的选育、优质高配合力重穗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绵恢 725的选育、高配合力优质新质源水稻不育系803a 的创制、超高产玉米新杂交种、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综合治理技术、畜禽粪污沼气化处理模式及技术体系、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创新集成、优质獭兔高效养殖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畜产品安全保障模式及关键技术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超级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杂交小麦、优质风味猪、大恒肉鸡等产品。重点加强农畜育种攻关、良种繁育基地、粮畜禽规模化生产基地的建设。
(十一)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重点在生猪、蔬菜、薯类、家兔、茶业、柑橘、食(药)用菌、蚕桑、奶业、高粱、山羊、烟草、苎麻、猕猴桃、珍稀林木和核桃生产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母猪系统营养技术研究、饲料安全技术体系、畜禽疫病防控体系无公害系列药品开发、优质牛肉加工及综合利用、优质安全冷却保鲜肉加工及储运技术、优良牧草种质资源挖掘、直投式功能菌发酵泡菜关键技术集成、茶叶保绿增香加工技术、西部茶叶优质原料安全生产关键技术、优质高产桑蚕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富营养安全肉制品、四川泡菜、名优绿茶、现代奶制品、浓香型白酒、山地清香型烤烟、特色林产品、新型高效兽用疫苗及兽药、生物高能饲料、生物农药等产品。重点加强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优势特色农业基地的建设。
(十二)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血液制品、化学药、医疗器械、保健品和美容护肤品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的研制及临床应用、静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的制备及临床应用、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可立袋)、拆分新方法在手性药物和中间体制备中的应用、肝癌多药耐药及其相关机制与干预、医学图像处理与三维重建系统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 kh901等基因工程药物、多价肺炎结合疫苗等新型生物疫苗、静注免疫球蛋白等新型血液制品、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等高端医疗影像诊断设备等产品。重点推动成都高新区国家首批医药出口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生物医药)、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基地、龙潭工业园、温江海峡两岸工业园、邛崃医药工业园等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区加快发展。
(十三)现代中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饮片、中药新药、中药相关产品、藏医药等民族医药、中医药关键技术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中药材大品种、现代中药饮片及配方颗粒、中成药及民族药、中药相关产品、道地中药溯源系统、中药制药技术及设备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川贝母、川附子等川产道地药材大品种、新型中药饮片及配方颗粒、地黄叶总苷胶囊、然降多吉胶囊等中成药(民族药)大品种、中药(民族药)保健食品、兽用中药等中药相关产品。重点加强资阳、泸州等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宝兴和北川等省级中药现代化特色科技示范基地、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禾邦医药工业园、海峡两岸科技园、临邛医药工业园等的建设。
(十四)军民结合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航空技术、航天技术、核技术、光电技术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表面等离子体超衍射光学光刻基础研究、国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地面综合信号关口站成套设备及通信终端产品、介质壁加速器以及功能材料和功能器件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公务机和民用飞机等部件、燃气轮机及成套动力系统、超高压等静压设备、离合器壳体旋压成形专机等产品。重点加强绵阳科技城、广元电子信息产业化基地等的建设。
(十五)国际科技合作成果转化专项。在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新材料、现代农业、航空航天产业、民用核技术、治山技术和灾后植被恢复重建技术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 lng 加气站泵池核心技术、中冷器研发矩形波纹开窗专有技术、先进焊接工艺与新颖结构形式完善结合的制造技术、大跨度机床构件的安装结构、机床位置环热变形的补偿装置和宽推力输出范围的组合式直线电机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培育形成五坐标龙门数控机床、lng 加气机及成套设备、新型环保节能中冷器、天线高清视频传输系统、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变浆系统等产品。重点创建和推进一批国际科技合作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建立完善一批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孵化器、国际科技合作成果转化基地。
五、加强前沿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
选择对我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起关键与先导作用的重要科技领域,超前部署对当前经济发展最具影响、能有效拉动内需,并在近期可以取得突破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课题,集成转化成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加速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围绕粮食安全、重大疾病防治、能源资源、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的战略需求,开展光合作用功能蛋白及作物抗逆机理、转基因分子育种、兽医新型疫苗、人类生殖发育和衰老以及人类重大疾病发病和防治、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气候变化与山地生态系统演变以及信息科学技术基础、基础材料改性优化、新材料设计探索、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前沿关键科学研究。
(二)积极参与前沿技术研究。整合优势科技资源,积极参与国家大科学研究计划,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积极参与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开展前沿物理实验研究,消化、吸收、掌握聚变堆关键技术,尤其是反应堆级的磁体、包层、大功率加热和驱动、控制以及先进诊断等前沿关键技术研究。积极参与生命功能基因组计划,加强生物及人类基因组研究。开展太赫兹(thz)前沿技术、新兴光电子器件等前沿核心技术研究,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发展主动权。
(三)全面推动学科均衡发展和交叉融合。重视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结合我省学科发展态势,推动基础学科协调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省在传统农业、畜牧兽医、生态环境、航空航天、特种高分子材料、轨道交通等学科和前沿领域的全国优势地位,重点支持现代农业、电子信息、材料、环境、生命等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加大对果业基础研究尤其是对果树种质(基因)资源开发、硬蛋白资源利用等薄弱学科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支持激素免疫学、药用植物学、民生电子信息科学、生物医学材料等交叉学科的发展,推动学科整体水平提高。
(四)持续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瞄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科学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围绕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选择我省具有较好人才和研究基础以及对未来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重点领域,持续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批具有独创性和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持续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技术储备。
专栏6 应用基础研究农业科学:重点支持农业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和创新研究,作物光能转化调控与高光效分子机理、作物养分高效利用、作物抗非生物胁迫分子机理研究,特色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农畜重大病虫害成灾机理与控制以及分子机理研究,现代设施农业、农产品安全种植与繁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用装备、农业遥感及信息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为传统农业技术向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转变提供支撑。交通技术:重点支持高速列车动力学性能、轮轨关系、弓网关系和服役安全以及高速列车综合舒适性的研究,基于数字化设计、虚拟试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研究和优化设计,抢占世界高速列车技术发展的制高点。
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重点支持新一代无线通信网、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信息功能材料及相关器件研究,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研究,微波能研究,光信号处理核心技术研究。
材料科学:重点支持钒钛与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基础研究,特种高分子材料基础研究,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钨钼硬质合金新材料、镁合金、动力电池材料、核电材料、碳材料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能源科学和技术:重点支持薄膜太阳能电池原材料等能源新技术研究,油气能源研究和复杂地质油气资源、核能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页岩气、煤层气成藏机理、评价方法、富集规律、开采方式等核心问题的研究。环境科学和技术:重点支持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研究,气候变化对山地生态系统影响及管理对策研究,气候变化对农牧业、水资源系统等的影响评估研究,各类环境危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影响评估及避灾应急技术研究。生命科学:重点支持人类蛋白质组及其调控规律、胎盘干细胞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生物治疗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异种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猪基础研究,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生物纳米材料与新型给药系统研究,重大疾病、创新药物、公共卫生基础研究。
