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调研报告范文4篇

2021年01月05日00:45:38

紧紧围绕领导的关注点、发展的关键点、百姓的关切点,开展调查研究,查实情、录实话、献实策,是研究室一贯的工作风格。近期,研究室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与调研工作紧密结合,以“三严三实”提升调研工作实效,以调研工作丰富“三严三实”内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调研教育活动。近期,开展的精准扶贫调研教育活动将专题教育推向了高潮。XX年4月28日至30日,根据工作安排,研究室副主任傅强带队,研究室经济处、社会处、综合处部分支部党员组成调研组,前往**腹地——**市**县宗地乡,详细了解我省“六个小康”和“六个到村到户”在贫困地区的落实情况,磨砺支部党员党性作风。

不畏艰难摸实情

3天时间里,调研组车程700余公里、步行50余公里,分3组先后走访了打郎村、新寨村、打毫村7个村寨近200户家庭,其中贫困家庭40余户,并到县、乡扶贫部门和相关村民委员会查阅有关资料。尽管很辛苦,但调研组每位同志都一丝不苟、全力以赴完成安排的工作。正值春耕时节,大多农户一大早就带上干粮上山劳作,晚上才回来。调研组到了村寨,却发现在家农户廖廖无几,只好爬坡上坎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相比打郎村、新寨村,打毫村交通条件更为不便,进村大路还是3米来宽凹凸不平的泥砂路面,旁边悬崖万丈,坐在车里提心吊胆、颠簸抖动。车子进入支路没多久,由于路况太差,调研组只好下车边走边问,从下打毫到上打毫,又原路返回,整整走了6个多小时,晚上7时许才与车会合,本想回城就餐,才发现两个轮胎出了问题,只得打着电筒在黑夜里边走边吃干粮,9时许才等到乡里车辆来接,晚上11时许才回到住地。打郎村支部书记杨光明跟着调研组走了一天,鞋底断开了,说:“我搞了二十多年农村工作,像这样的调研,还是头次见到。”

深入群众听真言

调研组每到一处都深入农户家中查看生产生活具体情况。家里有些什么家电,仓库里有多少粮食,寝室里棉被厚不厚实,圈舍里有几头家禽,庄稼收成有多少,收入能否够用,住房建设有没有得到政府危房改造资金支持,有没有对口帮扶人员和帮扶措施,需要政府什么帮助等是调研组最关心的问题。调研组或倚墙站立,或促膝而坐,以对待亲人的态度和方式,耐心询问、仔细记录基层群众对精准扶贫的看法和建议,对于特贫家庭、困难老党员还送上慰问金。“土地下放以来,我们很少看见政府干部来过。”基层群众对于这些“不速之客”显得格外亲切,打开了长期关闭的话闸子。“希望政府把我们村里边的这条路修一下”“希望能组织一些农业技能培训”“希望乡村干部能多关心一下我们这些贫困群众”“希望政府能多修一点小水窖”……一句句朴素的语言道出了基层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期望和要求。

轻车简从严当头

研究室的这次调研与以往一样,一竿子插到底,直奔目的地明察暗访,不给基层打招呼,不要县乡领导陪同,自理食宿,自带干粮,看着地图跑、摸着线索跑、奔着问题跑。由于此次走访的几个村寨都是苗族村寨且较为分散,调研组对路况不熟悉又语言不通,只好到现场请当地村干部和群众带路并充当翻译。调研组6人加上当地干部群众1人共7人,挤在一个6座的商务车里,把商务车当成了会议室,上车开会、下车调查几乎成了此次调研的全部。新寨村委会主任韦国勇接到调研组的电话,对调研组的身份将信将疑,多方求证之后才赶到现场,足足让调研组等了1个多小时。县、乡领导听到基层报告调研组到来的情况后,打来电话恳求陪同调研,被调研组婉言拒绝。县领导好不容易找到调研组入住的宾馆,想请吃夜宵,也没有如愿。**县副县长景贵刚愈发感慨地说,“要是都像这样调研,那我们基层就有更多精力来抓具体工作了。”

关于我市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XX年工作安排,4月21日——24日,市政协宣教文卫委组织部分委员并邀请市直有关部门人员组成调研组,对我市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深入红花岗区、汇川区、仁怀市、遵义县和桐梓县等五个县、区(市),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部分学校就教育发展情况进行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实地走访察看了15所公民办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与学校的管理者及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流,并就此课题对其余各地进行了书面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教育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各级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教育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市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

