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2020年10月12日15:29:08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致青年教师》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1

暑假,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读后感触颇深。

吴非老师以平易的语言,将自己教书生活中那些生动典型的案例,一个一个展现在我们面前,书中很多宝贵的意见能让我们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阅读这本用心灵浇灌的文字,就如同与一位智者在彻夜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在人生必经的岁月里,青春的印记弥足珍贵。在灿若繁星的时光中,流逝的是青春的光阴,记录的是思想的沉淀,而正是信仰支撑着青春的脚步。信仰是呼吸的空气,信仰是沙漠中旅人的饮水,信仰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正值青春的我,怀揣激情和梦想,走上了教学的工作岗位,工作七年有余,心中一直坚守者那最初的信仰——示人以美好,授人以希望。

在第一辑中有一篇名为《做个有胸襟的教师》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吴非老师写道:“教师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优秀教师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样辽阔,如同长空一样高远。只有教师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乐园;他所教的学生,才会愉悦的开垦自己的心灵。”

教师在教学中不光是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面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拥有爱心、耐心,宽容对待。如有学生迟到了,别为难他,让他进教室。因为学生迟到了,内心一定很不安,能站在教室门口,那也得需要很大的勇气啊!教师用宽广的胸襟对待学生以及身边的人,无形中透露着教师不凡的气度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将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将心胸开阔起来,不自私,不与别人斤斤计较。

同时,吴非老师还指出有的教师心胸狭隘,总会把同行贬得一文不值:同行爱好读书,他马上就批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同行发表了几篇学科论文,他就说“评价教师还是要看课堂教学”;看到同行上课受到好评,他又会说“只能上课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而如果自己样样不如人,什么都比不了,他甚至又会说“没有生活情调又有什么意思“。这些事情似乎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举步维艰。这就让我想到了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我刚看这本书时,还不以为然。现在走上社会,到处都能看到不如意的事,有时不敢“冒尖”,有时不得不藏拙;工作上取得一点成绩,免不了要看小肚鸡肠们的脸色……然而,自己对别人,则尽可能地做到一片坦白。我的人生个样就是:简单做人,真挚待人,平凡人生。我对学生说过,我要说到做到,一视同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吧。

追寻着吴非老师那束光,品读着《致青年教师》这本书,让我如沐春风,使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心怀理想,不懈追求,追寻心中的那片光,朝着教育的理想不断前行!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2

几年前就读过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此书篇幅很长,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教育的不同问题。吴非老师的确是一代大家,把近三百页的内容浓缩为一段话启迪我们,使我感触颇深: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是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这本书至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暑假前,校长不惜重金购买了吴非老师《致青年教师》百余本,每人发了一本,让暑假阅读。当拿到书看到书名时,我想:自己工作十七年了,不算是刚上班的老师了?《致青年教师》这书是给刚上班的老师看的。然而,边读吴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却不由怵然。很多地方,我都与吴非先生对青年教师的期待相距尚远。读先生的文字,真是受益匪浅。

书中拉家常式的语言,真实典型的案例,非常贴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如和作者触膝相谈一样亲切。读起来竟然爱不释手!

这本书吴非老师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对我的触动很大。联想到现在许多老师没有把教育当成事业,对教学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把完成任务当成目标,工作就是为了挣份儿工资,于是乎,工作处于被动状态,领导推一推,他就动一动,教学没有激情,更没有幸福感,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又会怎样呢?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吴非先生说的多好啊,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就要对得起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同时自己也因精彩课堂而新鲜着、幸福着!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3

最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

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时候的语文老师。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习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

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4

在朋友的推荐下,研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获益良多。

我们常说,教育无小事。《致青年教师》一书中的文章短小精悍,所关注的都是教育教学一线的事,正如他在书中所写的: “教师要关注教育中的点滴小事”,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谛——教本领、育人才。

