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府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调研报告

2020年11月01日17:37:38

当前,我县正处在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历史机遇期。为抓住和用好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形成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县上下大力精心谋划项目、大力引进项目、强力推进项目,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与纪委、组织部、工业园区、招商局等同志组成了专题调研组,对如何围绕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

,进一步提升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现状

近几年来,南城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效能建设,以“四铁”精神整治和优化积极发展环境,使全县上下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有所改进、工作效能不断提高、发展环境得到优化,一批破坏环境的人和事受到了及时查处,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南城县成立了全县优化发展环境领导小组,县委主要领导亲任组长,县纪委设立了优化环境办公室,明确了由县纪委牵头统一负责。全县高度重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经常过问,县四套班子领导经常深入挂点企业了解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二是政策环境相对健全。依据省市有关政策并结合县域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壮大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和《南城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优化发展环境的政策和措施,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取得了积极成效。

三是服务力度不断加大。明确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长效机制建设的重点内容,从优质服务、规范执法、监督约束等方面入手,优化体制机制环境。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做到强化服务意识,解决“办事难”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解决“效能低”的问题。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做到跟踪服务,兑现优惠政策,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优化招商引资环境。

四是纪检监察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发挥监督检查作用,大力查处了一批影响经济发展的人和事,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企业“三乱”现象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索拿卡要的情况基本杜绝。

二、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虽然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县少数机关仍存在衙门习气重、政令不畅通、工作效率低、服务意识差、作风不扎实等问题,有些本来正确的决策,由于某些部门作风问题、效能问题,造成难以有效贯彻落实,甚至造成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

1、行政审批环节多、办事难还不同程度存在。“两集中、两到位”存在“两张皮”问题,“人员、项目、授权”不到位、不彻底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单位明则以文件形式授权给窗口审批办理,实则窗口无权审批,“行政许可窗口”实为“行政受理窗口”、“行政发证窗口”,“行政全许可”变为“行政半许可”,使服务对象在窗口与部门之间两头跑。

2、职能部门服务不到位、服务效率不高。职能部门深入基层、企业主动了解情况不够,主动帮助基层、企业解决问题不够;工作拖拉,“限时办结”执行不力;遇事相互推诿扯皮、“一次性告知”亟待进一步规范。有的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不同程度存在衙门习气,“门虽不难进、脸也不难看、但事仍难办”,服务效果上表现为“四个不一样”,即领导出面与不出面不一样,请客与不请客不一样,熟悉的与不熟悉的不一样,本地人与外地人不一样。

3、执法行为有待规范。主要表现为:处罚随意性大、幅度变动大,对企业首次轻微违规,不以教育和整改为主,而是以罚代管。同时多头检查、重复检查、个别执法人员业务水平低、执法不公正、不透明、讲人情关系、强行要求各类企业参加培训并收取费用、培训工作走形式等现象仍然存在,企业仍有意见。

4、部门利益依然存在。有的部门只顾自己发展、部门发展,视部门利益至上,不管地方发展、整体发展。对县里的政策规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意的执行,不合意的就执行不到位,用系统的规定顶县里的政策,当面表态很好,会后我行我素,顶、抗、拖、磨等现象依然存在。

5、项目建设环境不优。企业周边环境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只要有重点项目、重大工程项目开工,一些霸头恶势力、地方势力就闻风而动,敲诈勒索、滋扰生事、强买强卖、强装强卸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工程项目的实施。

三、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此次调研分析,主要概况为以下为四个方面:

1、领导重视不够。实践证明,效能建设落实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抓得好的单位,都是“一把手”认识高、决心大、措施得力的单位。少数单位主要领导对效能建设认识不足

,整天打着部门“小算盘”,阳奉阴违,使单位“职能归并不到位”、“项目进入不到位”、“程序设置不到位”。

2、配套制度不全。一些单位在推进行政规范化建设的同时,没有很好地统筹办事流程和手续简化;一些涉及多个部门分管的工作,在责任落实上不够明确,造成一些部门对有利益的事项相互争,没利益有责任的事项相互推,影响了行政服务效率,群众意见较大。

3、宗旨意识不强。一些干部职工缺乏责任感、紧迫感,对自己的工作质量和工作作风要求不严,与形势发展要求脱节,久而久之形成了工作惰性,导致纪律散漫、作风拖沓,工作效率低下,客商和群众找他办事,能拖则拖、能推则推,缺乏责任心。

4、监督监督不实。一些单位的办事流程、办事时效、收费依据等方面事项不够公开,群众、媒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对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难于进行监督,对散漫、拖拉的行为打击不够有力。

四、提升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把环境建设作为发展的“生命线”、竞争的“着力点”来抓,把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善投资软环境,作为赢得竞争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要素。过去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的基本做法是减费让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减费让利的空间越来越小,必须依靠软环境建设的比较优势来吸引人才、吸引资金、吸引项目。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整治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就是提升地方竞争力,就是发展地方生产力。

(一)围绕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

提升机关效能,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必须切实解决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认识问题。要把强化各级领导的优化发展环境意识作为重中之重,在全县干部群众中树立“抓环境就是抓机遇,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观念。

1、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以规范权力作为切入点,重点加强领导班子和中层骨干作风建设,加大效能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力度,增强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

2、树立争先有为的意识。各部门都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的内涵,认真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准自己的差距,盯住追赶的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着力在争先进位上下功夫。