基础教育成效显著。认真落实“两免一补”等教育政策,全市XX年全面完成“两基”攻坚目标,“普九”人口覆盖率达100%,11个县、区(市)通过省“两基”复查和“普实”验收。实现了“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使人、财、事三权集中,教育管理重心上移,进一步强化了对全市教育管理。“义教工程”、“危改工程”、农村初中“寄宿制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使得全市各中小学校,特别是大部分村级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实现了“农村最美的建筑是学校”。通过招考教师和实施农村特设岗位教师招考计划,为师资相对短缺县、区(市)补充教师,进一步充实了我市师资力量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教师数量,教师素质得到极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XX年底,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3% ,在校生辍学率为0.22%,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普及程度各项指标均达到国检要求。

民办教育有所发展。各级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民办学校的管理和引导,进一步规范各民办学校办学行为,民办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职业教育稳步推进。全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26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所、高等专科学校1所,农民文化技术培训学校2022所,教学点(班)2552个,已基本形成高级、中级、初级职业技术院校组成并相互沟通、多层次学历教育和各类短期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由于党政重视,统筹有力,整合资源,涌现了如遵义职业技术学校、道真自治县职教中心等职业教育欣欣向荣的典型。

据统计,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见附表)3375所,在校学生1479639人,专任教师62777人,其中高中(含职高)师生比1:21;初级中学师生比1:19;小学师生比1:24。中小学临时代课教师2468人。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 基础教育

1.教育经费欠账过大,投入仍显不足。目前,全市“两基”攻坚负债达7亿多元,绝大部分县、区(市)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如遵义县现欠债1.32亿元,今年还贷800万元;红花岗区现欠债4000万元,今年还贷1152万元。多数县由于财力自给率低,财政在保运转、保工资等方面压力大,教育经费很大一部分用于偿还教育负债。部分地方教育费附加征收不足,教育经费未按规定足额拨付。

2.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均衡发展存在差距。一是城乡学生增长比例失调,学校布局凸现不合理。由于我市中小学建设按XX年的布局调整规划实施,近几年,随着农村地区“普九”目标实现、新生人口逐年减少、外出务工人员举家外出等,大量农民工涌向城镇,农村学校生源大幅度减少,城镇生源剧增,出现了农村教育资源闲置和城镇进城务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学校布局平衡被打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二是城镇扩容规划与教育资源配置不同步。近几年,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我市大多数城镇规划大幅度扩充,人口剧增,住宅楼林立,而教育资源基本上是原来的布局和规模,城镇学校不堪重负,“大班额”现象突出,出现了学生食宿难、学校管理难、安全保障难等,两城区和部分县城尤为突出,学校布局及办学条件亟待解决;三是城乡优质师资比例失调,优秀教师大量涌入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老百姓选择优质资源的愿望强烈,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由于学校教师是按固定生师比配置,农村学校教师包班现象普遍,教师结构极不合理,教师工作量超负荷,城乡学校教师数量和质量差距大,农村教育质量令人担忧。

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市教育队伍师德师风虽然有较大转变,但教师数量不足,区域分布、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等方面不合理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个别地方比较严重,如红花岗区按教育发展需要尚差中小学教师2393人;桐梓县差小学教师700余人;务川县差中小学教师600余人,其中大部分初中缺英语、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部分县由于地处山区、河谷地带,人口居住较为分散,分布着很大部分按省布局规划要求撤并而实际上又不能撤的教学点,现有的教师编制和实有数量均无法满足需要,再加之教学点条件艰苦,一般都是聘请代课教师任教,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二) 民办教育

1. 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相对滞后。我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未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民办学校发展及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长期以来民办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相对滞后。民办学校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举办者(投资者)的集资或贷款,多数民办学校后续投入不足。多数举办者利用银行贷款或民间借贷建设校舍,在土地征用和建设过程中前期投入较大,在运转中则面临着运转经费和还本利息的巨大压力,收取的学杂费要承担校舍建设、教学仪器购置、学校运转、教职工工资福利等多项经费支出,导致民办学校经费极为紧张,严重制约民办教育的发展。