书中的事例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既可以从一件小事中发现孩子的性格、本性,也告诉我们不放弃点滴机会,与学生平等会对话。《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真的很适合小学,以前也有试过听学生说话,前一句气得要命,后一句又感动得不行,这样的经历不止一次。那一次,几个男生跑到楼下打逗,我看到了,就打他们叫了上来。其中有一个很老实的孩子,我很生气:“我不敢相信你也会和别人追跑打逗,而且你为什么不想别人一样认错!孩子沉默很久,说:“我一年级的时候也这样。”我一下子气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是要告诉我她原本就是喜欢追跑打逗学生?我用不敢相信的眼光看着他。没想到他后一句说:“后来老师说我,我就改了。”我忽然很愧疚,竟然把孩子想象成顽固的样子。那时候我真想跟他说一声“对不起”,并暗自庆幸,幸好没有立即批评他,幸好他低着头没有看我的眼睛。孩子们小,还不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可能,我真的希望能给他们每个人足够的时间,听他们说他们想说的所有事情。可是时间很得很少,事情又很多。吴非老师执教高中,事情肯定更多,他是怎样平衡工作、和学生交流之间的时间呢?而与他不同的是,小学生更喜欢跟老师说话,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他们偶尔快乐的感受。有时候常常想,如果我有时间,我一定会让所有的孩子都说个够,听他们说话,然后夸奖他们。

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而习惯的培养应是每天每日从不间断的,这就要考验老师敏锐的观察能力了,不放过每一个教育契机。看了《的确有难教的学生》这篇文章,有些难过。确实,教师的力量很有限,它远不如家庭对孩子还得更有影响。可是,当看到吴非老师书中的那个反面例子后,我感到很可怕。如果说,在孩子小的时候,作为老师,能不断地在他心中种下善的种子,至少他不会变得太可怕。恶作剧、践踏他人的好意、嘲笑他人的善举,当这个孩子悔悟的时候,他会多么痛苦。教育不是教师自己的事情,教育不是学校的事情,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但是作为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如果我们能在这六年中,一直告诉他什么是好的,一直做给他看什么是善的,就算他学不会,他也会记得,就不会走得太远。因为在他小时候,也只有是在他的思想、心灵还没有完全定型的小时候,我们对他的教育才能有点用,便更不能放弃。

把学生的心灵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呵护不需要很多语言,需要的是用行动去证明,用微笑去感化,用爱去浇灌。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5

随手又翻开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回想着每个小小题目背后的故事,现在,似乎“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篇小随笔更能吸引我的注意,不禁让我为自己在现实教学中的无奈找到了些许安慰,即使心里明白有问题不应该从学生身上找原因。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很早就听说过这句教育界的至理名言,而自己也对这句话是深信不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手中的一个苹果,虽然其中的一些因上帝的偏爱而被咬了一口,存在某些缺失,但美好的童心终将绽放它的光彩。而教师作为人类心灵的伟大工程师,其伟大的任务就是让每一颗美好的心灵继续美好下去。俗话说,梦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我质疑过那句我深信不疑的话语,难道真的只是老师的问题么,难道是自己的太过失败造成了某些学生的现状么,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么……想到这,突然会有些对不住孩子家长们的意识,在家长的眼中,他们的宝贝是如此的出色,即使有些不足也显得微不足道,而在我的眼中,他们是有那么些不足。曾在想,如果是因为我而让他的孩子变成这样,那自己的可真是罪过大了。

在读过吴非老师的“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篇随笔后,内心的罪孽感稍稍减弱,尽管可能是在找借口,但也让我重新整理了自己的心理。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尽相同,每位学生的自身素质也不尽相同,因此每个人在很长的学习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反应,或许,在目前,在三年级阶段,对于他来说,未能达到应有的学习水平或学习状态,但是,这并不代表在将来的日子里,他会继续处于低潮阶段,每个学生的未来存在着变数,而我期待着那个向着美好的变数快点到来。

联想到班级里的学生A,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能力非常薄弱,一句简单的话让其说需要好几分钟,我曾多次花费小学科课时来给他补习基础知识,可惜收获甚微,让我一度觉得很无语,其家长似乎也很明白孩子的薄弱处,也表示很无奈。学生B,聪明灵活,却也过于调皮,对“学习”一词没有什么概念,课堂上总是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自律性较差,但通过和他的私底下交谈,发现他的“懂事”,对老师和家长们每天念叨的长篇大论都铭记于心,可就是无法付诸实践,为此家长没少操心。()学生C,大致情况与B较为相似,不同是他们家长的反应,相比而言,学生B的家长为孩子付出的更多,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也较为温和,而C学生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也导致了孩子性格上的某些不足。

或许,在目前来说,这些学生可以称为“很难教的学生”,也一度让我感觉力不从心,在他们身上花费的时间比在一群学生身上花费的都要多,但结果往往不令人满意。就要一些“贴心”的学生来对我说,“老师,别管他了,他一二年级的时候就是这样的。”面对这样的“忠告”,从一开始的惊讶这句话竟从孩子的口中说出,到目前的无奈但依然期待着奇迹的发生,而我需要做的应该就是拿出更多的耐心、爱心与恒心了吧。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6