中医药科学:重点支持中药材质量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中药产地微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研究,中药新剂型研究和中药系统生物学研究,川派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中医证候、中医诊疗技术及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相关基础研究和中医药治未病的研究,南派藏医药研究。
六、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工程,以培育创新型企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载体,建立部、省、市、县联动机制,促进区域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专栏7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工程
创新型企业:培育省级创新型企业1500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0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争取达50家。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00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3-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5-1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3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0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200个,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0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80个。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50个中国创新驿站四川区域站点;重点建设20个分析测试机构,30个分析测试服务机构;重点建设好40个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交易服务机构;重点建设好40个国家级和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指导培育30个市级技术转移中心;建立培育20家以上科技成果转化中介评估服务机构;建立培育20个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市、区);建设20家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工程化平台,40家重大产业技术工程化平台,40家企业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工程化平台;建设20个综合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20个专业性科技企业孵化器。
(一)加强绵阳科技城建设。实施《绵阳科技城2011-2015年发展及2020年远景规划》,着力提升科技城创新能力、创业活力、城市魅力和区域竞争力,建设中国特色军民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的示范城市。全面提升科技城创新能力,实施军民融合重大创新基地建设工程、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孵化转移基地建设工程、科研院校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释放国防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潜能,集聚一批国防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能力,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基地。加速建设军民融合型科技产业城,以军民融合型产业为特色,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军民融合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建成西部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二)大力建设创新型企业。培育省级创新型企业1500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0家。构建企业创新内生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节能降耗、优化创新环境、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实施名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构建企业创新要素流动聚集机制,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促进省内企业与省外掌握先进技术企业的投资合作,共同研发解决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企业创新服务机制,开展技术创新方法、技术创新政策等培训;针对重点企业、行业和区域,实施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加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力度,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三)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7 +3”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信息安全、移动互联网等领域支持已具备良好基础的优势企业牵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积极申报国家联盟试点,或在国家联盟建设中备案,到2015年构建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100家。探索建立产学研用合作的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利益机制、运行机制和组织模式。支持联盟开展产业创新链、产业技术路线图等研究,提升联盟的产业发展规划能力;支持联盟围绕产业发展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推进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面向产业创新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以及具有我省特色和优势的领域,依托大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设一批队伍强、水平高、学科综合交叉的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创新方法平台,形成一批面向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创新园区(基地)。
2.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立全省统一开放的标准化科技成果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分析测试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建设一批重要行业、重点产品、重大工程等科研开发领域的分析测试实验室;加强科技成果技术转移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交易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介评估服务机构;加强科技成果工程化平台建设,重点支持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工程化平台、重大产业技术工程化平台和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工程化平台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区域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一批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集群;加强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建设,重点支持综合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专业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融资平台建设,搭建金融资本、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产业对接平台。3.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整合省内各类研究实验资源,营造开放的、共享的研究实验环境,逐步形成区域共享网络并实现与国家共享网络的连通和互动;加强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重点支持我省地方种质资源库、实验材料和生物标本资源库等的建设,加快进行自然科技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加强科技文献信息及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重点支持专利、工艺、标准、科技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源库和网络的建设及共享;加强公共检测技术平台建设,支持国家级和省级检测技术机构的建设,为我省相关产业提供基础性、共性、关键技术支撑。
(五)推进特色区域创新。
1.构建区域特色技术创新体系。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和产业发展基础,整合区域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资源,围绕绵阳科技城、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攀枝花钒钛新材料产业、自贡特色新材料产业、乐山硅材料产业、雅安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川东川南天然气高端化工产业等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产业支持强、人员开放流动、产学研结合的现代区域技术研发体系。