同时,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规划上未把民办教育列入规划范围,加之民办学校因资金短缺等原因,无力及时改善办学条件,民办学校办学条件相对滞后于公办学校,缺乏竞争力。据统计,我市相当一部分民办学校没有自己的校舍和办公地点,一些硬件设施都是租用的,基础设施较为简陋,两城区及部分县较为突出,如:红花岗区已审批的26所民办学校中,按照学校建设规范自建校舍或租用较规范校舍的学校不到10所,多数是租用民房和仓库办学,安全隐患大。

2.师资队伍缺乏稳定。《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了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拥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举办者对所聘教职员工没有履行《劳动合同法》,致使在民办学校从教的教师在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得不到保障,加之近年来公办教师工资待遇的提升,导致民办学校教师在待遇上与公办学校教师存在明显差距。同时,民办学校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等配置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流动性大,不利于民办学校的发展。

3.“两免一补”政策给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增加了办学压力。“两免一补”政策规定:只对农村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实行“两免一补”,而我市民办学校多数承担着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使得民办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现行的政策规定:对公办义务教育学生全部实行免费入学,在民办学校就读的中小学生纷纷要求回到公办学校就读,一方面,给本已超负荷的公办学校带来压力,公办学校教育资源难以承受,造成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民办教育生源的大大减少,给依赖收费运转的民办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办学压力,办学形势不容乐观。

(三) 职业教育

1.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各县、区(市)未足额安排中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XX-XX年县、区(市)投入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累计为435万元,个别县到XX年仍然没有安排中职专项经费,绝大多数中职学校没有生均经费,加之中职学校学生多数来自农村,贫困生占90%以上,中职学校基本上都是降低收费标准,大量负债使正在发展中的中等职业教育不堪重负。二是各县、区(市)30%城市教育附加用于职业教育严重不足。XX年各县、区(市)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仅175万元,占城市教育费附加总额的2.1%。XX年全市仅有湄潭、绥阳等县按30%的城市教育费附加预算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由于资金投入的问题,导致多数职业院校规模严重不足,教学资源短缺,校舍破旧设备老化,现有的职业学校基础办学条件和设施设备配备情况已不能适应中职学校扩招和在校生规模增长的需要。部分职校甚至没有实训基地,办学缺乏吸引力。一些发展势头良好的学校,由于无法扩大基础建设规模,使扩招需求受到严重制约。

2.办学理念落后,办学模式单一,专业教师匮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一是部分职校办学理念跟不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在专业设置、师资配备、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较为落后,自身发展主动性及创新能力不强。二是在办学模式上,部分学校没有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殊功能,未能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积极发展,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存在一定困难。三是在专业设置上,与地方实际和市场需求结合不够,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四是专业课教师不足,“双师型”教师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市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一个瓶颈。XX年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150名专任教师,生师比高达28:1,其中“双师型”教师只有215人,比例仅占专业课教师的22.7%,与国家及省级标准存在很大差距。五是由于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审体系不适合中职教育特点,中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3.政府对职业教育统筹不够,职业教育资源分散、效益不高。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由于体制的原因,全市职教资源配置不合理,条块分割,布局较为分散,且各地为了各自利益,在招生、管理、专业设置、毕业生就业等问题上难以协调互补,办学效益难以达到最大化。

三、建议

(一)继续抓好基础教育。

1.加大投入,拓宽融资渠道,确保教育正常运转。坚持义务教育以政府为主,非义务教育由国家、社会、个人多元化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对于“两基”欠帐等遗留问题,按照“市级统筹、以县为主、依法处理、分级负担”的原则进行解决。同时,按照“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分级负责,调整结构,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优先保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资金,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比例”的要求,确保转移支付不少于50%用于教育,且要做到“一保四到位”。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如:乡镇要积极筹措教育经费,加大教育投入;村(居)根据自愿、量力、需要的原则,积极开展集资办学;学校的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额用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闲置校产必须由教育、国资部门采取竞价方式有偿出让,变现资金全部用于教育。

2. 改善办学条件,统筹城乡均衡发展。进一步调整教育投入结构,教育经费投入应逐渐向农村倾斜,保证教育整体平衡,避免出现新的两极分化;保证必备的基本教学条件,将改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各级政府投入的重点。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寄宿制工程建设和捐引资建校的力度,逐步消除新增破旧房。制定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发展规划,适当增加对两城区教育的投入,支持两城区尽快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城区中小学,以缓解目前入学困难的矛盾。市政府应加大督查力度,确保房产项目开发中,规划并留足教育用地,严格执行配套教育建设费征收制度,保证教育发展需要。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加强对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依法履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加强辖区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进一步核定教师编制并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在做好教师招考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各县、区(市)人民政府采取教师特岗等方式予以补充解决,新增教师应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的需求。加强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等制度,加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力度。