3、树立开拓创新意识。要突破墨守成规的思想,勇于去闯,勇于去开拓,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活力,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4、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树立为人民群众创政绩的观念,勇于摒弃一切私心杂念,树立服务、服从经济发展的大局观,摈弃狭隘的部门利益,尽快形成一切着眼于发展,一切服务于发展,用发展创建事业的良好氛围。

(二)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

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关键是要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要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在治庸、简政、增速、提效上狠下功夫,坚决打破利益部门化,解决“中梗阻”问题,努力提升机关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

1、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从加强效能建设入手,整合部门职能、明确工作职责,减少办事环节、简化工作程序。进一步完善“一条龙”服务制度,全面推进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离岗告示制等,解决办事拖沓的问题,养成立说立办、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2、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进一步对各种行政审批项目特别是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严格核定审批内容和范围、审批条件和程序,最大限度减少审批事项,该放的权力主动地放,该减的程序果断地减,该降的门槛坚决地降。

3、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要把政务公开作为政府施政、部门行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加以完善、推进。一是实行“阳光作业”。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范围,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办理结果,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除了一些必需的检查外,一律不准进企业检查或收费,规范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的管理行为,为行政行为戴上“紧箍咒”。二是实行“阳光监管”。大力推行“政风行风热线”和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对政府部门的测评制度和投诉举报制度,畅通监督渠道。

4、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以改进作风为重点,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收费,促进有审批权限的部门和垄断行业进一步减少收费项目。杜绝重复收费、只收费不服务,检查和收费随意处置等现象的发生。合理划分执法权限,切实解决多头、多层执法问题,扭转办事拖拉、互相扯皮等现象。

5、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强化县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功能,做到凡是与社会生产和群众生活相关联的行政审批项目要全部进入中心办理;凡是进入中心的部门必须确保办事窗口人员到位、项目到位、授权到位、服务到位,切实解决审批项目应进未进、进“瘦”留“肥”、体外循环“两头跑”问题。开通行政服务绿色通道,推行并联审批,为企业提供更加快捷的服务。

(三)围绕深化源头治理,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

1、大力建设“信用城市”。严格兑现各部门对社会的承诺,落实企业优惠政策,以维护政府威信和公信力,确保大项目、大企业和外商投资在我县进得来、留得住。

2、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治安工作,切实增强投资者和企业经营者的安全感,营造安全文明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扰乱经济发展环境的,强买强卖、欺行霸市、敲诈勒索等不法行为,真正为企业创造宽松环境。

3、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破除行业和部门垄断,坚持依法打假、冒、伪、劣产品和欺行霸市、坑蒙拐骗等不法行为,创建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

(四)围绕深化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法治环境

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打造安全、严明的法治环境是基础。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依法行政和从严治政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软环境。

1、“铁石心肠”整治“衙门”作风。一是要整治效率低下的问题。凡有时限要求的事项,必须在时限内办结;二是要整治推诿扯皮问题。职责内的事项马上办、职责外的事项领着办、需要多部门办的事项协同办;三是要整治态度不正问题。着力做到“掌握情况主动办、跟踪服务及时办、找上门来抓紧办、克服困难想法办”。

2、“铁的手腕”和“铁的纪律”治理“四乱”行为。对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乱检查等“四乱”行为,狠下决心,谁破坏环境就查处谁。严禁收取行政事业性费用搭车收取其他费用;严禁以创收为目的的“自费执法”行为;不准利用工作关系向企业要赞助、摊派费用和安插人员;不准随意举办各类培训班;严格实行入企检查许可证制度,执法单位到企业检查,不经相关部门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到企业乱检查、乱收费。

3、“铁面无私”执行制度。充分运用纪律和组织手段,加大对破坏投资环境单位和个人的监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下狠手、行重典,毫不留情。切实发挥整治经济环境投诉中心的作用,建立起快接、快处的快速反应机制,着力构建覆盖全县的投诉受理网络,认真接待、及时处理信访投诉,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

(五)围绕效能监察和行政问责,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着眼长远,常抓不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关键在于构建畅通有序的诉求受理机制、层面严密的效能监管机制、方位齐全的绩效考评机制、公正透明的奖惩保障机制。

1、建立健全制度。围绕开拓创新、转变职能、从严管理的要求,把建章立制、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作为效能建设的核心内容,认真梳理现行规章制度,尽快做到“三定”:一是定制度,健全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二是定标准,对各项工作的时限、质量、目标等提出明确标准和要求;三是定措施,制订一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保障措施,形成科学的落实机制,保证各项制度、程序、标准的全面落实。

2、深化绩效考评。进一步改革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和国家公务员绩效考核办法,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建立分类型、分层次的效能考核体系,把机关效能作为检验部门工作成效、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重要尺度,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并把考核结果同奖罚措施结合起来。

3、加强效能监察。采取明查暗访的方式,加强督促检查,从快办理效能投诉,从严查处在作风和效能方面的违规违纪案件,尤其要强化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解决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推诿扯皮等问题,对问题严重、广大服务对象反应强烈的人和事,坚决从严查处。

4、理顺关系、明确职责。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解决职责交叉、多头管理、重复执法、效率不高的问题。严格执行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两告知一签字”、责任追究等制度,以岗位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以承诺制明确服务要求,以公示制推行政务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