这学期根据老师的要求 ,我读了吴非先生的力作《致青年教师》。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 我们学过 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吴先生说,教育工作不过是依据常识并教会学生遵守常识,学会学习并养成好习惯。教师职业对于民族未来具有深远意义,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都将是无可替代的。 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他的“亮度”在于他的个人修炼。 想想这是多么令人震撼的话,虽然我现在不是老师,但是作为一名师范生,我就该处处留心如何做好一名老师。

我觉得我有几个想法是读了这本书之后形成的。

第一,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 这是 第三辑 “ 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的体现。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如果作为老师,那就是像父母一样。在学校我们就是学生的父母,父母怎么能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有爱才是可以打动他们,并且真正帮助他们的。

第二,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 我们 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 他们 最 希望 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这个在文章《 不要保留学生的检讨书 》是很有体现。学生虽然会犯错,我们要正确的处理。既要把问题处理好,也要尊重他们,更不能区别对待学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 要让学生学会开放性思维,对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这样才利于他们成长。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 文章《珍视我们的专业》写得很好。说实话,我之所以选择化学师范这个专业,就是源于我对化学的热爱。但这样也许不够,我还要爱教师这个专业,只有我们自己珍爱我们的专业了,学生们也才会相信我们。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

这本书读完后,我觉得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 我 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在今后的 学习 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7

翻开《致青年教师》这本书,我不禁被他的目录吸引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不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自得”、“我是来欣赏同行的”“愚蠢者的“苦干””。一个个独特的标题就这样把我带进了这本书里。书中平实的语言,真实典型的案例,非常贴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读后感觉受益匪浅。

读完后,就如同说的是自己的事一样。同时也为我们指出了许多误区和错误。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胸襟能够影响学生的气度,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从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征是慢。同时我也知道了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课前紧张是正常。许多往日困在我心里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读着这本书我也时常反思我过去的教学生活,现在想想当时的我除了缺教学经验外我还真的做着愚蠢者的“苦干”。再想想我现在的教学我更重视学生了,教学过程也流畅了。这些经过挫折而得到的经验跟书中所说的不谋而合。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当我们碰到难教的学生时会急,当孩子听写词语老是错误时,我们也会急,甚至有时会责骂他们。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

我们经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习性会不自觉的影响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行为直接对学生起了一个示范。就像吴非老师在《不能忽视的教育细节》中指所说:因为工作繁重,事务庞杂,许多教师的案头总是堆满了各种东西。如果摆放有序,关系不大;如果既杂且乱,学生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杂乱无章也会变得无所谓。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常常是榜样。看到一些青年教师注意办公桌的整洁,书本摆放整齐,私人物品和办公用品位置安排恰当,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自然会多一份责任感。所以 作为一名教师,决不能在教学的同时忽略了一般的细节,特别是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更是如此,因为聋哑学生的模仿能力更强,我们特师的教养对聋生的影响力会更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碰到难教的学生时会急,在我们面对聋生听不懂、学不会的时候更容易急。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是呀,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残疾的孩子,我们不能看到他们未来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我们能给他们的只有爱心,耐心,对我们的孩子实施持之以恒的教育。

“教育无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不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能教给学生比知识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气质,还有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了,我现在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8

这本书吴非老师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书中讲述了青年教师的很多困惑,并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以及对教育的深层阐述。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方面。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吴非老师指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老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这是吴非老师教育我们不仅要做好学生的老师,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胸襟辽阔的良师。

我们经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习性会不自觉的影响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行为直接对学生起了一个示范。就像吴非老师在《不能忽视的教育细节》中指所说:因为工作繁重,事务庞杂,许多教师的案头总是堆满了各种东西。如果摆放有序,关系不大;如果既杂且乱,学生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杂乱无章也会变得无所谓。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常常是榜样。看到一些青年教师注意办公桌的整洁,书本摆放整齐,私人物品和办公用品位置安排恰当,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自然会多一份责任感。所以 作为一名教师,决不能在教学的同时忽略了一般的细节,特别是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更是如此,因为聋哑学生的模仿能力更强,我们特师的教养对聋生的影响力会更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碰到难教的学生时会急,在我们面对聋生听不懂、学不会的时候更容易急。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是呀,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残疾的孩子,我们不能看到他们未来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我们能给他们的只有爱心,耐心,对我们的孩子实施持之以恒的教育。

“教育无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不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能教给学生比知识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气质,还有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了,我现在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