(二)积极发展民办教育。

据统计,去年民办教育解决了我市67922人的义务教育问题,分担了我市“普九”就学压力。事实证明,民办教育是公办教育的必要补充,是我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在当前我市公办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公办学校“大班额”现象突出的情况下,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尤为重要。

1.制定民办教育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将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各类民办教育的布局规划、办学条件、生源、师资进行全面的统筹,制定民办教育的发展规划,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审批民办学校,合理布局,保护合法办学,严厉查处违法办学,遏制恶性竞争。

2.加大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力度。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相关政策,对民办学校在精神上给予鼓励,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和师资上给与扶持,人格上给予尊重。加强对民办学校经费监管,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定将其纳入教育主管部门监督管理,保障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在学生招生、收费发证以及管理方面加强引导,并切实解决民办学校存在的问题。

3.强化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纳入全市教育系统统一管理。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建立健全教师人才档案,对民办学校的教师资格认定、招考录用、职称评定、业务培训、社会保障、评先评优与公办学校实行同等管理和规范,解除民办学校教师后顾之忧。

4.加大扶持力度,促民办教育发展。对民办教育经费适当给予财政资助,政府应依法逐年增加对民办学校义务教育的专项投入,可考虑按全国生均经费予以补助,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办法,帮助民办学校解决贷款发展问题。鼓励民办学校多方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求效益、求发展。

(三)重点突出职业教育。

国家教育“xx”发展思路明确提出:“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职高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推动以初中为重点的不同阶段教育分流,开展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基本形成适应市场需要,与劳动就业机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已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教育发展的一个重点。

1.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和统筹力度,积极整合教育资源。一是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充分发挥全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的积极作用,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二是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基础能力建设等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纳入对各县、区(市)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奖优罚劣。三是对县、区(市)职业教育发展,市政府要加大统筹力度,按照“一套班子、多块牌子、集中管理、分点办学”的模式,进一步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如汇川区、道真县的多校合一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逐步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教育主办,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四是将全市职业教育校点布局统筹考虑,按照“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突破口,重点抓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 “重点中突出重点”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全市职业教育建设规划,并抓好落实。

2.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依法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一是督促各县(区、市)政府认真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按法定比例30%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二是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提高中高等职业教育经费在本地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三是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用于企业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四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投入职教经费的更多份额。五是坚持“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办学”的思路,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六是对各类培训经费统一规划,捆绑使用,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加大投入,改善教学、实验、实训等条件,为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条件。

3.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合理的中职教教师评审机制。职业教育对教师的需求有特殊性,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比例1:1或1:2配备,而“双师型”教师在当前更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市、县两级在解决公办职校专业教师编制问题上给予政策倾斜,可采取控制总编额,由学校面向社会、行业及企业针对市场需求,服务就业需要,灵活自主聘用专业课教师。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师资培养和培训形式,加大对职教中心现有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培训力度,完善教师实践制度,保证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实践,力争到“xx”末,实现“国家级重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60%以上,省级重点职业院校占50%以上,其他职业院校占30%以上”目标。

4.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不断调整专业设置。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充分结合市县产业结构、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适时调整,增强适应性,解决好“进得来、学得会、用得上”的问题。同时,我市职校也可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诚信合作、共育人才、共谋发展的理念,积极与全国较好的职校联合办学,借鉴别人好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适用新型专业技术人才。

中学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针对下学期我们将涉及的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达到培养我们实践活动能力的目的,并让我们学会如何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学校让我们在暑假期间做调研。为此暑假期间我在家乡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xx镇xx中学做了关于该校的调研报告。报告主要着眼于xx中学的教育概况,涉及到该校的建校历程、学校发展概况、教师人数、学生人数概况、教师收入、学生学费以及出现的教育问题等内容,报告的重点是针对教育问题作出一些分析以及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     xx中学概况