2.开展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示范。继续推进成都作为国家技术创新城市试点的建设工作,积极争取我省更多的城市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军民结合、多层次多主体共生互动的区域创新体系,使之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创新人才聚集地和科技活动交流中心,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点和全国科技支撑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发展。继续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加强科研院所改革总体设计和布局,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建立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评价制度和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促进科研院所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继续深化应用技术类科研院所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能更好地面向市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主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从事前沿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院所加快建立现代院所制度,并给予相对稳定的支持。要切实解决科研院所行政化的倾向。推进科研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实行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聘任制,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择优、有序流动的管理办法,使广大科技人员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发展科研院所科技产业,鼓励科研院所与有关方面合作建立专业性的产业园区或科研生产基地,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同设立研究生站点,在政府引导支持下,开发核心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加快建立科研设施和科研信息社会共享机制。
(七)加强科普示范推广。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四川省科普条例》,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大力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普及和技术培训、对广大青少年的创新教育、对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培训、对城乡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对社区居民的安全健康知识普及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推进公众科学技术传播体系和四川科技馆(二期)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构架科普资源创新和共享平台。壮大科普教育基地,加强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壮大科普宣传及创作人才队伍。制订科普优惠政策,加大科普专项经费投入。围绕建设创新型四川,大力营造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普及的政策、文化、舆论环境,逐步形成全民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培育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习惯与方式。
(八)推进市、县科技创新。
1.加强市、县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对基层科技工作的引导和支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科技管理部门作用,提升基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富民强县专项、创新基金等对基层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2.开展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市、县建设。把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充分发挥我省科技资源优势,建设一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创新特色鲜明、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市、县。
3.提升市、县科技创新水平。围绕区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建立一批现代农业科技试点示范。加强新农村示范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积极开展农民“双技能”培训,推进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促进项目、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等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七、加大科技资源整合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聚集各方资源共同解决科技发展重大问题,形成层次合理、重点突出的科技发展新格局。
(一)加强国家和地方科技资源整合。完善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科技部的部省工作会商制度,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省院合作工作机制,推进部际共建绵阳科技城。加强与中央在川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的联系协作,发挥中央在川单位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势互补。
(二)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整合。发挥我省国防军工科技优势,推进军民创新资源整合,建立省与军工集团的科技合作联动机制,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投资、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强合作。加强绵阳科技城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军民融合、优势互补的企业集团,形成特色鲜明的军地融合产业集群。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培育壮大航空航天、核技术应用、汽摩配套等军民融合支柱产业,建设中国特色军民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的示范城市。推进成都民机产业基地、军民两用核动力研发基地、大型气动实验设施军民共建共享平台、中国(绵阳)军民融合技术交易中心、绵阳国家军转民科技园、绵阳和广元军转民示范基地、广元国家先进电子产品基地、泸州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等的建设,支持军工和四川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相互开放,实现科技资源共享。鼓励民用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对承担军品任务的企业进行重组,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
(三)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围绕“引进来”,整合集成国际创新资源,针对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先进制造、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以及制约我省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注重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强化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为重点,搭建合作创新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促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成果在四川转化。围绕“走出去”,开展双边或多边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高新技术和产品输出。培养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科技人才,取得和转化一批重大合作研发成果;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研活动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企业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开发国际市场的能力显著增强。
(四)加强区域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与我国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台湾地区的科技合作,重点在中医药、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支持科技机构和企业进行联合研究,共享创新资源。推进泛珠三角、川渝等区域科技合作与交流,以科技资源充实、整合、优化与共享为主线,通过搭建资源共享的科技信息网络平台,互相引进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人才等,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互通有无、资源共享、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格局,不断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八、培养和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培养、引进和用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核心,积极培育青年科技英才,造就一批科技创新团队,为建设创新型四川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突出培养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深入实施天府科技英才行动,以科技拔尖人才为重点,扶持优秀科研人才进入国家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促进领军人才成长;以国家“千人计划”和我省“百人计划”为依托,继续抓好省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坚持在重大科研、技术攻关、产业创新、学术交流合作等项目上给予重点倾斜,鼓励和支持人才引进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示范等项目实施,营造留学、海归人员创新创业良好环境,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
(二)积极培育青年科技英才。依托省青年科技基金、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和各类科技计划,每年从全省遴选一批40岁以下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扩大资助对象范围,通过优先支持其主持重大科技项目予以重点培养,促进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实施四川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着眼青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引导鼓励在校学生和高校毕业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依托有关科技园区和基地提供的创新创业平台,培育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科技创新创业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