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思考

2020年12月20日03:11:0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xx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因此,研究和探索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实际,本人就推进新农村建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县国土面积1506平方公里,其中裸露和半裸露的岩溶山区面积占75.4%,是一个典型的岩溶山区贫困县,20*年末,全县总人口24.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2.52%,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66人。有劳动力13.5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5.5万人。全县有耕地20.29万亩,人均0.8亩。恶劣的自然环境始终制约着全县经济的发展,阻碍着全县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州、县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县通过大力实施民族示范村、温饱示范村以及小康示范村建设,带动了以兴街镇江龙村、多依坪、塘房、烂桥、杀鸡场和新马街乡的大坪坝、落水洞以及蚌谷乡河湾等村为代表的群众纷纷自发建设小康村,在全县掀起了自建小康村的热潮,促进了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新农村建设规划滞后,无长远科学的规划。二是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发展的后劲不足。三是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增收难度大,因病因灾返贫现象较多。四是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总体素质偏低,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五是基层组织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

二、对推进*县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县作为贫困地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就是要结合县情实际,以促进群众增产增收为目标,以“四村”建设为载体,建强基层组织,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整合各方力量,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子。

(一)整体规划,抓点示范,全面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历史任务,又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我县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存在着不足和基础上的差距,在建设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整体规划,典型示范,分步实施,最终实现整体要求。一是要有总体的规划。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群众积极性高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各村现有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搞好农村规划建设。工作中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作为重点,建设一批干净、整洁、优美的“生态文明村”。二是抓点示范,全面推进。以县、乡主要公路沿线村、(乡)镇政府所在村以及群众积极性高的村为重点,结合“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以温饱村、小康村、生态村、文明村“四村”建设为载体,以实施小水窖、沼气池、民房改造、乡村道路和适用科技培训“五位一体”为项目,以整合资金、整合力量实施整村推进为主要方式,建设一批标准较高、示范效果突出、辐射能力明显的新农村,再以点促面,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广泛调动群众积极性,不断提高群众素质

一是动员群众,形成合力。群众才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我县XX年在全县启动实施了45个小康及温饱示范村建设,计划总投资2920.85万元,其中专项补助资金1343万元,部门整合资金180.47万元,群众自筹1447.11万元。截止8月8日止,已完成投资1045.93万元,其中专项资金278.38万元,整合部门资金51.7万元,群众自筹和投劳折价715.84万元。这说明国家财政对新农村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给农民带来了很多实惠,但在项目实施中也发现,部分群众滋长了等、靠、要的思想。因此,党委、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把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建设“边疆党建长廊”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宣传教育,认真宣传江龙、塘房、烂桥、大坪坝等村自建小康村的做法和经验,通过引导、示范、带动和推广,让群众认识到他们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从而更新观念,激发热情,自觉加入到建设新农村热潮中来,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变“等等看”为“主动干”。从而形成国家、社会、群众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从根本上保证党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财力、物力的支持发挥更大效益。 二是不断提高群众素质。目前,农村劳动力多且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缺乏职业技能是我县的基本县情。因此,要根据建设新农村的总要求,在有意识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同时,着力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群众的素质。从根本上转变群众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他们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三)建强基层组织,提高农村自我管理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基层各套组织,在村干部。因此,必须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重点解决好当前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差、活动阵地少、村干部无待遇和待遇低的问题。整顿软弱焕散的党总支、支部,切实解决好党总支(支部)、农村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选拔能人、明白人当村官,搞好农村干部的培训,提高乡村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及处理农村事务的能力。注重把那些农村致富带头人、经济能人吸引到党内来,把其中优秀的选拔和充实到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中,发挥先进性作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逐步解决好村干部待遇问题,提高村干部的积极性。同时,加大下派干部工作力度,把一批懂管理、有技术、信息灵通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基层,并加强教育和管理,促其发挥作用。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村民自治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程,发展基层民主,通过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增强农村自我管理能力。

(四)充分发挥“双带”人才的作用,形成良好建设氛围

近年来,在我县农村改革和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全国劳模、全省“十佳杰出青年”王达昌、“兴滇人才奖”获得者、壮乡女当家陆会芳以及烤烟状元项文超、养殖大户杨庚海、以及劳务输出领路人吴恩明等一大批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人才。这些带头人思路开阔、文化素质较高,市场意识、捕捉信息和自主能力强。在发展农业经济中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他们在建设新农村中起着榜样、示范和教育的效应。为此,要切实加大农村“双带”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培养新农村建设的示范者。造就一支数量可观、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广泛实施把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农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的“三个培养”工程,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结合、三级联动的培训网络,组织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培养大批农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科技服务业、劳务输出、加工业等方面的乡村“双带”能人。同时,认真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基层党组织”、“五带头党员”评选活动,树立一批率先发展农村经济的先进典型,调动其积极性,促其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前面、干在前面,充分发挥他们对本村及周边群众显著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从而在全县农村群众中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力地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特别是省财政厅加大支农资金投入的机遇,坚持以群众增产增收为目标,积极探索小康及温饱示范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经济发展项目相结合的路子。因地制宜,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立足本地资源特色和产业发展基础,选准一个主导产业,制定本地产业发展长远规划,特别是在各小康及温饱示范村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思路,多方争取项目及资金投入,通过开展劳务输出、科技培训等措施,积极引导群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加收入。同时,积极借鉴兴街刺绣协会、新马街甘庶协会等好的做法和经验,发展壮大一批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培植一批产业发展大户,组织引导千家万户农民参与产业开发与建设,不断探索营销大户+协会+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有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六)制定长效机制,促长远发展

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调度机制、督查机制、激励机制的同时,注重形成新农村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重点解决建设中形成的基础设施的维护、卫生环境的保持等问题。同时,要采取理事会、乡规民约、村规民约等形式,把突击整治与经常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保证建成一批、巩固一批,保证长远效益。组织村民经常性地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村”、“信用户”等群众性创评活动,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加快乡风文明建设、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