(一)建校历程

xx中学,建立1958年,是三都县东片区唯一的一所中学,生源来自四乡一镇,1975年秋,学校开设两个实验班,1986年,学校被确定为xx镇实验中学,成为三都县东片区唯一的一所实验中学,1991年深圳烟草公司捐助40万元修建新的教学楼,所以改名为xx金叶中学,金叶象征着希望,代表着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1992年,学校的教学楼建成并投入使用,1997年12月,学校被评为“文明学校”  1999年6月该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单位” ,XX年10月,学校被评为三都县“先进集体”, XX年12月xx镇党委和县教育局党委共同成立“xx中学40年校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开始筹办40年校庆活动事宜,XX年,学校被评为xx镇“特级实验中学”,XX年xx中学宿舍楼正式完工投入使用,XX年11月,综合楼建成。

(二)学校发展概况

xx中学是一所单设初中学校,坐落在xx镇古城的半山腰,背靠山,面朝太阳升起的方向,象征着希望,1977年4月,xx中学招入初一新生约220人,编成5个教学班,三都县教育局分别从xx镇各校抽调了20名教师支援学校,1980年9月,三都县所有中学重新归三都县委管理,同年9月,通过县教育局验收,食堂楼投入使用。三都县教育局领导来校指导工作,解决办学困难,全校师生齐动手清理平整操场,用了一年时间,将大山包、大水塘平整成操场,校内铺设水泥路,校园内种植了大量的树木花草,新教学楼的建成为学校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招进了大量新生,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学校东侧二层教室楼教室被改为教工宿舍,解决了部分骨干教师的住房困难。

1982年9月招进6个班的新生,1988年学校进行目标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1991年学校成功举办了第一届艺术节,1993年,学校举办了第三届艺术节,召开了校四届四次教代会,讨论并通过了《教职工聘用制实施方案》,1994年,学校顺利三都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对学校工作督导评估验收,1995年12月,重建运动场,从根本上改变了校园面貌,完善了教学设施,1997年又被评为“三都县实验中学办学水平先进单位”,“抓艺术特色,促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课题结题,并通过省委验收,随着学校不断发展,学校正式确立了“激励学生成长,为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旨在创造一种学生在“激励中学习,在激励中成长”的育人环境,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XX年被认定为实验中学。

XX年8月,随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形成良好发展态势,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县教育局的帮助下,学校抢抓机遇,用先进教育理念引领全校教职员工,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

学校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校舍面积1.37万平方米,绿化率100%,覆盖率40%;学校现有科学实验室5间,音乐教室2间,美术活动室、科技活动室、劳技室、形体室各1间,图书室2间,藏书41,010册,生均24册,师、生阅览室3间;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各1间,多功能报告厅1个,微机教室2间,计算机215台;多媒体教室1间,移动式多媒体教学设备3台,还配有校园电视网、广播网等;有运动场1个,篮球场2个,,乒乓球台3副。各类教学设施、设备齐全,教学仪器配备均达部颁ⅰ类标准。是一所校园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厚、设施装备完善、办学行为规范、教育业绩显著的单设初中学校.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学校在总结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了“激励学生成长,为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构建并完善了激励教育模式,并以此引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学校无论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还是在教育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德育和艺术教育基本形成特色,成为人民群众欢迎的示范性中学。

(三)教师人数、学生人数概况

学校现有班级共18个,学生700余名,现有教职工40余名,专任教师30余名,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30名,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0%,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37名,高级教师1名,中级教师12余名,优秀教师20人,骨干教师21人,优秀班主任8人,优秀青年教师10人,形成了一支爱岗敬业、业务优良、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四)教师工资、学生学费概况

该校教师月工资平均每月2500,刚进校的新老师1900余元每月,高级教师3700余元每月,中级教师2900余元每月,由于国家有免收学杂费的政策,学生的学费问题得到解决,减轻了农村教育负担

二、     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

在校教师一人担任多科教学,教职工40余名,比较匮乏,每个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影响到教育的进度,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加重教师的负担,建校初期,教师仅有10人,后来在教育局的分配下,教师才逐渐增多,再加上一些优秀教师的外调,教师缺乏的问题还是严重,导致了教学不能正常有序的进行。

(二)学生人数少

大部分学生都是老师下乡动员来上学的,有的是由于家境困难没有上学,有的是由于家庭的封建思想,不给女孩子上学,有的是因为家庭没有小孩,老人需要照顾,孩子不能上学,诸多原因导致大部分可以适合上学的孩子都不能接受初级教育,所以学生人数少,老师不得不下乡去作思想工作,动员学生来上学,在此期间教师很辛苦,不过在老师的动员下还是有不少孩子得到了上学的机会,学生人数也渐渐增加。

(三)教师工资低

三都县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多大发展,在教育上缺乏对教师的奖励,在这个贫困的地区,老师的工资也没有得到多大的提高,虽然老师工作量大,但是工资一直都没有得到改观,有的好老师因为工作量大患上疾病,教师每天都吸食着粉笔灰站在讲台上为学生讲授知识,虽然工资低,但是老师们还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使得教学得到提升。

(四)百姓的思想文化水平低

由于当地百姓生活水平低,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没有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受到愚昧封建思想的影响,所以没有意识到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导致了当地还是有很多孩子没有机会上学。

三、     对该校出现的教育问题作出的分析

教师缺乏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当地生活水平低,教师工资低,待遇不高,好教师向外面流动,给教学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学生人数少也是因为百姓的生活水平低,受到愚昧落后思想的影响,没有重视教育,只有靠教师下乡去动员,做思想工作,教师工资低是因为当地的贫困,生活水平低,处于山区没有可以发展开创经济的条件,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教育的发展,所以解决经济问题也是必要的,百姓的受教育程度低,受到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的指导,认为孩子接受不接受教育都不重要,所以没有让孩子去上学,老师下乡做思想工作后才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百姓思想的教育,把思想工作做好。

四、     通过这次调研自己得到的一些启示以及对这些问题的一些建议

我们国家的初级教育还需要更多的提高和改善,应该用科学的思想指导百姓,让他们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国家要发展,教育就得抓好,但是教育的发展也需要经济的支持,所以中心还是在经济上,只有百姓的经济水平提高了,才能更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发展,当今,教师资源也慢慢开始缺乏,很多人都不愿意当教师,所以国家对就读师范学校的学生减免学费,并且还进行一些补助,就是为了抓教育,但是人们的主导意识里觉得教师工作不但辛苦而且工资低,教师的地位不高,所以很多人都不愿当教师,在这一点上,人们的意识对教育产生了影响,再加上现在国家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人们的许多错误意识,拜金主义等等都导致他们走上了不正规之路,即使那些贪官也是受过教育的,但是他们还是贪污了,这也说明着他们经不起诱惑,还是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意识,所以国家需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好这些问题,虽然这些工作不容易,但是只要想方法解决并且实施贯彻了也会有些改善的。

对此问题的出现我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实行“金塔型教育”先从高层开始,慢慢普及正确科学的思想,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实际出现的问题想好解决的办法,对百姓也要普及这些思想,最重要的还要解决国家的经济问题,经济的发展决定国家的发展,国家应该努力发展我国的产业,把我国的产品推广到国外,加强政府的管理工作,下发资金支持教育,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要遵循不以环境为牺牲的条件为前提,支援贫困地区,提高对教师的待遇,只有解决好教育问题,国家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应该往长远的方向看,解决好眼前问题,一面抓经济,一面抓教育,并且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完善学校的设施设备,加强素质教育,重点问题及时解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看待这些问题,各个击破,普及科学的思想,贯彻科学正确的知识。

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位于**自治区西部,1976年建市,面积1754平方公里,辖**、**、**三个区,全市总人口50万人,有蒙、汉、回等25个民族。经过近50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的改革、调整和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为主体,第三产业和城郊型农业相配套的经济格局,地区特色经济的框架初步形成,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XX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62.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700元,分别增长15%和17%。

截止XX年底,全市有学校、幼儿园168所,在校生84256人,教职工7598人。其中:公办学校、幼儿园67所,在校生70292人,教职工6246人。

二、**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成效、经验

**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47所,其中:初级中学17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生15849人,专任教师1480人;小学30所,在校生30593人,专任教师2344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92人。

全市下辖三个区,没有旗县,农区面积与人口很少,且已完全实现城乡一体化。消除了农业户口,农村学校基本已经融合到城区,学校建设管理与城区学校完全执行相同标准,不存在城乡差异。

办学体制上分三区、市直属四块,民族义务教育(1所蒙古族中学)和特殊教育(1所特殊教育学校)由市直属管理,其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归三区政府管理,实现了以区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顺畅,责任明确,工作有序,发展良好。

**市党委、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义务教育的发展,再加上多年来经济状况较好,全市义务教育整体水平较高,均衡状态良好。1996年在**自治区率先实现了盟市整体"普九"达标;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消除了农户籍,整体改造了农村学校,实现了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一体化标准、一体化管理。率先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一直能够享受同等待遇。近几年,经过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条件及校园环境整体上又提升了一个档次,校际间差距基本上得以消除。目前正在推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和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学校设施设备配备,将整体上提升义务学校装备水平,实现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

师资队伍整体良好。由于市区人口较少,居住集中,全市设立一个教师培训中心,教师培训从机构、制度、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形成了较完善的体系,常规继续教育培训、知识更新培训、提高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以及分职能分类别的培训均成为常态化,每位教师均能及时得到充电、提高。按照隶属关系,市直及三区每年都有计划地引进新毕业大学生及优秀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并注重加强相对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师队伍梯次连续,结构合理,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结构。根据实际,出高薪聘用部分名优校长,为薄弱学校增添力量。此外,各区还积极探索内部调整机制,制定激励性政策,调整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经过几年的努力,应该说全市师资队伍水平在地区、校际间是均衡的。

注重并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严格落实国家规范办学行为的有关规定,下力气治理有关招生、收费、教学等行为。彻底消除了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重点班;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均实现了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强化学籍管理,规范"小升初"分配手段和程序,遏制择校现象也有明显成效。所有学校均能按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按学科配齐各教师,学生的入学机会,升学机会均相对公平。同时积极探索实施改革,支持薄弱学校发展,近几年实行的将一部分高中招生计划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的改革措施,对促进薄弱学校的提升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市整体现状看,地区、校际间的办学条件、师资配备、课程实施、升学机会都应该是均衡的,但是,偏失的质量观和盲目的择校观制造并助推着教学质量校际间的不均衡。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城市改造,城区居住区出现收入层次和文化层次群体差别,收入和文化层次较好居民区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基础较好,其片区学校学生成绩就好一些,客观上造成了学校质量差别,这些学校就成了群众极力择校的热点,择校又为学校间质量从舆论到事实差距的拉大,超了助推作用。尽管采取了许多遏制择校的手段,但由于人际关系复杂性,择校现象仍然很热。目前,全市核心区内2所初中和3-5所小学择校热现象比较突出。

四、对策和建议

1.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我国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了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省级政府统筹的体制后,对推动义务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义务教育现状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细化各级政府的责任。如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分担比例,各级政府制定政策的权限。特别要强调顶层设计,对长期难以解决的,地方各级政府及基层群众认识不统一的,关系到教育大局的,一定要强化顶层设计,出台统一政策,标准等,如,义务教育质量的标准,义务教育均衡的标准,经费投入的标准,甚至包括考试测试标准等。

2.要强化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强调令行禁止。有关中小学生减负、规范办学行为等规定政策已很明确,而且无疑是正确的,由于执行不彻底,基层仍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讨论,广大家长群众认识一直提不高,各地学校执行政策一直不完全到位,学生负担仍然很重。

3.教师职称制度需要调整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实行"评聘分开"后,本意要激活分配制,打破论资排辈的固化局面,但由于操作难度过大,各学校无法通过考核自行聘任职称,仍然处于固化局面,不能以此调动职工积极性,出现了有些地区干脆不开展聘任,导致大量评上职称的无法聘任,而有些条件好的地区放大聘任职数,降低难度,又回到按资历聘任的老路,而且出现了地区间教师待遇的不均衡。这一问题需要从顶层上研究解决。

4.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机制与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是国家保障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但对城市既没纳入保障范围,也未做公用经费保障的政策规定标准,由于各地城市的财力不同,重视程度也不一致,城区间存在经费水平不均衡,甚至出现城市不如农村的经费水平。

二是投资结构上普遍存在不合理。多注重房舍、校园建设,对内部设施设备的配备,更新注重不足,需要做好政策规定,对设施设备投入要加大,并对地方政府提出要求。

三是对区县一直以"第一个增长"即,"财政对教育的增长比例高于地方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增长比例"的标准与要求已经不尽合理,地方经常性财政收入忽高忽低,而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应该稳定增长。应该研究调整更细更具体要求。

四是应大力推行学校公用经费科学预决算制度。目前按生均标准拨付经费,人数少的学校显然会因生均成本高而欠缺,应推行地区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保持一定值的基础上,按学校运行成本给予预算安排的制度,保证各学校经费公平,有利于促进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